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003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1)、绝缘层(7)、屏蔽层(3)和护套(4),其中所述内导体(1)的外侧和绝缘层(7)的内侧之间有一层粘结层(6),所述粘结层(6)其直径为0.05mm±0.01mm,绝缘层(7)其直径为1.2±0.05mm,所述屏蔽层(3)其最大直径为1.8mm,所述护套(4)其直径为2.2±0.1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小线缆的总外径,减少线缆消耗的铜材和绝缘材料,从而可以减少走线占用的空间,提高通信设备的出线密度,明显降低了成本。而且可提高电磁波的传输速率,同时可使电缆变得更加柔软。(*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或通信
中的电缆技术,尤指用于通信系统中的一种同轴电缆
技术介绍
在通信领域,经常用同轴电缆来传输电信号,如无线基站设备用到的射频同轴电缆,中心机房的交换和传输设备用到的局用同轴电缆等。对于交换和传输设备用到的局用同轴电缆,根据信号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粗细的、特性阻抗为75欧姆的同轴电缆。对于2.048Mbps的中继信号,不同的设备制造商,也使用了不同的、特性阻抗为75欧姆的同轴电缆来进行传输。图1所示为信息产业部标准《通信电缆——局用同轴电缆》(YD/T1174-2001)规定的一种总外径最小的同轴电缆,其内导体1的直径为0.31±0.005mm,材质为符合GB/T3953-1983规定的TR型软圆铜线;其绝缘层2的直径为1.9±0.05mm,材质为符合YD/T897.1-1997中表5规定的实心聚乙烯绝缘材料;其屏蔽层3的最大直径为2.5mm,由符合GB/T3953-1983规定、直径为0.10~0.16mm的铜线编织而成,编织密度大于95%;其护套4的最大直径为3.2mm,材质为符合GB/T8815-2002规定的护套级聚氯乙稀材料;其特性阻抗为75欧姆。此种同轴电缆,总外径偏大,在实际使用占用了过多的走线空间,降低了通信设备的出线密度。由于总外径偏大,耗用的铜材和绝缘材料比较多,成本偏高。图2所示为通信行业内比较常用的一种同轴电缆,其内导体1的直径为0.25±0.005mm,材质为符合GB/T3953-1983规定的TR型软圆铜线;其包覆在内导体1外的第一层绝缘层5的直径为0.5±0.08mm,材质为符合HG/T2904-1997要求的聚全氟乙丙烯;第二层绝缘层2的直径为1.45±0.05mm,材质为符合YD/T897.1-1997中表5规定的实心聚乙烯绝缘材料;其屏蔽层3的最大直径为2.1mm,由符合GB/T3953-1983规定、直径为0.10~0.16mm的铜线编织而成,编织密度大于95%;其护套4的直径为2.6±0.1mm,材质为符合GB/T8815-2002规定的护套级聚氯乙稀材料;其特性阻抗为75欧姆。虽然图2所示的同轴电缆的总外径比图1所示的同轴电缆小,但仍然偏大,耗用的铜材和绝缘材料也比较多,此外还增加了聚全氟乙丙烯绝缘层,由于材料和加工工艺方面的原因,导致绝缘层部分的成本有所增加;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占用了较多的走线空间,一定程度上仍然降低了通信设备的出线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同轴电缆,以解决现有的同轴电缆总外径偏大和成本较高的问题。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1)、绝缘层(7)、屏蔽层(3)和护套(4),其中所述内导体(1)与绝缘层(7)之间有一层材质为聚乙烯的粘结层(6)。所述聚乙烯材料为实心低密度聚乙烯材料。所述粘结层6的厚度为0.05mm±0.01mm。所述绝缘层7的直径为1.2±0.05mm。所述屏蔽层3其最大直径为1.8mm。所述护套4其最大直径为2.2±0.1mm。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图2所示现有同轴电缆的第一绝缘层直径为0.5±0.08mm,而本技术的粘结层厚度为0.05mm±0.01mm,第二层绝缘层直径从1.9±0.05mm减小到1.2±0.05mm,屏蔽层最大直径从2.1mm减小到1.8mm,护套最大直径从2.6±0.1mm减小到2.2±0.1mm,内导体直径与现有技术相同。