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8298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包括定植筐和培养框;所述定植筐和培养框均采用顶面敞开式矩形结构;所述定植筐包括底面和四个侧面,底面具有均匀分布的圆孔,侧面具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孔;培养框四个侧面上设有圆孔或条形栅格,可供水流通过;所述培养框四角设置圆柱形支撑柱;所述圆柱形支撑柱上下端可以相互嵌套,实现培养框上下堆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底栖动物的采样、测量、定植、培养和观察等多种功能。多种功能。多种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动物培养与观察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动物群落,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0003]河流是底栖动物生存的重要场所,而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能直接体现出水体中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的综合作用,更好地反映河流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许多底栖动物对环境的变化敏感,在环境监测方面,可作为重要的指示生物。加强对河流中底栖动物生态学及其功能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而且还可为水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但目前采样方式主要为单次采集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野外的流动采样装置少见报道。
[0004]中国专利CN210642061U公开了一种站立式底栖动物定量采集装置,包括:定量框、双杆手柄、活动横杆、托底组件和至少一个拉绳;定量框为顶部和底部设有敞口的中空结构,定量框的顶部对应两边设有两翼;双杆手柄包括:与所述定量框连接的第一手柄及第二手柄;活动横杆与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滑动连接,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之间。托底组件与定量框转动连接,拉绳的第一端与所述活动横杆连接,拉绳的第二端与所述托底组件连接。此技术实现了定量采集底栖动物并减少操作误差,降低对采集人员体能及操作技巧等要求,规避直接接触水体所带来的染病风险,但是此技术无法进行多次流动采样,也无法实现底栖动物定植、培养和观察。
[0005]中国专利CN207219872U公开了一种底栖动物定殖装置,包括笼式外框、定殖挂膜、定殖挂片和牵引构件,笼式外框与牵引构件连接,定殖挂膜包括两端收紧的塑料材质的网膜束,定殖挂片包括摩擦系数为0.08~0.12μk的塑料板,定殖挂膜和定殖挂片均设在笼式外框内。此技术可以长时间收集样品,样品收集不易受环境变化的干扰,解决了大型河流长期生态监测底栖动物采样难的问题,为更准确地进行底栖动物定量采集和定性调查提供保障。但是此技术无法为底栖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需要另行设计培养装置,也不便于对底栖生物的观察测量。
[0006]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便于流动采样,适用于底栖动物定植培养的装置,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9]定植筐和培养框;
[0010]所述定植筐和培养框均采用顶面敞开式矩形结构;
[0011]所述定植筐矩阵排列之后放入培养框中。
[0012]优选地,所述定植筐包括底面和四个侧面,底面具有均匀分布的圆孔,侧面具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孔,供水流和底栖动物进出;
[0013]优选地,所述培养框四个侧面设有圆孔或条形栅格,供水流通过。
[0014]优选地,所述培养框四角均设置一个圆柱形支撑柱。
[0015]所述圆柱形支撑柱上端为中空结构,下端具有凸起结构。
[0016]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的尺寸与中空结构尺寸相匹配,培养框通过支撑柱嵌套来上下堆叠。
[0017]优选地,所述定植筐矩阵排列放置在所述培养框中,相邻定植筐的方形孔对齐,水流通过方形孔流入或流出。
[0018]优选地,所述圆柱形支撑柱上端中空孔径与下端凸起外径相等。
[0019]优选地,所述定植筐单层排列在培养框中,所述定植筐高度与培养框的高度相等;所述培养框的长和宽分别为所述定植筐长和宽的正整数倍。
[0020]优选地,所述培养框边缘设置卡扣来限制定植筐位置。
[0021]优选地,所述定植筐边缘设置卡扣将邻近培养框侧面的定植筐依次固定。
[0022]本技术所获得的有益效果:
[0023]1)本技术通过设置用于培养多种底栖动物的定植筐以及培养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底栖动物的采样、测量、定植、培养和观察等多种功能。。
[0024]2)本技术设置的定植筐和培养框采用顶面敞开式设计,方便对底栖动物的观察与测量,所述定植筐底面具有均匀分布的圆孔,侧面具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孔,可供水流及底栖动物进出,并且可以全方位展示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状态。
[0025]3)本技术设置的培养框四个侧面设有圆孔或条形栅格,供水流通过,可以提供底栖动物正常的生存环境。
[0026]4)培养框四角均设置一个圆柱形支撑柱,柱体上端为中空结构,下端凸起,可以实现培养框的上下堆叠,增加野外底栖生物的培养数量,提高对该地区底栖动物健康状况和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准确度。
[0027]5)本技术设置的定植筐和培养框相组合并设置圆孔和方形孔供水流通过,可以实现野外底栖动物的流动采样,相比于单次采集后定性定量分析效率和准确度更高。定植筐和培养框的尺寸、定植筐上圆孔和方形孔大小以及培养框四周的圆孔或条形栅格的尺寸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0028]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0029]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
了本申请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31]图1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的定植筐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的培养框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培养框上下堆叠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1、培养框;2、定植筐;3、圆孔;4、条形栅格;5、方形孔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植筐和培养框;所述定植筐和培养框均采用顶面敞开式矩形结构;所述定植筐矩阵排列之后放入培养框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筐包括底面和四个侧面,底面具有均匀分布的圆孔,侧面具有均匀分布的方形孔,供水流和底栖动物进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框四个侧面设有圆孔或条形栅格,供水流通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框四角均设置一个圆柱形支撑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野外底栖动物的定植培养及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支撑柱上端为中空结构,下端具有凸起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欣王慧丁森尚光霞塔拉夏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