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3138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包括壳体,壳体的顶部设置有顶盖;壳体中设置有筒状的外卷芯支柱,外卷芯支柱的外侧设置有卷芯;外卷芯支柱侧壁上设置有外流通孔;外卷芯支柱内侧滑动安装有筒状的内卷芯支柱,内卷芯支柱侧壁上设置有内流通孔,且内卷芯支柱相对于外卷芯支柱滑动时,内流通孔能够与外流通孔重叠或者错位;所述内卷芯支柱具有注液口,所述注液口伸出顶盖,注液口处设置封口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电池可实现二次补液操作,以解决电池后期电解液不足、电池失效,以及电池使用过程中电解液消耗造成性能下降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和电解液等部分构成,其中电解液虽然不提供容量,但是却承担着在正负极之间传导Li+的重要作用,因此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等特性都与电解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技术中典型的锂离子圆柱电池如公开号为CN110600795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锂离子圆柱电池及其加工方法,包括卷芯、壳体、集流盘,卷芯的高度小于壳体,所述壳体为圆柱形,所述卷芯位于壳体的内部,所述卷芯的两端设置极耳,一端为正极极耳,另一端为负极极耳,所述卷芯极耳的端面呈环形台阶面;正负极的集流盘上设置圆环形凹槽,凹槽为焊接区域;所述极耳上的环形台阶面与集流盘上的圆环形凹槽贴合进行焊接,焊接时焊接轨迹的首尾留设定间距。
[0003]现有技术中,由于电解液在电池工作的过程中会持续的在正负极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因此注液量过少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不利,同时如果电解液数量过少,也会导致部分活性物质无法浸润,因此不利于电池容量的发挥,但电解液过多时其中过量的成膜添加剂会不断消耗电池中的活性Li成分,从而引起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降加速,从而严重影响循环寿命,因此合适的电解液量不仅有利于提升能量密度和降低成本,对于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同样有重要的作用。但电池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电解液的不断消耗,易出现由电解液干涸造成的性能下降现象,如何规避电池后期电解液不足导致的电池失效,如何在不损伤电池结构的情况下适时补充电解液、提高电池性能,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圆柱电池无法实现二次补液而引起电池后期电解液不足、电池失效,以及电池使用过程中电解液消耗造成性能下降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包括壳体,壳体的顶部设置有顶盖;
[0006]所述壳体中设置有筒状的外卷芯支柱,外卷芯支柱的外侧设置有卷芯;
[0007]所述外卷芯支柱侧壁上设置有外流通孔;
[0008]所述外卷芯支柱内侧滑动安装有筒状的内卷芯支柱,内卷芯支柱侧壁上设置有内流通孔,且内卷芯支柱相对于外卷芯支柱滑动时,内流通孔能够与外流通孔重叠或者错位;
[0009]所述内卷芯支柱具有注液口,所述注液口伸出顶盖,注液口处设置封口件。
[0010]本技术中的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在实际应用时,首先调整内卷芯支柱相对于外卷芯支柱之间的位置,以使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重叠贯通,拆开封口件,从注液口向内卷芯支柱内部注液,电解液则进入内卷芯支柱,并经内流通孔、外流通孔流至卷芯并对卷芯进行浸润,当卷芯浸润完全,调节内卷芯支柱使其相对于外卷芯支柱发生滑动,滑动至内流
通孔与外流通孔错位封闭时,则内卷芯支柱内部至卷芯的通道被阻断,继续注入电解液,注入完成后,再关闭封口件。当卷芯电解液消耗后,可通过调节内卷芯支柱位置,以使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重叠贯通,释放内卷芯支柱内部的电解液,完成内部二次补液操作。相对于现有技术,该电池可实现二次补液操作,以解决电池后期电解液不足、电池失效,以及电池使用过程中电解液消耗造成性能下降的技术问题。
[0011]优化的,所述内卷芯支柱顶端从顶盖伸出;
[0012]或者,所述内卷芯支柱的顶端设置注液管,注液管顶端从顶盖伸出;
[0013]从顶盖伸出的部件端部设置所述注液口。
[0014]优化的,所述内卷芯支柱与注液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0015]优化的,所述内卷芯支柱与注液管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0016]优化的,所述外卷芯支柱、内卷芯支柱均为圆筒形结构。
[0017]优化的,从顶盖伸出的部件上设置有手动旋钮。
[0018]手动旋钮便于人手操作以转动内卷芯支柱,进而调整内卷芯支柱相对于外卷芯支柱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实现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之间重叠或者错位,操作较为方便、可靠。
[0019]优化的,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注液位置件以及封闭位置件;
[0020]从顶盖伸出的部件上设置有指针,内卷芯支柱转动至指针指向注液位置件时,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重叠贯通,内卷芯支柱转动至指针指向封闭位置件时,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错位封闭。
[0021]指针、注液位置件、封闭位置件的设置能够直观指示内卷芯支柱处于注液位置或者封闭位置,进而方便操作者准确调节内卷芯支柱位置,实现快速调节。
[0022]优化的,所述外流通孔与内流通孔数量相等,且内卷芯支柱相对于外卷芯支柱滑动时,所有内流通孔能够同时与对应的外流通孔重叠或者错位。
[0023]优化的,所述外流通孔均匀阵列分布在外卷芯支柱侧壁上,相邻两个外流通孔之间的间距相等;
[0024]所述内流通孔均匀阵列分布在内卷芯支柱侧壁上,相邻两个内流通孔之间的间距相等。
[0025]优化的,所述外流通孔、内流通孔均为圆孔。
[0026]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7]1.本技术中的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在实际应用时,首先调整内卷芯支柱相对于外卷芯支柱之间的位置,以使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重叠贯通,拆开封口件,从注液口向内卷芯支柱内部注液,电解液则进入内卷芯支柱,并经内流通孔、外流通孔流至卷芯并对卷芯进行浸润,当卷芯浸润完全,调节内卷芯支柱使其相对于外卷芯支柱发生滑动,滑动至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错位封闭时,则内卷芯支柱内部至卷芯的通道被阻断,继续注入电解液,注入完成后,再关闭封口件。当卷芯电解液消耗后,可通过调节内卷芯支柱位置,以使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重叠贯通,释放内卷芯支柱内部的电解液,完成内部二次补液操作。相对于现有技术,该电池可实现二次补液操作,以解决电池后期电解液不足、电池失效,以及电池使用过程中电解液消耗造成性能下降的技术问题。
[0028]2.手动旋钮便于人手操作以转动内卷芯支柱,进而调整内卷芯支柱相对于外卷芯支柱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实现内流通孔与外流通孔之间重叠或者错位,操作较为方便、可
靠。
[0029]3.指针、注液位置件、封闭位置件的设置能够直观指示内卷芯支柱处于注液位置或者封闭位置,进而方便操作者准确调节内卷芯支柱位置,实现快速调节。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注液时的剖视图;
[0031]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封闭时的剖视图;
[0033]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34]其中,
[0035]壳体

