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710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包括支撑组件及固定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及搭接于支撑架上的支撑台,固定组件设置于支撑组件的侧面并与支撑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预制构件的安装槽;支撑架被镂空形成用于与第一待维修面的中低位区域连通的第一操作区,支撑台被构造形成用于与第一待维修面的中高位区域连通的站立区,固定组件被镂空形成用于与预制构件的第二待维修面连通的第二操作区。如此,可以同时对一块预制构件两侧的待维修面操作,并可站在站立区内对预制构件的中高位区域进行便捷的操作,而不需要再进行预制构件的翻面即可快速地完成所有维修面的维修,实现了对预制构件更便捷快速的维修。预制构件更便捷快速的维修。预制构件更便捷快速的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

技术介绍

[0002]近些年,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迅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生产全过程连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而为了形成节能环保、建设速度快的建筑模式,预制构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003]在预制构件产品中,预制墙板在预制生产(流入、脱模、吊装、搬运等)过程中难免会有小的损伤,或者因碰撞导致局部破损掉渣等现象。对于这种程度的损伤,因预制墙板尺寸高、重量大,出于安全考虑,一般将其平放,先对其一个表面进行维修,待该表面维修材料固化后再翻面对另一个表面进行维修。
[0004]这种维修方式需要将一个侧面维修完成后再对另外一个侧面进行维修,表面维修材料的固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墙板翻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维修过程麻烦,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预制构件的维修过程麻烦的问题,提供一种便捷快速进行维修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
[0006]一种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所述预制构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待维修面及第二待维修面,所述预制构件固定机构包括:
[0007]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及搭设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台;
[0008]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侧面,并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预制构件的安装槽;
[0009]其中,所述支撑架被镂空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一待维修面的中低位区域连通的第一操作区,所述支撑台被构造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一待维修面的中高位区域连通的站立区;所述固定组件被镂空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待维修面连通的第二操作区。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并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可容纳一块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侧,并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可容纳另一块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安装槽;
[0011]其中,所述第一操作区被构造形成与两块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一待维修面的中低位区域连通的公共操作区,所述站立区被构造形成与两块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一待维修面的中高位区域连通的公共站立区;所述第一固定件被镂空形成与对应的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待维修面连通的第三操作区;所述第二固定件被镂空形成与对应的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待维修面连通的第四操作区。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还包括底座,所述支撑架包括多
个支撑杆,所述多个支撑杆立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支撑台连接形成具有镂空区域的所述支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于所述底座上;
[0013]所述镂空区域与所述底座共同界定形成所述第一操作区,所述支撑台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侧形成所述站立区。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主固定柱、次固定柱及横柱;
[0015]所述主固定柱立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横柱连接形成支撑面,所述次固定柱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并与所述主固定柱间隔设置,所述次固定柱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柱连接;
[0016]其中,所述次固定柱与所述底座及所述主固定柱连接形成与所述支撑面相交的三角形支撑侧面,所述主固定柱、所述次固定柱、所述横柱及所述底座共同界定形成所述第二操作区。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出入所述第一操作区的操作出入孔。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操作出入孔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出入所述站立区的楼梯件。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楼梯件包括扶手,所述扶手设于所述楼梯件上并与所述支撑台连接。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还包括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配接于所述固定组件上且能够操作地抵接于对应的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待维修面上。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调节杆、操作手轮以及压紧垫片,所述压紧垫片与所述操作手轮设置于所述调节杆的两端,所述调节杆沿自身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上,并在所述操作手轮的控制下带动所述压紧垫片向靠近或远离对应的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待维修面的方向移动。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紧固组件能够操作地抵接于对应的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待维修面上。
[0023]上述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通过第一操作区、站立区及第二操作区的构造,可以同时对一块预制构件两侧的待维修面操作并使得人可站在站立区内对预制构件的中高位区域进行便捷的操作,而不需要再进行预制构件的翻面即可快速地完成所有待维修面的维修,实现了对预制构件更便捷快速的维修。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装配预制构件之后的轴测图;
[0025]图2为图1中所示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装配预制构件之后第二视角的轴测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装配预制构件之后的左视图;
[0027]图4为图3中所示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未装配预制构件的俯视图;
[0028]图5为图3中所示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未装配预制构件的正视图;
[0029]图6为图3中所示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未装配预制构件的左视图;
[0030]图7为图3中所示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未装配预制构件的右视图。
[0031]附图标记:100、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10、底座;20、支撑组件;21、第一操作区;22、支撑架;221、支撑杆;222、操作杆;223、操作出入孔;23、支撑台;24、公共操作区;25、站立区;26、公共站立区;30、楼梯件;31、扶手;32、踏板;40、固定组件;41、主固定柱;42、次固定柱;43、横柱;44、加强柱;45、第二操作区;46、第一固定件;461、第三操作区;47、第二固定件;471、第四操作区;48、支撑面;49、三角形支撑侧面;50、安装槽;51、第一安装槽;52、第二安装槽;60、紧固组件;61、操作手轮;62、调节杆;63、压紧垫片;200、预制构件;300、第一待维修面;400、第二待维修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所述预制构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待维修面及第二待维修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及搭设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台;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侧面,并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预制构件的安装槽;其中,所述支撑架被镂空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一待维修面的中低位区域连通的第一操作区,所述支撑台被构造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一待维修面的中高位区域连通的站立区;所述固定组件被镂空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待维修面连通的第二操作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并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可容纳一块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侧,并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可容纳另一块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安装槽;其中,所述第一操作区被构造形成与两块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一待维修面的中低位区域连通的公共操作区,所述站立区被构造形成与两块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一待维修面的中高位区域连通的公共站立区;所述第一固定件被镂空形成与对应的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待维修面连通的第三操作区;所述第二固定件被镂空形成与对应的所述预制构件的第二待维修面连通的第四操作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件的固定机构还包括底座,所述支撑架包括多个支撑杆,所述多个支撑杆立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支撑台连接形成具有镂空区域的所述支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镂空区域与所述底座共同界定形成所述第一操作区,所述支撑台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侧形成所述站立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构件的固定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谢忠全陈贤圣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远大魔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