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装配线混流用工艺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642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装配线混流用工艺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底部通过第一基座定位固定在外装线体托盘上,第一支架上端为向内伸出的悬臂结构,悬臂结构的末端设有第一支撑连接板,第一支撑连接板端面上设有与发动机进气侧连接的螺纹套和连接螺栓;第二支架底部通过第二基座定位固定在外装线体托盘上,第二支架上端为向内伸出的悬臂结构,悬臂结构的末端设有第二支撑连接板,第二支撑连接板端面上设有与发动机排气侧连接的螺纹套和连接螺栓。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对应支撑连接板上的连接螺栓及不同高度、不同侧的工艺支架组合,实现高效的多机型发动机混线生产。线生产。线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装配线混流用工艺支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总成装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装配线混流用工艺支架。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提高厂房、设备设施及人员的综合利用效率,解决生产不均衡问题,近年来,车用发动机总成工厂新建、改造发动机总成装配线一般采用混流装配线方式,以实现多品种发动机总成混流生产。
[0003]为了提高混流装配线的柔性化水平和作业效率,必须增强发动机托盘支撑的通用性,同时由于组装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如自动压装、自动测量、自动涂胶和自动拧紧等,因此对发动机定位精度要求高。发动机托盘支撑必须满足装配作业定位精度高的要求,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现发动机的高柔性、高效率、高精度和高品质组装。
[0004]发动机的托盘支撑,一是采用立柱式结构,通过缸体的底部销孔或其它零件部位(如油底壳)进行定位支撑,适用范围窄;二是采用龙门结构,通过固定缸体后端或进、排气的一侧,对发动机进行固定,但龙门结构固定发动机方向存在干涉,作业不便,且仅固定发动机一侧的非基准孔,自动设备工位定位精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装配线混流用工艺支架,通过对发动机进气侧和排气侧进行固定,实现高效柔性化的多机型发动机混线生产。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装配线混流用工艺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用于连接支撑发动机进气侧,第一支架底部通过第一基座定位固定在外装线体托盘上,所述第一支架上端为向内伸出的悬臂结构,所述悬臂结构的末端设有第一支撑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连接板端面上设有与发动机进气侧连接的螺纹套和连接螺栓;第二支架用于连接支撑发动机排气侧,第二支架底部通过第二基座定位固定在外装线体托盘上,所述第二支架上端为向内伸出的悬臂结构,所述悬臂结构的末端设有第二支撑连接板,所述第二支撑连接板端面上设有与发动机排气侧连接的螺纹套和连接螺栓。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架底部内侧设有支架定位销,所述第二支架底部设有与支架定位销配合的支架定位套。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架中部设有第一支架移载定位套和第二支架移载定位套。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架底部设有第一发动机移载定位套,所述第二支架底部外侧设有第二发动机移载定位套。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采用航空铝合金材料制成。
[0011]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对发动机的进气侧和排气侧进行定位支撑,通过第
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对应支撑连接板上的连接螺栓及不同高度、不同侧的工艺支架组合,实现高效的多机型发动机混线生产;
[0013](2)、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通过基座与外装线体托盘定位固定,基座加工精度高,在工艺支架装配到发动机上时,基座底平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保证发动机落座线体托盘时的定位精度,即保证了自动设备举升定位精度;
[0014](3)、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采用悬臂结构,避让进排气侧有装配需求的部位,减少了线下补装;同时避让底部油底壳部位,适用多种发动机油底壳,实现了柔性化生产;
[0015](4)、发动机从内装线流向外装线,即发动机更换托盘支撑时,桁架通过抓取固定发动机移载定位套将发动机落座于外装托盘上,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0016](5)、发动机下线拆下发动机托盘支撑时,第一支架通过第一发动机移载定位套固定在回流托盘上,第二支架通过支架定位套4和支架定位销的配合,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桁架通过抓取固定第一工支架移载定位套和第二支架移载定位套将工艺支架放置回内装线,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0017](6)、连接螺栓通过螺纹副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螺纹套内,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装配到发动机上时,直接拧紧支撑连接板上对应的连接螺栓即可,降低了作业节拍。
[0018](7)、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采用航空铝合金新型材料,装配移载轻便,实现了轻量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第一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第二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支架支撑发动机的示意图;
[0023]图5为工艺支架在托盘上支撑发动机示意图(发动机未画出);
[0024]图6为工艺支架放置在托盘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1、第一支架;11、第一支撑连接板;12、第一发动机移载定位套;13、支架定位销;14、第一支架移载定位套;15、第二支架移载定位套;2、第二支架;21、第二支撑连接板;22、第二发动机移载定位套;23、支架定位套;3、基座;4、连接螺栓;5、螺栓套;6、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8]如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发动机装配线混流用工艺支架,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
二支架2,第一支架用于连接支撑发动机进气侧,第二支架2用于连接支撑发动机排气侧,发动机两侧(进气侧和排气通过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实现支撑定位。
[0029]结合图5所示,基座2底部通过螺钉与托盘6上对应的支撑块固定,基座2上部通过过盈配合与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分别固定在一起,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底部均通过基座2固定在外装线体托盘6上。
[0030]第一支架1底部设有第一发动机移载定位套12,支架移载定位套12通过过盈配合与第一支架1固定为一体;第一支架1底部内侧设有支架定位销13;第一支架1中部设有第一支架移载定位套14和第二支架移载定位套15,第一支架移载定位套14和第二支架移载定位套15通过卡簧固定在第一支架1上;第一支架1顶部向内伸出设有悬臂结构,悬臂结构的末端设有第一支撑连接板11,第一支撑连接板11与第一支架1为铸造一体成型,第一支撑连接板11与螺纹套5通过过盈配合固定为一体,连接螺栓4通过螺纹副与螺纹套5配合,发动机进气侧通过连接螺栓4和螺纹套5与第一支架1的第一支撑连接板11连接。
[0031]结合图5和图6,第二支架2底部设有第二发动机移载定位套22和支架定位套23,发动机从内装线流向外装线,即发动机更换托盘6支撑时,桁架通过抓取固定发动机移载定位套(第一发动机移载定位套1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装配线混流用工艺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用于连接支撑发动机进气侧,第一支架底部通过第一基座定位固定在外装线体托盘上,所述第一支架上端为向内伸出的悬臂结构,所述悬臂结构的末端设有第一支撑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连接板端面上设有与发动机进气侧连接的螺纹套和连接螺栓;第二支架用于连接支撑发动机排气侧,第二支架底部通过第二基座定位固定在外装线体托盘上,所述第二支架上端为向内伸出的悬臂结构,所述悬臂结构的末端设有第二支撑连接板,所述第二支撑连接板端面上设有与发动机排气侧连接的螺纹套和连接螺栓。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波韩晶晶王长学金海涛何丹杨立学李炜炜杨帅刘文奇阮涛柱王九阳吕浩胡艳兵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