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电驱动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5547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09:48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电驱动桥系统,该新能源汽车包括左、右驱动车轮、控制装置和电驱动桥系统,该电驱动桥系统包括:驱动桥支架;左、右传动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驱动桥支架上,并与左、右驱动车轮对应连接;混合电机,安装在所述驱动桥支架上,并分别与所述左、右传动机构连接;左、右驱动电机,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桥支架上,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传动机构连接,所述混合电机分别通过所述左、右传动机构与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电机连接;以及左、右油冷散热器,所述左油冷散热器分别与所述左驱动电机和混合电机连接,所述右油冷散热器分别与所述右驱动电机和混合电机连接,所述左、右驱动电机之间通过冷却管路连接。机之间通过冷却管路连接。机之间通过冷却管路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电驱动桥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驱动装置,特别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电驱动桥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参见图1及图2,图1为现有技术单电机电驱桥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双电机电驱桥结构示意图。目前纯电动汽车使用的主流电驱桥系统按照电机个数分类,那么有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电驱桥。对于单电机(参见图1),主要是根据传统车桥将电机集成在车桥上,即集中驱动,采用传统的机械差速;而双电机电驱桥可实现分布式驱动(参见图2),将两个电机分别布置在车桥左右,让两个电机分别负责两个车轮的驱动,采用电子差速。在传动效率方面电子差速显然比机械差速效率高很多。上述两种电驱桥,无论是单电机还是双电机,均存在以下缺点:
[0003]1、单电机或者双电机分布式驱动的两种驱动方式只能提供驱动及制动两种状态,电机起到的作用只有驱动及制动功能(能量回馈),整车动力无法进一步提高,同时未充分利用车辆行驶中的能量,续航里程短;
[0004]2、电机采用的冷却方式均以水冷却为主,冷却效率低,整个冷却系统体积庞大
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桥支架;左、右传动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驱动桥支架上,并与新能源汽车的左、右驱动车轮对应连接;混合电机,安装在所述驱动桥支架上,并分别与所述左、右传动机构连接;左、右驱动电机,分别安装在所述驱动桥支架上,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传动机构连接,所述混合电机分别通过所述左、右传动机构与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电机连接;以及左、右油冷散热器,所述左油冷散热器分别与所述左驱动电机和混合电机连接,所述右油冷散热器分别与所述右驱动电机和混合电机连接,所述左、右驱动电机之间通过冷却管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左、右油冷散热器集成的油泵,所述油泵内的冷却油经过所述左油冷散热器流向所述混合电机,再顺序经过右油冷散热器、右驱动电机和右传动机构后,流回所述右驱动电机并通过所述冷却管路依次流进所述左驱动电机和左传动机构,再流经所述左驱动电机最终流回所述左油冷散热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电机包括混合电机壳体、外定子、第一混合转子和第二混合转子,所述外定子设置在所述混合电机壳体内并靠近所述壳体内壁,所述第一混合转子位于所述外定子内,所述第二混合转子位于所述第一混合转子内并与所述第一混合转子连接,所述第二混合转子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混合转子的输出轴位于同一轴线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转子包括第一转子铁芯,所述第一转子铁芯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结构,所述第一转子铁芯的圆筒内壁和外壁上均敷设有永磁体层,所述第一混合转子的输出轴一端通过支撑轴承安装在所述混合电机壳体上,所述第一混合转子的输出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混合转子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合转子包括第二转子铁芯和绕设在所述第二转子铁芯上的转子绕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伟黄锦元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