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涛专利>正文

自动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477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调整臂,其中第二轴套穿过壳体并套装于凸轮轴上,第二轴套依次设有二轴A段、二轴花键段和二轴B段,第一轴套套装于二轴A段上,第二齿轮和刹车间隙调整齿轮套装于二轴花键段上,花键轴套套装于二轴B段上,花键轴套设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连,壳体齿轮套装于花键轴套上,第一轴套设有一轴花键段和一轴连接段,一轴花键段设于壳体内且外侧套装有第一齿轮,一轴连接段设于壳体外并与刹车分泵支臂连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邻端面以及刹车间隙调整齿轮和壳体齿轮相邻端面均设有端齿部对应啮合,第一齿轮和壳体齿轮均通过弹簧与壳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并且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方便安装。便安装。便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调整臂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
,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调整臂。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行车制动器中的摩擦片与制动鼓之间要留有一个正常、合理的最小间隙,俗称制动间隙,以保证制动器最佳的制动效果,但此间隙会因为制动器频繁使用造成摩擦片磨损而逐渐增大,这会导致制动滞后、制动时间长等问题。现有的汽车制动机构中往往设有一个可以自动调整摩擦片与制动鼓之间制动间隙的调整臂,该调整臂在汽车制动器工作过程中可以补偿摩擦片与制动鼓之间的磨损间隙,从而使两者之间的制动间隙保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内。
[0003]但现有技术中的调整臂如图6所示,其下端与凸轮轴相连,且凸轮轴通过设于车桥上的凸轮轴支架支撑,现有调整臂内部主要是通过蜗轮蜗杆结构实现传动,如授权公告号为CN2711455Y的中国技术专利就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在壳体内除了设有蜗杆、蜗轮等结构外,还设有与蜗轮同轴配合的主传动齿轮,所述主传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啮合,所述被动齿轮端轴与主动螺旋齿轮端轴上设有过盈配合的单向离合弹簧,其通过单向离合弹簧实现调整磨损间隙目的。
[0004]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1526116B的中国技术专利中也公开了一种汽车自动调整臂,其除了正常设置的大蜗杆和大蜗轮外,还设有小蜗杆和小蜗轮,其中小蜗杆与单向离合机构连接,且小蜗杆与限位件之间有间隙,正常刹车制动时小蜗杆还没有移动到限位件就已经实现汽车制动,如果小蜗杆移动到限位件汽车还没有制动,则表示制动鼓与制动蹄之间制动间隙过大,小蜗杆会带动单向离合机构动作使其处于合的状态带动大蜗杆转动,大蜗杆带动大蜗轮转动,转动部分正好是制动间隙增大的部分,从而实现调整间隙目的。
[0005]再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0497987C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中也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设有离合器定片和离合器动片形成一个齿型超越离合器,当摩擦片磨损导致制动间隙增大时,主动螺旋齿轮克服钢珠阻力后转动,并通过被动螺旋齿轮、齿型超越离合器动片进行动力传递,由于齿型超越离合器的设置,离合器动片相对离合器定片离合跳齿,制动回位过程中实现带动蜗杆轴、蜗轮转动相应角度消除增大间隙,完成一次调整。
[0006]虽然现有技术中的自动调整臂多采用蜗轮蜗杆传动,并能够实现自动调整间隙目的,但其调整结构较为复杂,另外蜗轮蜗杆传动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蜗轮蜗杆工作时接触面积小,容易产生磨损、变形等,所以使用寿命短、需经常更换,并且很难实现全封闭,水和灰尘容易进入调整臂内发生腐蚀。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调整臂,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并且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方便安装。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9]一种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多个轴套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齿轮,其中第二轴套穿过壳体并套装于凸轮轴上,且第二轴套与凸轮轴同步转动,第二轴套沿着长度方向依次设有二轴A段、二轴花键段和二轴B段,且第一轴套套装于所述二轴A段上,第二齿轮和刹车间隙调整齿轮套装于所述二轴花键段上,花键轴套套装于所述二轴B段上,所述花键轴套设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连,壳体齿轮套装于所述花键轴套上,第一轴套设有一轴花键段和一轴连接段,所述一轴花键段设于壳体内且外侧套装有第一齿轮,所述一轴连接段设于壳体外并与刹车分泵支臂连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邻端面以及刹车间隙调整齿轮和壳体齿轮相邻端面均设有端齿部对应啮合,且第一齿轮远离对应端齿部一侧设有第一弹簧与壳体连接,壳体齿轮远离对应端齿部一侧设有第二弹簧与壳体连接。
