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菌剂输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3877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生物菌剂输送机构,包括螺旋输送装置和为螺旋输送装置入口处的下料装置,下料装置包括架设在螺旋输送装置上方的机架,机架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下料斗、分料管和混料斗,分料管设置有多个,且下料斗内形成与分料管对应设置并连同的腔体,每个分料管的下端均与混料斗连接,且每个分料管与混料斗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控制两者之间通断的第一启闭组件,混料斗的下端设置有能延伸入螺旋输送装置入口处的下料软管,混料斗的下端设置有控制下料软管通断的第二启闭组件。螺旋输送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壳体和在壳体内转动的输送螺杆,壳体上设置供下料软管下端伸入的进料斗。将不同的生物菌剂混合并进行输送,结构紧凑,提高了输送效率。提高了输送效率。提高了输送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菌剂输送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菌剂加工
,特别涉及生物菌剂输送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利用多孔的物质作为吸附剂,吸附菌体的发酵液加工制成的活菌制剂。这种菌剂用于拌种或蘸根,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预防土传病害、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和降解有毒害物质等作用。为了提高微生物菌剂的功能性,通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且互不拮抗的微生物菌种制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再将复合而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颗粒输送至搅拌机进行搅拌。如何将不同的颗粒状生物菌种精准的输送至搅拌机,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生物菌剂输送机构,可将不同的生物菌剂混合并进行输送,结构紧凑,提高了输送效率。
[000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生物菌剂输送机构,包括螺旋输送装置和为螺旋输送装置入口处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装置包括架设在螺旋输送装置上方的机架,所述机架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下料斗、分料管和混料斗,所述分料管设置有多个,且所述下料斗内形成与分料管对应设置并连同的腔体,每个所述分料管的下端均与混料斗连接,且每个所述分料管与混料斗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控制两者之间通断的第一启闭组件,所述混料斗的下端设置有能延伸入螺旋输送装置入口处的下料软管,所述混料斗的下端设置有控制下料软管通断的第二启闭组件;所述螺旋输送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壳体和在壳体内转动的输送螺杆,所述壳体上设置供下料软管下端伸入的进料斗
[000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不同的生物菌剂从下料斗内的不同腔体下料,沿分料管进入混料斗内,通过第一启闭组件控制分料管与混料斗间的启闭,控制不同生物菌剂进入混料斗内的量。实现不同生物菌种的定量运输,且下料软管通过第二启闭组件控制通断,将混料后的生物菌种定量投放至螺旋输送装置进行输送,防止螺旋输送装置堵塞,便于控制混合后的生物菌种的输送量。结构紧凑,可将不同的生物菌剂定量混合并进行输送,提高了输送效率。
[0006]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启闭组件包括与分料管铰接的两个启闭板,两个所述启闭板在第一气缸驱动下沿下料管同步转动以启闭分料管的出口处。
[0007]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分料管上,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朝下固定有推板,所述推板上铰接有与启闭板对应设置的推杆,所述推杆一端与推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启闭板铰接。第一气缸动作,推动推板上下移动,进而通过与推板铰接的推杆推动两个启闭板转动。
[0008]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二启闭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下料软管两侧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在交叉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板和第
二夹板相互靠近时,夹紧下料软管以关闭下料软管,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互远离时,松开下料软管以打开下料软管。
