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7581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56
一种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包括后视镜、用于采集光线强弱信号的前传感器和后传感器、能根据前传感器和后传感器输入的光线强弱信号选择是否向后视镜输入电压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前传感器以及后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线路与后视镜、电源构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经能输出设定大小电压值的稳压器与后视镜相连接,在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PWM控制端,所述PWM控制端通过变压模块与后视镜相连接,所述变压模块根据PWM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改变稳压器向后视镜的输出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实现后视镜变色并能实现后视镜不同变色深度调节。不同变色深度调节。不同变色深度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后视镜制作
,尤其指一种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810220094.1名称为《一种防眩目后视镜系统及控制方法》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防眩目后视镜系统及控制方法,通过后视镜前后两个光敏三极管来采集光线强弱的信号,光敏三极管并把光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输入到单片机中,单片机再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及处理,然后会决定是否需要输出一个电压给后视镜,当输出电压给后视镜的时候,根据电致变色玻璃通电后可以变色的特点,改变后视镜的透光率,起到削弱反射率的效果,最终实现防眩目的功能。该专利技术能够适用于任何规格和种类的电子防眩目汽车内后视镜,达到所需电子防眩目效果和保证长久正常使用期限。然而,该防眩目后视镜只有变色不变色两种应用状态,无法满足使用者需要不同变色深度的使用要求,因此该防眩目后视镜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实现后视镜变色并能实现后视镜不同变色深度调节的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包括后视镜、用于采集光线强弱信号的前传感器和后传感器、能根据前传感器和后传感器输入的光线强弱信号选择是否向后视镜输入电压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前传感器以及后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线路与后视镜、电源构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经能输出设定大小电压值的稳压器与后视镜相连接,在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PWM控制端,所述PWM控制端通过变压模块与后视镜相连接,所述变压模块根据PWM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改变稳压器向后视镜的输出电压。
[0005]作为改进,所述后视镜包括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两个PWM控制端,第一PWM控制端经第一变压模块与内后视镜相连接,第二PWM控制端经第二变压模块与外后视镜相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第一变压模块和第二变压模块同步改变向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的输出电压。
[0006]进一步改进,与内后视镜相连接的稳压器为输出1.2V电压的第一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与外后视镜相连接的稳压器为输出1.25V电压的第二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
[0007]进一步改进,第一变压模块与第一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组成的输出电压为0.5~1.2V的第一支路,第二变压模块与第二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组成的输出电压为0.5~1.25V的第二支路。
[0008]作为改进,所述外后视镜由左外后视镜和右外后视镜组成,所述第二变压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左外后视镜和右外后视镜相连接。
[0009]作为改进,所述变压模块为N沟道场效应管,当所述后视镜包括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时,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两个PWM控制端,第一PWM控制端经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与内后视镜相连接,第二PWM控制端经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与外后视镜相连接。
[0010]作为改进,所述控制器是微处理芯片。
[0011]进一步改进,所述微处理芯片是包括至少两个高精度模拟信号采集输入端口的芯片,两个高精度模拟信号采集输入端口分别与前传感器和后传感器相连接。
[0012]作为改进,所述控制器通过线路与倒车切换开关相连接。
[0013]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切换开关上串联有能隔离倒车输入信号与光线强弱信号的三极管控制模块。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稳压器向后视镜提供设定大小的电压,再通过控制器控制变压模块改变后视镜上的输入电压,从而使后视镜能根据输入电压的大小显示不同程度的变色深度,达到后视镜多级变色防眩目的使用目标;可以通过不同支路实现对内后视镜和外后视镜的同步控制,从而在外界光线变化时,同步调节内后视镜和外后视镜,实现内后视镜和外后视镜同步多级变色防眩目的使用目标;控制器通过前后传感器的光线强弱信号实时调整后视镜的变色深度,反馈及时,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包括后视镜、用于采集光线强弱信号的前传感器4和后传感器5、能根据前传感器4和后传感器5输入的光线强弱信号选择是否向后视镜输入电压的控制器6,控制器6与前传感器4以及后传感器5相连接,控制器6通过线路与后视镜、电源7构成回路,电源7经能输出设定大小电压值的稳压器与后视镜相连接,在控制器6上设置有PWM控制端,PWM控制端通过变压模块与后视镜相连接,变压模块根据PWM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改变稳压器向后视镜的输出电压。电源7上设置有能将12V外接电压转化为5V电压的转化模块,转化模块的具体电路结构属于公知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PWM指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的工作原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故不再详细描述。
[0018]后视镜包括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1,控制器6上设置有两个PWM控制端,第一PWM控制端61经第一变压模块与内后视镜1相连接,第二PWM控制端62经第二变压模块与外后视镜相连接,控制器6通过第一变压模块和第二变压模块同步改变向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1的输出电压。与内后视镜1相连接的稳压器为输出1.2V电压的第一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71,与外后视镜相连接的稳压器为输出1.25V电压的第二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72。第一变压模块与第一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71组成的输出电压为0.5~1.2V的第一支路,第二变压模块与第二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72组成的输出电压为0.5~1.25V的第二支路。外后视镜由左外后视镜2和右外后视镜3组成,第二变压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左外后视镜2和右外后视镜3相连
接。
[0019]变压模块为N沟道场效应管,当后视镜包括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1时,控制器6上设置有两个PWM控制端,第一PWM控制端61经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81与内后视镜1相连接,第二PWM控制端62经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82与外后视镜相连接。控制器6是微处理芯片。微处理芯片是包括至少两个高精度模拟信号采集输入端口的芯片,两个高精度模拟信号采集输入端口分别与前传感器4和后传感器5相连接。控制器6通过线路与倒车切换开关9相连接。在切换开关9上串联有能隔离倒车输入信号与光线强弱信号的三极管控制模块。切换开关9、三极管控制模块、稳压器、前传感器4和后传感器5、N沟道场效应管、微处理芯片的具体电路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利用N沟道场效应管改变电源输出电压的具体原理属于公知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后视镜均是电致变色后视镜,具体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故也不再详细描述。
[0020]工作原理:内后视镜通过微处理芯片对前后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判断并输出不同PWM信号去控制场效应管的导通与关断,实现对内外镜片供电电压0.5~1.25V的调压作用,内外镜片最终可以实现多级控制的防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包括后视镜、用于采集光线强弱信号的前传感器(4)和后传感器(5)、能根据前传感器(4)和后传感器(5)输入的光线强弱信号选择是否向后视镜输入电压的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与前传感器(4)以及后传感器(5)相连接,所述控制器(6)通过线路与后视镜、电源(7)构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7)经能输出设定大小电压值的稳压器与后视镜相连接,在所述控制器(6)上设置有PWM控制端,所述PWM控制端通过变压模块与后视镜相连接,所述变压模块根据PWM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改变稳压器向后视镜的输出电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包括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1),所述控制器(6)上设置有两个PWM控制端,第一PWM控制端(61)经第一变压模块与内后视镜(1)相连接,第二PWM控制端(62)经第二变压模块与外后视镜相连接,所述控制器(6)通过第一变压模块和第二变压模块同步改变向外后视镜和内后视镜(1)的输出电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其特征在于:与内后视镜(1)相连接的稳压器为输出1.2V电压的第一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71),与外后视镜相连接的稳压器为输出1.25V电压的第二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7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级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变压模块与第一可调输出线性稳压器(71)组成的输出电压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泽彬范丽春
申请(专利权)人: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