1、顶盖

11、注液位置件

111、封闭位置件

112;
[0036]外卷芯支柱

2、外流通孔

21;
[0037]卷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顶盖(11);所述壳体(1)中设置有筒状的外卷芯支柱(2),外卷芯支柱(2)的外侧设置有卷芯(3);所述外卷芯支柱(2)侧壁上设置有外流通孔(21);所述外卷芯支柱(2)内侧滑动安装有筒状的内卷芯支柱(4),内卷芯支柱(4)侧壁上设置有内流通孔(41),且内卷芯支柱(4)相对于外卷芯支柱(2)滑动时,内流通孔(41)能够与外流通孔(21)重叠或者错位;所述内卷芯支柱(4)具有注液口(5),所述注液口(5)伸出顶盖(11),注液口(5)处设置封口件(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卷芯支柱(4)顶端从顶盖(11)伸出;或者,所述内卷芯支柱(4)的顶端设置注液管(7),注液管(7)顶端从顶盖(11)伸出;从顶盖(11)伸出的部件端部设置所述注液口(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卷芯支柱(4)与注液管(7)之间通过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卷芯支柱(4)与注液管(7)之间设置有密封圈(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二次补液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卷芯支柱(2)、内卷芯支柱(4)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艳程亚娟胡荟灵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