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支架及底盘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2121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连接支架及底盘车架,电池连接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包括连接部和自连接部一端弯折延伸的配合部;第二支架,包括第一调节部和自第一调节部弯折延伸的第二调节部;第二调节部与配合部面接触配合使连接部与第一调节部沿第三方向形成高度差,连接部与第一调节部平行且朝反方向延伸;设第一调节部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三方向垂直第一方向;第一调节部上设一第一腰型孔并配置连接件以活动连接电池包外横梁;第二调节部上设第二腰型孔并配置螺栓以活动连接配合部;第一支架相对第二支架活动时,第一调节部在第一腰型孔内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通过螺栓调节第二调节部和配合部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变化,以吸收第三方向上的公差。三方向上的公差。三方向上的公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连接支架及底盘车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连接支架及底盘车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动力电池与底盘的连接支架主要起到机械连接的作用,由于动力电池和底盘零部件的制造公差导致连接支架在连接时需要起到到对公差的吸收;水平的连接支架无法吸收z向公差;传统的做法是通过零部件本身的变形来吸收公差,这样会导致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力状态;零件在收到较大冲击力或者变形时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损坏;采用专用的公差吸收器结构复杂,会增加零部件成本,并且需要多余的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电池连接支架及底盘车架,用于解决水平的连接支架无法吸收z向公差、通过变形吸收z向公差容易导致零件损坏、采用公差吸收器造成成本高、占据空间大的问题。
[0004]技术方案:一种电池连接支架,用于连接电池包外横梁,包括:第一支架,包括连接部和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弯折延伸的配合部;第二支架,包括第一调节部和自所述第一调节部弯折延伸的第二调节部;其中,所述第二调节部与所述配合部进行面接触配合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形成高度差,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平行且朝相反方向延伸;设所述第一调节部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设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调节部形成高度差的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三方向垂直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调节部上设有一第一腰型孔,在所述第一腰型孔内配置一连接件用于活动连接所述电池包外横梁;在所述第二调节部上设有第二腰型孔,在所述第二腰型孔内配置螺栓用于活动连接所述配合部;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活动时,所述第一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腰型孔内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内配置的螺栓调节所述第二调节部和所述配合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变化,以吸收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公差。
[0005]进一步的,所述配合部沿纵长方向具有一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调节部沿纵长方向具有一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配合部的所述第二配合面进行面接触配合。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合面自所述连接部朝外延伸并相对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角,所述第二配合面自所述第一调节部朝外延伸并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第二弯折角。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折角等于所述第二弯折角。
[0008]进一步的,在所述配合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腰型孔相配合的通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二调节部的第二腰型孔并穿过通孔后与所述配合部活动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配合部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调节部与所述第二调节部为一体成型。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电池连接支架吸收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公差范围为

4mm至4mm。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腰型孔为通孔且具有弧型孔结构,所述第一腰型孔的弧型孔结构的半径范围为6.4mm至6.6mm;所述第一腰型孔的中心距范围为2mm至2.2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折角、所述第二弯折角的角度范围均为140
°
至160
°

[0013]还提供一种底盘车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连接支架,其中,在所述电池连接支架的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连接孔,在所述连接孔内配置螺栓用于连接所述底盘车架。
[0014]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优点:
[0015]通过配合部与第二调节部面接触配合使连接部与第一调节部形成高度差,且连接部与第一调节部平行且朝反方向延伸;以第一调节部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以第二调节部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以连接部相对第一调节部形成高度差的方向为第三方向;在第一调节部上设置第一腰型孔以配置连接件与电池包外横梁活动连接,在第二调节部上设置第二腰型孔以配置螺栓与配合部进行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支架相对第二支架活动时,第一调节部在第一腰型孔的公差允许范围内进行沿第一方向的移动,通过第二腰型孔内配置的螺栓实现调节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第三方向的尺寸变化,进而吸收第三方向的零件累计公差,相当于把第三方向的公差转化为第一方向进行吸收,能够避免使用零件变形或采取公差吸收器等手段,以解决传统的水平的连接支架无法吸收第三方向公差的问题。此外,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拆装方便,能够保证拆卸电池时不干涉底盘零件,且拆卸底盘零件时不干涉电池。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电池连接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电池连接支架的装配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
[0019]如图1所示,所述电池连接支架包括相连接的一第一支架1和一第二支架2;所述第一支架1包括一连接部11和自连接部11一端弯折延伸的一配合部12;所述第二支架2包括一第一调节部21和自所述第一调节部21一端弯折延伸的一第二调节部22;其中,所述第二调节部22与所述配合部12进行面接触配使所述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调节部21形成高度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调节部21平行且朝相反方向延伸。
[0020]设所述第一调节部21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设所述第二调节部22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设所述连接部11相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形成高度差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
[0021]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调节部21上设有一第一腰型孔211,在所述第一腰型孔211内配置一连接件用于活动连接所述电池包外横梁;在所述第二调节部22上设有第二腰型孔222,在所述第二腰型孔222内配置螺栓223用于活动连接所述配合部12。
[0022]所述第一支架1相对所述第二支架2活动时,所述第一调节部21在所述第一腰型孔211内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222内配置的螺栓223调节所述第二调节部22和所述配合部12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变化,以吸收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公差。
[0023]具体地,所述连接部11具有一端部110,所述配合部12自所述连接部11的所述端部110朝外延伸并相对所述连接部11的纵长方向弯折形成,所述连接部11与所述配合部12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调节部21具有一第二端部210,所述第二调节部22自所述第一调节部21的所述第二端部210朝外延伸并相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的纵长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调节部21与所述第二调节部22为一体成型。
[0024]本实施例中,记所述第一方向为x方向,记所述第二方向为A方向,记所述第三方向为z方向;所述x方向与所述z方向垂直,所述A方向位于所述所述x方向与所述z方向之间。
[0025]具体为,当所述第一支架1与所述第二支架2进行配合时,所述第一调节部21沿着所述x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11沿着所述x方向的反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调节部22沿着所述A方向延伸,所述配合部12沿着所述A方向的反方向延伸。
[0026]所述第二调节部22沿其纵长方向具有一第二配合面221,所述配合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连接支架,用于连接电池包外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1),包括连接部(11)和自所述连接部一端弯折延伸的配合部(12);第二支架(2),包括第一调节部(21)和自所述第一调节部弯折延伸的第二调节部(22);其中,所述第二调节部与所述配合部进行面接触配合使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形成高度差,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平行且朝反方向延伸;设所述第一调节部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设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调节部形成高度差的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三方向垂直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调节部上设有一第一腰型孔(211),在所述第一腰型孔内配置一连接件用于活动连接所述电池包外横梁;在所述第二调节部上设有第二腰型孔(222),在所述第二腰型孔内配置螺栓(223)用于活动连接所述配合部;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活动时,所述第一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腰型孔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发生移动,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内配置的螺栓调节所述第二调节部和所述配合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变化,以吸收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公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沿纵长方向具有一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调节部沿纵长方向具有一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调节部的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配合部的所述第二配合面进行面接触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连接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面自所述连接部朝外延伸并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怀敏翟冬郭昆明方磊周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盛腾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