[0009]进一步来说,所述交叉驱动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下料软管另外两侧的第一交叉件和第二交叉件,第一交叉件和第二交叉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交叉件包括成X型设置且与混料斗铰接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上铰接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与第一转动杆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与第二转动杆铰接,所第二气缸的输出轴与第二转动杆的铰接点在第二转动杆上端。第一夹板转动连接在第一交叉件和第二交叉件的第一转动杆下端部之间,所述第二夹板转动连接在第一交叉件和第二交叉件的第二转动杆下端部之间,第一交叉件与混料斗的铰接点位于其中间位置,第二交叉件与混料斗的铰接点位于其中间位置。第二气缸伸缩,推动第一交叉件和第二交叉件同步转动,以通过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夹紧或松开下料软管。
[0010]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为朝向下料软管弯曲的圆弧结构,便于夹紧并关闭下料软管。
[0011]进一步来说,所述壳体倾斜设置,且所述进料斗位于壳体的低端,所述壳体的高点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壳体的底端固定有驱动输送螺杆转动的驱动电机。
[0012]进一步来说,所述壳体外环绕有冷却水管,对壳体内的生物菌剂进行降温,防止输送螺杆在转动过程中,提高了温度,影响生物菌剂性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启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
[0018]1、机架;2、下料斗;3、分料管;4、混料斗;5、第一启闭组件;51、启闭板;52、第一气缸;53、推板;54、推杆;6、下料软管;7、第二启闭组件;71、第一夹板;72、第二夹板;73、第一交叉件;731、第一转动杆;732、第二转动杆;733、第二气缸;74、第二交叉件;81、壳体;82、进料斗;83、出料口;84、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0]实施例
[0021]参见附图1

4所示,生物菌剂输送机构,包括螺旋输送装置和为螺旋输送装置入口处的下料装置。
[0022]下料装置包括架设在螺旋输送装置上方的机架1,机架1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下料斗2、分料管3和混料斗4。分料管3设置有多个,用于不同种类生物菌剂的输送,下料斗2内形成与分料管3对应设置并连同的腔体。不同生物菌剂从下料斗2的不同腔体进入。每个分
料管3的下端均与混料斗4连接,且每个分料管3与混料斗4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控制两者之间通断的第一启闭组件5。不同的生物菌剂从下料斗2内的不同腔体下料,沿分料管3进入混料斗4内,通过第一启闭组件5控制分料管3与混料斗4间的启闭,控制不同生物菌剂进入混料斗4内的量,实现不同生物菌种的定量运输。
[0023]第一启闭组件5包括与分料管3铰接的两个启闭板51,两个启闭板51在第一气缸52驱动下沿下料管同步转动以启闭分料管3的出口处。第一气缸52固定在分料管3上,第一气缸52的输出轴朝下固定有推板53,推板53上铰接有与启闭板51对应设置的推杆54,推杆54一端与推板53铰接,另一端与启闭板51铰接。第一气缸52动作,推动推板53上下移动,进而通过与推板53铰接的推杆54推动两个启闭板51转动。
[0024]混料斗4的下端设置有能延伸入螺旋输送装置入口处的下料软管6,混料斗4的下端设置有控制下料软管6通断的第二启闭组件7。下料软管6通过第二启闭组件7控制通断,将混料后的生物菌种定量投放至螺旋输送装置进行输送,防止螺旋输送装置堵塞,便于控制混合后的生物菌种的输送量。结构紧凑,可将不同的生物菌剂定量混合并进行输送,提高了输送效率。
[0025]第二启闭组件7包括对称设置在下料软管6两侧的第一夹板7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生物菌剂输送机构,包括螺旋输送装置和为螺旋输送装置入口处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装置包括架设在螺旋输送装置上方的机架(1),所述机架(1)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下料斗(2)、分料管(3)和混料斗(4),所述分料管(3)设置有多个,且所述下料斗(2)内形成与分料管(3)对应设置并连同的腔体,每个所述分料管(3)的下端均与混料斗(4)连接,且每个所述分料管(3)与混料斗(4)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控制两者之间通断的第一启闭组件(5),所述混料斗(4)的下端设置有能延伸入螺旋输送装置入口处的下料软管(6),所述混料斗(4)的下端设置有控制下料软管(6)通断的第二启闭组件(7);所述螺旋输送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壳体(81)和在壳体(81)内转动的输送螺杆,所述壳体(81)上设置供下料软管(6)下端伸入的进料斗(8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菌剂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启闭组件(5)包括与分料管(3)铰接的两个启闭板(51),两个所述启闭板(51)在第一气缸(52)驱动下沿下料管同步转动以启闭分料管(3)的出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菌剂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52)固定在分料管(3)上,所述第一气缸(52)的输出轴朝下固定有推板(53),所述推板(53)上铰接有与启闭板(51)对应设置的推杆(54),所述推杆(54)一端与推板(53)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启闭板(51)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志琴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亿扬沸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