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双入射弯曲激波的宽速域进气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50940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56
基于双入射弯曲激波的宽速域进气道,包括进气道外压段、涡轮通道隔离段和分流板;所述涡轮通道隔离段包括依次连接的涡轮通道扩张段和涡轮通道等直段,涡轮通道扩张段入口为类矩形型面,涡轮通道扩张段的出口为圆形型面;所述分流板包括第一级分流板和第二级分流板,第一级分流板的转轴设于进气道第一级压缩型面的末端位置,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级分流板的的转轴设于进气道涡轮通道上壁面曲线的二次导数为零的位置,另一端为自由端;其中,当进气道的工作状态从设计点转到非设计点时,两级分流板联动配合,分别绕转轴向上匀速运动,根据满足起动性能及泄除多余流量的需求,两级分流板运动到匹配当前工况的最佳位置。两级分流板运动到匹配当前工况的最佳位置。两级分流板运动到匹配当前工况的最佳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双入射弯曲激波的宽速域进气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宽速域飞行器的进气道,尤其涉及基于双入射弯曲激波的宽速域进气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宽速域飞行器是世界各航空航天大国的热门研究内容,也是未来飞行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进气道作为推进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为发动机捕获足够气流的同时实现高效压缩,确保整个推进系统产生足够的推力来满足飞行器宽速域范围内工作。按照不同的来流压缩形式,目前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主要包括:二元式进气道、轴对称外锥式进气道、侧压式进气道和三维内转式进气道等四种类型。其中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具有捕获流量大、压缩效率高、浸润面积小以及角区流动激波边界层干扰较弱等特点。不难发现,现阶段三维内转式进气道被广泛采用。
[0003]虽然在宽速域飞行器进气道研究领域,各项研究已取得有效进展,部件性能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迄今为止,传统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均基于单入射波的基准流场进行设计,在设计状态下,进气道外压段压缩性能有限,喉道马赫数较高,气流损失较大;在非设计状态下,分流板完全开启时,转轴位置膨胀效果明显,使得气流在外压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双入射弯曲激波的宽速域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道外压段、涡轮通道隔离段和分流板;所述涡轮通道隔离段包括依次连接的涡轮通道扩张段和涡轮通道等直段,涡轮通道扩张段入口为类矩形型面,使用双S弯形式的三次样条曲线作为涡轮通道扩张段的中心线,根据进气道总长度要求以及扩张比需求设计扩张段出口位置及截面面积,出口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分流板包括第一级分流板和第二级分流板,第一级分流板的转轴设于进气道第一级压缩型面的末端位置,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级分流板的转轴设于进气道涡轮通道上壁面曲线的二次导数为零的位置,另一端为自由端;其中,当进气道的工作状态从设计点转到非设计点时,两级分流板联动配合,分别绕转轴向上匀速运动,根据满足起动性能及泄除多余流量的需求,两级分流板运动到匹配当前工况的最佳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入射弯曲激波的宽速域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外压段通过给定初始喉道截面型线在双入射弯曲激波基准流场中进行逆流向流线追踪得到,包括进气道第一级压缩型面和进气道第二级压缩型面;所述第二级压缩段上壁面为第一级分流板,第一级分流板的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呈祥曹盛施崇广尤延铖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