[0010]所述第一齿轮端面设有第一端齿部,所述第二齿轮端面设有第二端齿部,所述第一端齿部与所述第二端齿部啮合。
[0011]所述刹车间隙调整齿轮端面设有第三端齿部,所述壳体齿轮端面设有第四端齿部,所述第三端齿部和第四端齿部啮合。
[0012]所述第三端齿部与第四端齿部之间齿啮合一侧平缓、另一侧陡峭。
[0013]所述壳体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其中第一轴套的一轴花键段与刹车分泵支臂之间设有一空隙,所述第一挡板插入所述空隙中,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空隙中的第一轴套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二轴套的二轴B段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一轴连接段与第二轴套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0014]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均为压缩状态。
[0015]车桥上设有一个调整臂支架,所述壳体固装于所述调整臂支架上。
[0016]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17]1、本技术的各个轴套之间为齿轮传动,接触面积大,并且在弹簧作用下,端齿部接触面稳定,因此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均有所提高,使用寿命长。
[0018]2、本技术利用刹车间隙调整齿轮与壳体齿轮配合限定凸轮轴回位区间,进而实现自动调整制动间隙目的,无需人工干预,并且调整结构简单。
[0019]3、本技术整体集成于一个壳体中,且壳体两端均设有密封圈保证密封,从而实现自动调整臂的全封闭,避免内部受水或灰尘进入腐蚀,进一步延长了装置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中二轴与刹车间隙调整齿轮的配合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中刹车间隙调整齿轮与壳体齿轮之间的端齿部啮合示意图,
[0024]图5为图4中刹车间隙调整齿轮与壳体齿轮之间的端齿部即将跳齿时的示意图,
[0025]图6为现有技术中的调整臂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7]其中,1为第一轴套,101为一轴花键段,102为一轴连接段,2为第二轴套,201为二轴花键段,202为二轴A段,203为二轴B段,3为花键轴套,4为第一齿轮,401为第一端齿部,5
为第二齿轮,501为第二端齿部,6为刹车间隙调整齿轮,601为第三端齿部,7为壳体齿轮,701为第四端齿部,8为壳体,801为第二挡板,802为第一挡板,9为第一弹簧,10为第二弹簧,11为凸轮轴,12为刹车分泵支臂,13为键,14为第一密封圈,15为第二密封圈,16为第三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29]如图1~5所示,本技术包括壳体8、第一轴套1、第二轴套2、花键轴套3、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5、刹车间隙调整齿轮6和壳体齿轮7,其中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5、刹车间隙调整齿轮6、壳体齿轮7以及花键轴套3均设于所述壳体8中,第二轴套2穿过所述壳体8并套装于凸轮轴11上,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轴套2与所述凸轮轴11通过键13连接实现同步转动。
[0030]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轴套2包括二轴花键段201、二轴A段202和二轴B段203,其中第一轴套1套装于所述二轴A段202上,所述花键轴套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8)、多个轴套以及设于所述壳体(8)内的多个齿轮,其中第二轴套(2)穿过壳体(8)并套装于凸轮轴(11)上,且第二轴套(2)与凸轮轴(11)同步转动,第二轴套(2)沿着长度方向依次设有二轴A段(202)、二轴花键段(201)和二轴B段(203),且第一轴套(1)套装于所述二轴A段(202)上,第二齿轮(5)和刹车间隙调整齿轮(6)套装于所述二轴花键段(201)上,花键轴套(3)套装于所述二轴B段(203)上,所述花键轴套(3)设于壳体(8)内并与壳体(8)固连,壳体齿轮(7)套装于所述花键轴套(3)上,第一轴套(1)设有一轴花键段(101)和一轴连接段(102),所述一轴花键段(101)设于壳体(8)内且外侧套装有第一齿轮(4),所述一轴连接段(102)设于壳体(8)外并与刹车分泵支臂(12)连接,第一齿轮(4)和第二齿轮(5)相邻端面以及刹车间隙调整齿轮(6)和壳体齿轮(7)相邻端面均设有端齿部对应啮合,且第一齿轮(4)远离对应端齿部一侧设有第一弹簧(9)与壳体(8)连接,壳体齿轮(7)远离对应端齿部一侧设有第二弹簧(10)与壳体(8)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4)端面设有第一端齿部(401),所述第二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刘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