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0022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器械技术领域。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包括若干个无人机组成的蜂群,若干个所述无人机通过地面站通讯连接;若干个无人机的电路结构相同,所述无人机包括主控模块以及分别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的北斗导航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无人机底部安装有矩阵播秧机构;所述矩阵播秧机构包括承托架、秧盘、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秧盘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承托架上,所述秧盘上设有呈矩阵状排列的若干个内部填充有带土秧苗的秧苗通孔,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与秧苗通孔相配合的捅孔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具有稳定性向好、抛秧效果好的优点。抛秧效果好的优点。抛秧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种植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水稻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水稻插秧机或者植保无人机,现有插秧机的机插技术主要存在秧苗素质差、伤秧率高等问题,传统抓耙式、切割式等插秧机重量太大,容易造成秧苗每穴株数不均匀、伤苗多,密度高,成活慢、产量不稳定,秧苗素质不符合机插要求,导致机插不成功,从而影响插秧机的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这种小型无人机大多由飞行平台、导航飞控、喷洒或播种机构三部分组成,可通过地面的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或播种作业,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但是传统的植保无人机稳定性差,在执行农业植保工作时,定位和作业航线均通过人来遥控控制,不能进行精准作业,播种的种子分布不均匀,并且无法满足空中插秧要求,在国内外也未见有采用无人机进行抛秧的相关文献或专利报道。因此,对于无人机播秧系统的研究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具备稳定性向好、抛秧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包括若干个无人机组成的蜂群,若干个所述无人机通过地面站通讯连接;若干个无人机的电路结构相同,所述无人机包括主控模块以及分别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的北斗导航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无人机底部安装有矩阵播秧机构;所述矩阵播秧机构包括承托架、秧盘、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秧盘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承托架上,所述秧盘上设有呈矩阵状排列的若干个内部填充有带土秧苗的秧苗通孔,所述承托架的两侧上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轨内往返运动;所述第二滑轨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且所述第二滑轨相对所述第一滑轨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二滑轨内往返运动;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与秧苗通孔相配合的捅孔组件。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捅孔组件包括底座、支撑架和电磁推杆;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上,所述支撑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对称安装有所述电磁推杆,所述电磁推杆具有推杆部,所述电磁推杆的推杆部与所述秧苗通孔相匹配,且所述电磁推杆的推杆部对准秧苗通孔作上下捅料动作。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均为步进电机。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设有限位座。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托架上设有用于与无人机连接的连接架。
[0010]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的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具备稳定性向好、抛秧效果好的优点。通过设置的北斗导航模块,实现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的定位及飞行导航,为播秧工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通过安装在无人机底部的矩阵播秧机构为待抛秧区域进行播秧作业;通过第一滑轨、第一滑块和第一驱动电机的配合,从而实现捅孔组件在同一行秧苗通孔上的左右摆动,通过第二滑轨、第二滑块和第二驱动电机的配合,从而实现捅孔组件换行的前后摆动,提高了播秧效率,使用方便,播秧均匀,易于推广。
[0012]2.本技术的捅孔组件结构紧凑合理,具备精确位置控制和高频高速运动的能力,通过设置底座、支撑架和电磁推杆,在各部件的配合下,能够快速高效地上下运动,每根电磁推杆的推杆部上下一次就把一株秧苗捅出完成一颗苗的栽种,能够快速高效的进行抛秧,而且保证播秧种植均匀。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的电路框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的俯视结构图;
[0016]图4是本技术矩阵播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技术捅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附图中标记为:1

地面站;2

主控模块;3

北斗导航模块;4

通讯模块;5

承托架;6

秧盘;7

第一滑轨;8

第二滑轨;9

第一滑块;10

第二滑块;11

第一驱动电机;12

第二驱动电机;13

秧苗通孔;14

底座;15

支撑架;16

电磁推杆;17

限位座;18

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0]请参阅图

图5,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包括若干个无人机组成的蜂群,若干个所述无人机通过地面站1通讯连接;若干个无人机的电路结构相同,所述无人机包括主控模
块2以及分别与主控模块2电性连接的北斗导航模块3和通讯模块4,主控模块2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嵌入式处理器,北斗导航模块3为用于无人机定位及飞行导航的北斗接收器,通讯模块4用于稳定收发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的无线通讯,所述无人机底部安装有矩阵播秧机构;如图4所示,所述矩阵播秧机构包括承托架5、秧盘6、第一滑轨7、第二滑轨8、第一滑块9、第二滑块10、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所述第一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蜂群播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无人机组成的蜂群,若干个所述无人机通过地面站通讯连接;若干个无人机的电路结构相同,所述无人机包括主控模块以及分别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的北斗导航模块和通讯模块,所述无人机底部安装有矩阵播秧机构;所述矩阵播秧机构包括承托架、秧盘、第一滑轨、第二滑轨、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秧盘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承托架上,所述秧盘上设有呈矩阵状排列的若干个内部填充有带土秧苗的秧苗通孔,所述承托架的两侧上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轨内往返运动;所述第二滑轨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且所述第二滑轨相对所述第一滑轨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昕冯国禄谢小魁梁喜幸刘浩宇谷良田冯雅岚冯国顺王焕斌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