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进气组件、气相沉积装置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6962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46
本申请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气组件、气相沉积装置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该申请利用插入多孔纤维预制体内部的若干小直径分支管对预制体各区域进行单独供气,同时以支撑平板封闭预制体底部出口,使得气体只能在分支管出口所在的水平层内横向流动,最后从预制体侧壁流出。当一层沉积完成后控制进气结构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继续沉积下一层。该工艺将预制体水平方向划分为若干六边形区域并对单个区域分别供气、堵住底面出口迫使气体横向渗透最后从预制体侧边流出、控制进气结构使插入预制体内部的出气口从下至上移动,这三个特点保证了多孔预制体能够分层沉积,且每一层能够充分均匀沉积。且每一层能够充分均匀沉积。且每一层能够充分均匀沉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气组件、气相沉积装置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复合材料制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气组件、气相沉积装置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多孔纤维骨架和填充基体组成的热结构材料,这类材料以其低密度、耐高温、高强度、耐磨损等诸多优良性质而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000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多种制备工艺,其中比较成熟的是等温化学气相渗透(以下简称CVI)法。复合材料的等温CVI制备过程中,多孔纤维预制体放置于沉积炉内,高温前驱气体在炉膛内胆内慢速流动,气体发生裂解、聚合等复杂反应,反应生成的固体沉积于多孔预制体的表面或内部,随着沉积的进行,多孔预制体变得稠密乃至固化。如附图1所示,由于气体从预制体表面向内部扩散,表面气体浓度高于内部,致使表面附近沉积较多,最终预制体表面被封堵,而内部依然有较大残余孔隙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旨在解决已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基于本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理解:为解决CVI制备复合材料中沉积不均匀和较大残余孔隙率的问题,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Besmann和Vaidyaraman等人提出热梯度强制CVI法,通过水冷托盘在预制体厚度方向制造较大温差,前驱气体在压力驱动下从预制体冷端流向热端,随着气体在热端的裂解和沉积,预制体热端附近密度变大、热导率增高,高温区(沉积带)不断向冷端蔓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预制体表面过早封堵,但冷端疏松热端致密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预制体热端基体沉积厚度达到了22

24μm而冷端最大厚度也只有8μm。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团队采用“CVI+PIP”和“CVI+RMI”等混合工艺制备CMCs,先用CVI进行气相沉积,气相沉积无法继续进行后采用液态浸渍(PIP)或加压毛细渗透(RMI)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增密。“CVI+PIP”或“CVI+RMI”确实能获得较为致密的复合材料,但PIP或RMI均在远高于CVI的工作温度下进行,对纤维性能有一定损伤;此外,PIP或RMI的单次效率较低,为获得致密复合材料,往往需要5~7轮重复操作。
[0005]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进气组件、气相沉积装置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以解决多孔纤维沉积气体浓度分布不均以及表面易封堵的问题,帮助制备均匀致密的复合材料。
[0006]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出进气组件,包括:
[0007]两根主气管,第一根主气管竖直放置,第二根主气管水平放置,第一根主气管的上端口引入预热过的前驱气体,第一根主气管的下端口与第二根主气管连通;
[0008]多根连接管,多根所述连接管从所述第二根主气管上引出,所述多根连接管垂直于所述第二根主气管;
[0009]多根分支管,多根所述分支管置于所述连接管的下方,多根所述分支管分别与相应所述连接管连通。
[0010]可选地,所述主气管、所述连接管、所述分支管的直径之比为:(2.7~4.6):(1.5~2.3):1。
[0011]可选地,所述主气管、所述连接管、所述分支管的直径之比为:3:1.7:1。
[0012]可选地,所述分支管的直径为:0.5~3mm。
[0013]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化学气相渗透装置,包括:
[0014]进气组件,所述进气组件为本公开提出的进气组件;
[0015]多孔纤维预制体,所述进气组件插入多孔纤维预制体的内部;
[0016]支撑平板,所述多孔纤维预制体置于所述支撑平板上,所述支撑平板上对应于预制体底面区域画有若干紧密相连的多边形,所述分支管在支撑平板上的投影位于对应多边形的中心。
[0017]可选地,所述多孔纤维预制体的纤维为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或氧化物纤维。
[0018]可选地,所述纤维预制体的制备方法为叠层、编织或针刺,所述纤维预制体的纤维体积分数为20%~50%,所述纤维预制体的结构为2.5维或3维。
[0019]可选地,所述多边形为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或正六边形。
[0020]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出了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包括:
[0021](1)构建一个本公开的所述的化学气相渗透装置;
[0022](2)初始状态下,将所述进气组件插入多孔纤维预制体内,使分支管端部距离多孔纤维预制体底部1~5mm;
[0023](3)向主气管通入预热过的前驱气体,前驱气体经多根连接管后从所述分支管流出,横向扩散,从所述预制体侧边流出;
[0024](4)当分支管出口所在一层沉积完成后,控制所述进气组件向上提起2~10mm,继续沉积下一层;
[0025](5)重复步骤(3)和步骤(4),直至所述进气组件的分支管退出多孔纤维预制体,完成整个预制体沉积。
[002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
[0027]本公开的化学气相渗透装置,利用插入多孔纤维预制体内部的若干小直径分支管对预制体各区域进行单独供气,同时以支撑平板封闭预制体底部出口,使得气体只能在分支管出口所在的水平层内横向流动,最后从预制体侧壁流出。当一层沉积完成后控制进气结构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继续沉积下一层。该工艺将预制体水平方向划分为若干六边形区域并对单个区域分别供气、堵住底面出口迫使气体横向渗透最后从预制体侧边流出、控制进气结构使插入预制体内部的出气口从下至上移动,这三个特点保证了多孔预制体能够分层沉积,且每一层能够充分均匀沉积。
[0028]本公开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已有技术中等温CVI的气体流动及沉积示意图。
[0031]图1中,箭头指示气体流动/扩散方向,颜色深浅表示沉积程度。
[0032]图2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进气组件、化学气相渗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中,1是主气管,2是连接管,3是分支管,4是多孔纤维预制体,5是支撑平板,6是多边形,箭头指示气体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5]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上端”、“下端”、“上方”、“下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主气管,第一根主气管竖直放置,第二根主气管水平放置,第一根主气管的上端口引入预热过的前驱气体,第一根主气管的下端口与第二根主气管连通;多根连接管,多根所述连接管从所述第二根主气管上引出,所述多根连接管垂直于所述第二根主气管;多根分支管,多根所述分支管置于所述连接管的下方,多根所述分支管分别与相应所述连接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管、所述连接管、所述分支管的直径之比为:(2.7~4.6):(1.5~2.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管、所述连接管、所述分支管的直径之比为:3:1.7: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管的直径为:0.5~3mm。5.一种化学气相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组件,所述进气组件为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进气组件;多孔纤维预制体,所述进气组件插入多孔纤维预制体的内部;支撑平板,所述多孔纤维预制体置于所述支撑平板上,所述支撑平板上对应于预制体底面区域画有若干紧密相连的多边形,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飞张辉张松郑丽丽洪邦兆黄晓青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