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Ge长波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和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8407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Ge长波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和制备方法,该探测器阵列包括吸收区阵列和共用电极二个部分,吸收区阵列像元由吸收层、石墨烯/金属电极层组成,共用电极由背接触电极和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组成,其中背接触电极表面覆盖钝化层,制备方法包括四个步骤,依次是通过光刻和气相沉积技术在Ge晶片正面形成吸收层和石墨烯层;通过光刻、刻蚀和离子注入技术形成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通过光刻和热蒸发技术形成正面金属电极层;通过减薄、离子注入和气相沉积技术形成背接触电极和钝化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离子注入技术形成吸收层解决了台阶型探测器像元高纯Ge外延层制备困难的难题,并且与当前的半导体工艺技术相兼容。容。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Ge长波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和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BIB(阻挡杂质带)杂质带吸收光电导原理的新型结构的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和制备方法,特别适合于波长处于40

300微米范围的长波红外和太赫兹光的光电成像。

技术介绍

[0002]红外探测技术在气象预报、环境监控、导弹制导、夜视成像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需求,这方面以HgCdTe、InGaAs等主流的红外探测器为主,主要响应1

20微米波段。这类器件是基于半导体pn结构光伏效应原理工作,因而,探测器的响应率高并且器件具有较高的工作温度(液氮),发展迅速。但受材料类型的制约,探测器的响应波长较短。
[000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深空红外探测技术的需求,阻挡杂质带(BIB)探测器日益得到重视,主要的器件类型及响应波段有:硅掺砷(Si:As)覆盖10~25μm,硅掺锑(Si:Sb)覆盖20~40μm,锗掺镓(Ge:Ga)覆盖40~70μm,应变锗掺镓(Ge:Ga)覆盖70~200μm,特别是GaAs掺碲(GaAs:Te)的响应波长范围长达30~300μm,是探测深空冷对象的最优探测器。由于探测波长较长,BIB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利用杂质光电导效应,不同的是增加一层相同材料类型的高电阻阻挡层,有效降低了器件暗电流。当前,制备BIB探测器阵列的方法普遍采用气相外延技术生长高纯Ge薄膜作为阻挡层,其优势在于台面结构器件易于制备共用电极。离子注入技术制备BIB单元器件具有工艺简单,无需生长高纯外延Ge薄膜的优势在单元探测器中有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Ge长波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并提供一种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实现该结构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新型探测器的结构不同于传统的BIB探测器阵列,其特征在于:
[0005]所述的吸收区阵列像元电极由石墨烯层和金属电极层组成;
[0006]所述的共用电极由阻挡层电极、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和正面背电极金属层组成;
[0007]所述的背电极钝化层位于阻挡层金属电极层表面;
[0008]所述的探测器的工作方式在于:将正面背电极金属层和吸收层金属电极层和读出电路相连接,背面入射光透过背电极钝化层进入吸收层,吸收层中杂质吸收入射光子后电离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光生电流,光电流信号经读出电路积分输出后光电成像。
[0009]所述的Ge晶片是高阻型半导体材料,载流子浓度范围为1
×
10
12
~5
×
10
14
cm
‑3。
[0010]所述的吸收层、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和阻挡层电极的杂质类型为B,载流子浓度范围为1
×
10
16
~1
×
10
18
cm
‑3,深度范围为1~7μm。
[0011]所述的吸收层、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和阻挡层电极的杂质类型为P,载流子浓度范围为1
×
10
16
~1
×
10
18
cm
‑3,深度范围为1~5μm。
[0012]所述的吸收层、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和阻挡层电极的杂质类型为Ga,载流子浓度范围为1
×
10
16
~1
×
10
18
cm
‑3,深度范围为1~3μm。
[0013]一种实现该探测器阵列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4]①
利用光刻工艺在高阻Ge晶片上表面形成掩膜层,接着离子注入吸收杂质形成吸收层;
[0015]②
采用气相沉积技术在吸收层表面制备石墨烯层;
[0016]③
采用光刻和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在上部分形成孔洞,接着离子注入重掺杂杂质形成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
[0017]④
采用与步骤