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小了线缆的总外径,同时消耗了较少的铜材和绝缘材料,从而可以减少走线占用的空间,提高通信设备的出线密度和明显降低成本。2、由于粘结层的为实心低密度聚乙烯,从而也减少了成本。3、本技术的绝缘层采用泡沫聚乙烯绝缘材料,绝缘的介电常数显著减小了,这样可以提高电磁波的传输速率;同时可使电缆变得更加柔软,使通信工程的布线施工更加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信息产业部标准《通信电缆——局用同轴电缆》(YD/T1174-2001)规定的一种总外径最小的同轴电缆的横向截面图;图2为通信行业内比较常用的一种同轴电缆的横向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同轴电缆的横向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同轴电缆的结构如图3所示,由内到外材质依次为内导体1、粘结层6、绝缘层7、屏蔽层3、护套4。内导体1的直径为0.25±0.005mm,材质为符合GB/T3953-1983规定的TR型软圆铜线;绝缘层7的厚度为1.2±0.05mm,材质为符合YD/T897.1-1997中4.2.2规定的泡沫聚乙烯绝缘材料;在内导体1的外侧、绝缘层7的内侧之间,有一层粘结层(也叫内皮层)6,其厚度为0.05mm±0.01mm,材质为实心低密度聚乙烯,它粘结在泡沫绝缘层7上。屏蔽层3的最大直径为1.8mm,由符合GB/T3953-1983规定、直径为0.10~0.16mm的铜线编织而成,编织密度大于95%。护套4的直径为2.2±0.1mm,材质为符合GB/T8815-2002规定的护套级聚氯乙稀材料。在图2所示同轴电缆中,第一绝缘层5为氟塑料,先挤压在内导体上,然后再在氟塑料的外面挤压第二绝缘层2,由于第二绝缘层为聚乙烯,二者材料不同,它们之间无法自动粘合。而本技术的粘结层6和绝缘层7均为聚乙烯,只不过粘结层6为实心聚乙烯,绝缘层7为发泡聚乙烯,因此,加工后他们会自动粘结在一起。这个粘结层可以改善电缆的性能,提高整个绝缘层的机械强度,提高绝缘层与内导体之间的附着力,使电缆变得更加柔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现有技术中的图2所示现有同轴电缆的第一绝缘层直径为0.5±0.08mm,而本技术的粘结层厚度为0.05mm±0.01mm,第二层绝缘层直径从1.9±0.05mm减小到1.2±0.05mm,屏蔽层最大直径从2.1mm减小到1.8mm,护套最大直径从2.6±0.1mm减小到2.2±0.1mm,内导体直径与现有技术相同。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小了线缆的总外径,同时消耗了较少的铜材和绝缘材料,从而可以减少走线占用的空间,提高通信设备的出线密度和明显降低成本。2、由于粘结层的为实心低密度聚乙烯,从而也减少了成本。3、本技术的绝缘层采用泡沫聚乙烯绝缘材料,绝缘的介电常数显著减小了,这样可以提高电磁波的传输速率;同时可使电缆变得更加柔软,使通信工程的布线施工更加省力。本技术采用实心聚乙烯和泡沫聚乙烯绝缘后,使得绝缘的介电常数显著减小了,这样可以提高电磁波的传输速率。由于介电常数减小,在满足同样特性阻抗的情况下,可以使电缆的结构尺寸显著减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1)、绝缘层(7)、屏蔽层(3)和护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1)与绝缘层(7)之间具有由聚乙烯材料构成的粘结层(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1)、绝缘层(7)、屏蔽层(3)和护套(4),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1)与绝缘层(7)之间具有由聚乙烯材料构成的粘结层(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6)粘结在绝缘层(7)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材料为实心低密度聚乙烯材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6)的厚度为0.05mm±0.01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修宇邓庆龙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