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相宏专利>正文

一种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849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0:2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可以变化的两轮跨骑摩托车。解决目前公知摩托车车身结构固定,驾乘形式单一的问题。本申请通过后减震筒、前减震筒伸缩,实现同一辆摩托车车身结构从车头高车尾低,到车头高车尾高,到车头低车尾高相应变化,达到在巡航、越野、街跑三种车体姿态间转化;再通过选择车架上的不同预设组装孔联接相应车体组成部件,实现坐垫支架、后拖拽臂、整流罩、后脚蹬、前脚蹬与车架联接角度相应变化,适应三种车体姿态,形成五种驾乘姿态。以此适应城际之间长距离行驶舒适性、野外山地穿越探险通过性、赛道疾驰趣味性的不同性能要求,创造更丰富的驾乘感受和乐趣。创造更丰富的驾乘感受和乐趣。创造更丰富的驾乘感受和乐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


[0001]本申请涉及两轮跨骑摩托车车身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公知的两轮跨骑摩托车,从车体姿态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五种变化,一类是巡航状态,包括高姿、低姿两种形式,特点是车体姿态车头高,车尾低,重心低,离地间隙小,通过性差,驾乘姿态坐点低,脚控位置前蹬,高姿手控位置高,躯干竖直,低姿手控位置低,躯干前倾。二类是越野形式,特点是车体姿态车头高,车尾高,重心高,离地间隙大,通过性强,驾乘姿态坐点高,手控位置高,躯干竖直,脚控位置下垂。三类是街跑状态,包括高姿、低姿两种形式,特点是车体姿态车头低,车尾高,重心低,离地间隙小,通过性差,驾乘姿态坐点高,高姿手控位置高,躯干前倾,脚控位置下垂,低姿手控位置低,躯干前趴,脚控位置后蹬。三种类型分别提供不同的驾乘感受和通过性能。
[0003]目前公知的两轮摩托车,只局限于车体姿态后减震伸缩致使车尾升降变化,且伸缩幅度较小,变化程度有限,车头高低更是固定不变,此外驾乘姿态坐点、手控、脚控高低位置及关联角度变化根本无法涉及,这些原因造成目前的摩托车车体姿态变化较小,在两种状态之间转化尚且无法完全到位,更无法谈及在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所以在目前国内国外公知的任何一辆摩托车上,都无法兼具三种不同的车体姿态、驾乘姿态,无法创造不同的驾乘感受和通过性能,无法实现真正的跨界,且由车体姿态变化产生驾乘人员躯干重心变化,而脚控、手控不能相应变化产生相应的驾乘姿态,由此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摩托车,可以在高姿巡航、低姿巡航、越野、高姿街跑、低姿街跑五种状态之间相互转换,以此增添摩托车的适用性和趣味性。
[000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包括:
[0006]坐垫支架,单侧预设三个坐垫支架组装孔;
[0007]后拖拽臂,单侧预设三个后拖拽臂组装孔;
[0008]整流罩,单侧预设三个整流罩组装孔;
[0009]手控组件,设有左右两个握管,所述握管中心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以两端管芯为轴套装;
[0010]车把,为左右对称弯曲管件,包括中段管芯和两端管芯,所述中段管芯穿过前减震筒的上月板组装孔套装,所述两端管芯与所述手控组件的空腔套装;
[0011]后脚蹬,设有左右两个,所述后脚蹬上预设两个后脚蹬组装孔;
[0012]前脚蹬,设有左右两个,所述前脚蹬上预设组装轴和脚控踏点,所述组装轴上套装有前脚蹬支撑和脚部控制支架,所述脚控支架前部设控制踏点,后部通过钢丝软管分别连
接换挡拨杆和刹车拉杆;
[0013]后减震筒,设有两个后减震筒组装孔;
[0014]前减震筒,所述前减震筒的内部设有与外筒咬合的活塞,所述外筒的上沿设有一封口盖板,在所述活塞和盖板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外筒的上端设有导气孔,两根所述前减震筒中的密闭空间通过导气孔上安装的导气管连通,所述导气管上安装有电动空气泵,所述前减震筒通过上月板和下月板与纵向联接管管芯共轴联接,所述前减震筒上预设有前减震筒组装孔,所述上月板预设有前减震筒组装孔,所述前减震筒组装孔与前轮总成共轴联接,所述前减震筒组装孔与所述车把的中段管芯套装联接;
[0015]车架,单侧预设九个车架组装孔,所述车架的前部设有所述纵向联接管管芯。
[0016]本申请中,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通过后脚蹬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脚蹬以后脚蹬组装孔为轴芯旋转至下垂角度紧固;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联接后减震筒组装孔,所述后减震筒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车把的中段管芯穿过前减震筒上月板组装孔旋转至上扬角度紧固;所述手控组件的空腔与车把的两端管芯套装;所述前脚蹬组装轴与车架组装孔联接紧固。
[0017]本申请中,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通过后脚蹬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脚蹬以后脚蹬组装孔为轴芯旋转至下垂角度紧固;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联接后减震筒组装孔,后减震筒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紧固;所述车把的中段管芯穿过前减震筒上月板组装孔旋转至下垂角度紧固;所述手控组件的空腔与车把的两端管芯套装;所述前脚蹬组装轴与车架组装孔联接紧固。
