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38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二氧化碳培养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二氧化碳培养箱中隔板大多是固定在二氧化碳培养箱内部的,不便于培养皿的取放,而且现有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不便于进行观察,也不便于进行移动,较为的不方便的问题。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包括培养箱本体,培养箱本体内腔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机构;放置机构包括L型板,L型板设置有两个,两个L型板竖直段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板,两个L型板水平段的顶部均开设有配合滑板使用的滑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得隔板进行移动,而且便于培养皿的取放,便于对二氧化碳培养箱进行观察和移动。培养箱进行观察和移动。培养箱进行观察和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


[0001]本技术涉及二氧化碳培养箱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

技术介绍

[0002]二氧化碳培养箱是通过在培养箱箱体内模拟形成一个类似细胞/组织在生物体内的生长环境,培养箱要求稳定的温度(37
°
C)、稳定的CO2水平(5%)、恒定的酸碱度(pH值:7.2

7.4)、较高的相对饱和湿度(95%),来对细胞/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的一种装置,是细胞、组织、细菌培养的一种先进仪器,是开展免疫学、肿瘤学、遗传学及生物工程所必须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医学、制药、环保、食品、畜牧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和生产,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一般会用到隔板和培养皿,在培养皿中进行二氧化碳培育。
[0003]现有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其内部设置隔板提高箱体内部空间利用率,但是这种结构隔板大多是固定在二氧化碳培养箱内部的,不便于培养皿的取放,而且现有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不便于进行观察,也不便于进行移动,较为的不方便,因此亟需提出本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二氧化碳培养箱中隔板大多是固定在二氧化碳培养箱内部的,不便于培养皿的取放,而且现有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不便于进行观察,也不便于进行移动,较为的不方便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包括培养箱本体,培养箱本体内腔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机构,且若干个放置机构中每相邻的两个之间间距相等;
[0007]放置机构包括L型板,L型板设置有两个,两个L型板竖直段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板,两个L型板水平段的顶部均开设有配合滑板使用的滑槽,两个滑板中其中一个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弹簧片,且每相邻的两个弹簧片之间间距相等,两个L型板中其中一个L型板竖直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筒,限位筒的内腔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挤压弹簧,第一挤压弹簧的一端弹性连接有限位杆,限位杆的一端贯穿限位筒一侧,且限位杆的延伸端位于相邻的两个弹簧片之间,并且限位杆与限位筒之间为滑动连接,限位筒的前侧开设有通槽,限位杆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拉杆,且拉杆的前端通过通槽贯穿限位筒前侧,隔板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且放置槽内侧放置培养皿。
[0008]优选的,培养箱本体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
[0009]移动机构包括固定筒,固定筒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挤压弹簧,第二挤压弹簧的顶端弹性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的顶端贯穿固定固定筒的顶部,且固定杆的延伸端与培养箱本体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并且固定杆与固定筒之间为滑动连接,固定筒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自锁轮。
[0010]优选的,培养箱本体的外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箱门。
[0011]优选的,箱门上开设有观察口,观察口内侧固定连接有透明密封板。
[0012]优选的,两个滑板与两个滑槽之间为间隙配合。
[0013]优选的,拉杆与通槽之间为间隙配合。
[0014]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将培养皿放在隔板上的放置槽上,当需要对隔板进行移动时,拉动拉杆,拉杆在通槽内移动,通过限位杆使得第一挤压弹簧向内收缩,限位杆从两个弹簧片之间滑出,直接拉动隔板,滑板在滑槽上滑动,将培养皿取出,需要对培养皿进行存放,将隔板推进去,松开拉杆,第一挤压弹簧将限位杆卡在两个弹簧片之间对隔板进行限位。
[0016]1、通过弹簧片、滑板、滑槽、限位筒、限位杆、通槽、拉杆和第一挤压弹簧之间的配合,便于移动隔板的位置,同时也便于对培养皿进行存取,使用起来较为的方便。
[0017]2、设置观察口和透明密封板,便于观察培养箱本体内部的培育情况,同时,透明密封板防止气体发生泄露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正剖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外观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培养箱本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俯剖图;
[0023]图5为本技术中图1的A区放大图;
[0024]图6为本技术中图3的B区放大图。
[0025]图中:1、培养箱本体;2、放置机构;201、L型板;202、滑板;203、隔板;204、放置槽;205、培养皿;206、滑槽;207、弹簧片;208、限位杆;209、限位筒;210、第一挤压弹簧;211、拉杆;212、通槽;3、移动机构;301、固定杆;302、固定筒;303、第二挤压弹簧;304、万向自锁轮;4、箱门;5、观察口;6、透明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参照图1

6,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包括培养箱本体1,培养箱本体1内腔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机构2,且若干个放置机构2中每相邻的两个之间间距相等;
[0028]放置机构2包括L型板201,L型板201设置有两个,两个L型板201竖直段之间设置有隔板203,隔板20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板202,两个L型板201水平段的顶部均开设有配合滑板202使用的滑槽206,两个滑板202中其中一个滑板2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弹簧片
207,且每相邻的两个弹簧片207之间间距相等,两个L型板201中其中一个L型板201竖直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筒209,限位筒209的内腔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挤压弹簧210,第一挤压弹簧210的一端弹性连接有限位杆208,限位杆208的一端贯穿限位筒209一侧,且限位杆208的延伸端位于相邻的两个弹簧片207之间,并且限位杆208与限位筒209之间为滑动连接,限位筒209的前侧开设有通槽212,限位杆208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拉杆211,且拉杆211的前端通过通槽212贯穿限位筒209前侧,隔板203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204,且放置槽204内侧放置培养皿205,具体的,将培养皿205放在隔板203上的放置槽204上,当需要对隔板203进行移动时,拉动拉杆211,拉杆211在通槽212内移动,通过限位杆208使得第一挤压弹簧210向内收缩,限位杆208从两个弹簧片207之间滑出,直接拉动隔板203,滑板202在滑槽206上滑动,将培养皿205取出,需要对培养皿205进行存放,将隔板203推进去,松开拉杆211,第一挤压弹簧210将限位杆208卡在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观察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包括培养箱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箱本体(1)内腔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机构(2),且若干个放置机构(2)中每相邻的两个之间间距相等;所述放置机构(2)包括L型板(201),所述L型板(201)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L型板(201)竖直段之间设置有隔板(203),所述隔板(20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板(202),两个所述L型板(201)水平段的顶部均开设有配合滑板(202)使用的滑槽(206),两个所述滑板(202)中其中一个滑板(2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弹簧片(207),且每相邻的两个弹簧片(207)之间间距相等,两个所述L型板(201)中其中一个L型板(201)竖直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筒(209),所述限位筒(209)的内腔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挤压弹簧(210),所述第一挤压弹簧(210)的一端弹性连接有限位杆(208),所述限位杆(208)的一端贯穿限位筒(209)一侧,且限位杆(208)的延伸端位于相邻的两个弹簧片(207)之间,并且限位杆(208)与限位筒(209)之间为滑动连接,所述限位筒(209)的前侧开设有通槽(212),所述限位杆(208)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拉杆(211),且拉杆(211)的前端通过通槽(212)贯穿限位筒(209)前侧,所述隔板(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金芸叶华衍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峡福建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