相同的工艺形成正面背电极金属层和吸收层金属电极层;
[0018]⑤
采用倒装焊技术将正面和读出电路互连,接着机械、化学减薄抛光Ge晶片背面后,离子注入重掺杂杂质形成阻挡层电极;
[0019]⑥
采用气相沉积技术在阻挡层电极生长背电极钝化层。
[002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0021]1.探测器阵列结构巧妙利用了离子注入工艺的特点,解决了台式结构像元需要采用气相法外延高纯Ge薄膜的难题,大幅提高了BIB探测器阵列可靠性,并且降低了制备成本。
[0022]2.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备成本低,与当前的半导体工艺相兼容,并且容易推广应用到其它GaAs、Si基BIB探测器阵列器件。
附图说明
[0023]图1本专利技术探测器阵列结构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器件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
[0026]制备Ge:B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的工艺技术及工作方式:
[0027]选择低阻值高纯Ge晶片1,杂质浓度1
×
10
13
cm
‑3,清洗超声后利用掩膜曝光工艺在基底上表面覆盖一层光刻胶9,露出吸收区10;
[0028]采用离子注入方法注入B原子形成吸收层2,杂质浓度和深度分别为约5
×
10
16
cm
‑3和800nm,接着采用气相沉积法生长一层15nm的石墨烯层3;
[0029]利用掩膜曝光工艺在基底上表面覆盖一层光刻胶11,露出孔洞区12;
[0030]采用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在上部分形成孔洞13,接着离子注入重掺杂杂质形成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4,杂质浓度和深度分别为约5
×
10
18
cm
‑3和3μm;
[0031]套刻掩膜曝光工艺在晶片表面露出电极孔14,接着电子束蒸发形成正面背电极金属层5和吸收层金属电极层6;
[0032]采用倒装焊技术将正面和读出电路互连,接着机械、化学减薄抛光Ge晶片1背面后,离子注入重掺杂杂质形成阻挡层电极7,杂质浓度和深度分别为约5
×
10
18
cm
‑3和1μm;
[0033]采用气相沉积技术在阻挡层电极7表面生长背电极钝化层8。
[0034]工作时,电极端5和6施加约1V电压,当波长约100微米的红外光入射至背电极7并
穿透至吸收层2产生光电流,读出电路采用行选择列读出的方式依次将每个阵列像元的光电流信号读出,输送至FPGA模块光电成像。
[0035]【实施例2】
[0036]制备Ge:P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的工艺技术及工作方式:
[0037]选择低阻值高纯Ge晶片1,杂质浓度1
×
10
13
cm
‑3,清洗超声后利用掩膜曝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Ge长波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由吸收区阵列和共用电极二个部分组成,它们位于晶片正面邻近区域,包括Ge晶片(1)、吸收层(2)、石墨烯层(3)、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4)、正面背电极金属层(5)、吸收层金属电极层(6)、阻挡层电极(7)和背电极钝化层(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区阵列的像元电极由石墨烯层(3)和金属电极层(6)组成;所述的共用电极由阻挡层电极(7)、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4)和正面背电极金属层(5)组成;所述的背电极钝化层(8)位于阻挡层电极(7)表面;所述的探测器的工作方式在于:将正面背电极金属层(5)和吸收层金属电极层(6)和读出电路相连接,背面入射光透过背电极钝化层(8)进入吸收层(2),吸收层(2)中杂质吸收入射光子后电离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光生电流,光电流信号经读出电路积分输出后光电成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e长波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Ge晶片(1)采用高阻型半导体材料,载流子浓度范围为1
×
10
12
~5
×
10
14
cm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e长波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层(2)、正面刻蚀重掺杂电极层(4)和阻挡层电极(7)的杂质类型为B,载流子浓度范围为1
×
10
16
~1
×
10
18
cm
‑3,深度范围为1~7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Ge长波红外太赫兹探测器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惠勇汪越刘赤县窦伟单玉凤殷子薇戴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