[0018]本申请中,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通过后脚蹬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脚蹬以后脚蹬组装孔为轴芯旋转至下垂角度紧固;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联接后减震筒组装孔,所述后减震筒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通过前脚蹬轴共轴联接;所述车把的中段管芯穿过前减震筒上月板组装孔旋转至上扬角度紧固;所述手控组件的空腔与车把的两端管芯套装。
[0019]本申请中,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通过后脚蹬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脚蹬以后脚蹬组装孔为轴芯旋转至向后上扬角度紧固;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联接后减震筒组装孔,所述后减震筒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通过前脚蹬轴共轴联接;所述车把的中段管芯穿过前减震筒上月板组装孔旋转至上扬角度紧固;所述手控组件的空腔与车把的两端管芯套装。
[0020]本申请中,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通过后脚蹬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脚蹬以后脚蹬组装孔为轴芯旋转至向后上扬角度紧固;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联接后减
震筒组装孔,所述后减震筒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与车架组装孔通过前脚蹬轴共轴联接;所述车把的中段管芯穿过前减震筒上月板组装孔旋转至下垂角度紧固;所述手控组件的空腔与车把的两端管芯套装。
[0021]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利用车体结构部件的伸缩、旋转、位移,实现同一辆摩托车在巡航、越野、街跑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首先是通过后减震筒、前减震筒伸缩,一辆摩托车实现在车头高车尾低,到车头高车尾高,到车头低车尾高三种车体姿态之间相互转换;其次是通过选择车架上的不同预设组装孔联接相应车体组成部件,实现坐垫支架、后拖拽臂、整流罩、后脚蹬、前脚蹬与车架联接角度相应变化,对应三种不同车体姿态,形成五种不同驾乘姿态。以此适应城际之间长距离行驶舒适性、野外山地穿越探险通过性、赛道疾驰趣味性的不同性能要求,创造更丰富的驾乘感受和乐趣。
附图说明
[002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其特征是,包括:坐垫支架(1),单侧预设三个坐垫支架组装孔(11)、(12)、(13);后拖拽臂(2),单侧预设三个后拖拽臂组装孔(21)、(22)、(23);整流罩(3),单侧预设三个整流罩组装孔(31)、(32)、(33);手控组件(4),设有左右两个握管,所述握管中心设有空腔(41),所述空腔(41)以两端管芯(52)为轴套装;车把(5),为左右对称弯曲管件,包括中段管芯(51)和两端管芯(52),所述中段管芯(51)穿过前减震筒的上月板组装孔(92)套装,所述两端管芯(52)与所述手控组件(4)的空腔(41)套装;后脚蹬(6),设有左右两个,所述后脚蹬(6)上预设两个后脚蹬组装孔(61)、(62);前脚蹬(7),设有左右两个,所述前脚蹬(7)上预设组装轴(71)和脚控踏点(72),所述组装轴(71)上套装有前脚蹬支撑和脚部控制支架,所述脚控支架前部设控制踏点,后部通过钢丝软管分别连接换挡拨杆和刹车拉杆;后减震筒(8),设有两个后减震筒组装孔(81)和(82);前减震筒(9),所述前减震筒(9)的内部设有与外筒咬合的活塞(94),所述外筒的上沿设有一封口盖板,在所述活塞和盖板之间形成密闭空间(93),所述外筒的上端设有导气孔,两根所述前减震筒(9)中的密闭空间(93)通过导气孔上安装的导气管(95)连通,所述导气管(95)上安装有电动空气泵(96),两根所述前减震筒(9)通过上月板(97)和下月板(98)与车架纵向联接管管芯(110)共轴联接,所述前减震筒(9)预设有前减震筒组装孔(91),所述上月板(97)预设有前减震筒组装孔(92),所述前减震筒组装孔(91)与前轮总成共轴联接,所述前减震筒上月板组装孔(92)与所述车把(5)的中段管芯(51)套装联接;车架(10),单侧预设九个车架组装孔(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所述车架(10)的前部设有所述纵向联接管管芯(1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其特征是: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11)与车架组装孔(103)共轴联接,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12)与车架组装孔(104)通过后脚蹬组装孔(61)共轴联接;所述后脚蹬(6)以后脚蹬组装孔(61)为轴芯旋转至下垂角度紧固;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22)与车架组装孔(101)共轴联接,所述后拖拽臂组装孔(23)联接后减震筒组装孔(81),所述后减震筒组装孔(82)与车架组装孔(102)共轴联接;所述整流罩组装孔(31)与车架组装孔(105)共轴联接;所述车把(5)的中段管芯(51)穿过前减震筒上月板组装孔(92)旋转至上扬角度紧固;所述手控组件(4)的空腔(41)与车把(5)的两端管芯(52)套装;所述前脚蹬组装轴(71)与车架组装孔(107)联接紧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其特征是: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11)与车架组装孔(103)共轴联接,所述坐垫支架组装孔(12)与车架组装孔(104)通过后脚蹬组装孔(61)共轴联接;所述后脚蹬(6)以后脚蹬组装孔(61)为轴芯旋转至下垂角度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相宏
申请(专利权)人:李相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