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葵专利>正文

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7699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包括土层,所述的土层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渗水池,所述的渗水池的顶部位于土层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渗透板,所述的渗水池的下方开设有排水槽,所述的排水槽远离渗水池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沉淀池,所述的沉淀池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蓄水池,所述的蓄水池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抽水泵,所述的蓄水池的上方为混凝土平台,所述的混凝土平台的一侧面为梯状混凝土缓释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梯状混凝土缓释坡的设置能够缓释废渣对坡体的冲击力,通过喷淋头喷水能够有效的降尘,避免了尘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且通过土层的渗透将水资源吸收到蓄水池内,保证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坡地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土层结构,在建筑及工业中需要处理的废渣由翻斗车搬运至土坑边,再将废渣等物经滑坡倾倒在土坑内,在倾倒过程中,由于废渣等物经坡体滚动从而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且扬起了巨量的灰尘,这样不仅对坡地造成损害,致使滑坡下陷,且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健康,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能够将废渣在倾倒过程中,缓释废渣的冲击力,又能够减少灰尘,保护环境的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包括土层,所述的土层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渗水池,所述的渗水池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渗透板,所述的渗透板位于土层的内部,渗透板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圆形孔,水资源渗透到渗透板表面时通过若干个圆形孔流入到渗水池的内部,所述的渗水池的下方开设有排水槽,所述的排水槽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过滤网,当水资源渗透到渗水池内以后,经过过滤网的过滤从渗水池经排水槽流入到沉淀池的内部,所述的排水槽远离渗水池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沉淀池,所述的沉淀池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蓄水池,水资源从排水槽流入到沉淀池内,水资源中的杂质经过过滤网的过滤后部分的杂质沉淀到沉淀池的底部,所述的蓄水池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抽水泵,所述的抽水泵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抽水管,所述的抽水泵的一侧面固定安装有排水管,抽水管将沉淀后的水资源抽入到蓄水池的内部,这样能够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且能够循环使用,所述的蓄水池的上方浇筑有混凝土平台,所述的混凝土平台的一侧面浇筑有梯状混凝土缓释坡。
[0005]可选的,所述的梯状混凝土缓释坡位于混凝土平台和土层的中部,当施工人员将建筑废渣或工业废渣通过翻斗车倾倒至土坑内时,首先将翻斗车停放至混凝土平台上,并将翻斗车的尾端对应梯状混凝土缓释坡,这时打开车内的升降装置将废渣倾倒至土坑内。
[0006]可选的,所述的抽水管贯穿蓄水池的底部,所述的抽水管远离抽水泵的一端位于沉淀池的内部。
[0007]可选的,所述的混凝土平台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淋头,在倾倒废渣时将止水阀门打开,这时出水管将喷出水,能够有效的降尘,避免了扬起的尘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且喷出后的水经过梯状混凝土缓释坡流入到土层内,向土层内部渗透,并渗透到渗水池内。
[0008]可选的,所述的出水管的表面转动连接有止水阀门。
[0009]可选的,所述的排水槽的中部位于梯状混凝土缓释坡的内部,水资源首先从喷淋头喷出,然后经梯状混凝土缓释坡流入到土层内,然后渗透到渗水池内,再经排水槽流入到
沉淀池内,经过抽水泵将水资源抽入到蓄水池内,保证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大的节省了水资源。
[0010]可选的,所述的混凝土缓释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柱,所述的排水槽贯穿梯状混凝土缓释坡的内部,所述的排水槽位于支撑柱的内侧。
[0011]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2]1、该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它包括渗水池、排水槽、沉淀池、蓄水池、混凝土平台和梯状混凝土缓释坡的设置,当施工人员将建筑废渣或工业废渣通过翻斗车倾倒至土坑内时,首先将翻斗车停放至混凝土平台上,并将翻斗车的尾端对应梯状混凝土缓释坡,这时打开车内的升降装置将废渣倾倒至土坑内,当先行倾倒的废渣滚落到梯状混凝土缓释坡的表面以后,因梯行状态而不容易向下滑动,会有一部分废渣堆积在梯状混凝土缓释坡的表面,通过减慢废渣的滚落的冲击力缓释了对坡地的损害,能够有效的防止坡地下陷,在混凝土平台的两端连接有喷淋头,向土坑内倾倒废渣的同时将止水阀门打开,这时出水管将喷出水,能够有效的降尘,避免了扬起的尘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且喷出后的水经过梯状混凝土缓释坡流入到土层内,向土层内部渗透,并渗透到渗水池内,经过过滤网的过滤,水资源再流入到沉淀池内,通过抽水泵将水资源抽入到蓄水池内,有效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且不浪费人力物力,大大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0015]图中:1

土层,2

渗水池,3

渗透板,4

排水槽,5

过滤网,6

沉淀池,7

蓄水池,8

抽水泵,9

抽水管,10

排水管,11

混凝土平台,12

梯状混凝土缓释坡,13

出水管,14

喷淋头,15

止水阀门,16

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17]如图1

图2所示,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它包括土层1,土层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渗水池2,渗水池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渗透板3,渗透板3位于土层1的内部,渗透板3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圆形孔,水资源渗透到渗透板3表面时通过若干个圆形孔流入到渗水池2的内部,渗水池2的下方开设有排水槽4,排水槽4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过滤网5,当水资源渗透到渗水池2内以后,经过过滤网5的过滤从渗水池2经排水槽4流入到沉淀池6的内部,排水槽4远离渗水池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沉淀池6,沉淀池6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蓄水池7,水资源从排水槽4流入到沉淀池6内,水资源中的杂质经过过滤网5的过滤后部分的杂质沉淀到沉淀池6的底部,蓄水池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抽水泵8,抽水泵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抽水管9,抽水泵8的一侧面固定安装有排水管10,抽水管9将沉淀后的水资源抽入到蓄水池7的内部,这样能够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且能够循环使用,蓄水池7的上方浇筑有混凝土平台11,混凝土平台11的一侧面浇筑有梯状混凝土缓释坡12。
[00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梯状混凝土缓释坡12位于混凝土平台11和
土层1的中部,当施工人员将建筑废渣或工业废渣通过翻斗车倾倒至土坑内时,首先将翻斗车停放至混凝土平台11上,并将翻斗车的尾端对应梯状混凝土缓释坡12,这时打开车内的升降装置将废渣倾倒至土坑内。
[001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抽水管9贯穿蓄水池7的底部,抽水管9远离抽水泵8的一端位于沉淀池6的内部。
[002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混凝土平台1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3,出水管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淋头14,在倾倒废渣时将止水阀门15打开,这时出水管13将喷出水,能够有效的降尘,避免了扬起的尘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且喷出后的水经过梯状混凝土缓释坡12流入到土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土层(1),所述的土层(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渗水池(2),所述的渗水池(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渗透板(3),所述的渗透板(3)位于土层(1)的内部,所述的渗水池(2)的下方开设有排水槽(4),所述的排水槽(4)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过滤网(5),所述的排水槽(4)远离渗水池(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沉淀池(6),所述的沉淀池(6)的上方固定安装有蓄水池(7),所述的蓄水池(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抽水泵(8),所述的抽水泵(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抽水管(9),所述的抽水泵(8)的一侧面固定安装有排水管(10),所述的蓄水池(7)的上方浇筑有混凝土平台(11),所述的混凝土平台(11)的一侧面浇筑有梯状混凝土缓释坡(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地废渣倾倒缓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梯状混凝土缓释坡(12)位于混凝土平台(11)和土层(1)的中部。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葵舒丰宇高文君赵宇虹贾虎祥张雪琴张世锋胡旭星尹国栋陈会芬韩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温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