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82902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选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待进行立标点选址的自然保护地;对自然保护地的边界点进行简化以确定立标备选点;根据影响要素建立选址决策综合评价模型以评价各因子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根据各立标备选点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选取最优立标点位。通过对自然保护地的边界点进行简化以确定立标备选点,并建立选址决策综合评价模型以评价各因子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最后根据各立标备选点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选取最优立标点位解决了现有标点选址不能综合考虑多因素的影响和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的不足,具有较高的科学缜密性,并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和立地条件的自然保护地。立地条件的自然保护地。立地条件的自然保护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选址
,特别涉及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是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内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矛盾日益突出,存在大量生产经营活动等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而勘界立标工作的开展是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途经之一。建立准确清晰的边界,设立醒目正确的标识可为保护地有效实施监督执法及进行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0003]如专利CN 202110462575.5在进行偏远地区水厂选址时,仅将受益人口和建设成本作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构建最优位置演算选取模型进行微观选址,而未将地形、安全等因素对厂址建设和受威胁人口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中,涉及要素不够周全,具有一定局限性,不易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0004]在专利CN 201410109869中,需收集大量的空间地理数据,且在建立多目标选址决策模型之前需进行目标区域的网格化分析,网格大小和数量的确定原则繁多。同时,还需依据不同的算术方法,确定不同的概率值对多目标选址决策模型进行求解,实现过程较为复杂,易造成额外时间和成本投入的增加。因此,也不易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立标点选址往往涉及到大量的空间信息,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的选址方法多局限于单一或双目标因素,技术方法效率较低、成效不显著,往往不能综合考虑环境、地形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局限性;和集成多种计算流程和分析模块,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础地理数据,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选取待进行立标点选址的自然保护地;
[0007]对所述自然保护地的边界点进行简化以确定立标备选点;
[0008]根据影响要素建立选址决策综合评价模型以评价各因子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
[0009]根据各立标备选点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选取最优立标点位。
[0010]在一实施例中,对所述自然保护地的边界点进行简化以确定立标备选点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1]采用道格拉斯

普克算法简化边界点,并保留特征拐点;
[0012]计算特征拐点的夹角和简化后的各边界点点间距;
[0013]以所述自然保护地为中心,对所述自然保护地建立第一缓冲区以提取所述第一缓冲区内的居民区;
[0014]以所述居民区为中心,对所述居民区建立第二缓冲区,位于所述第二缓冲区内的
边界点视为村镇附近立标点;
[0015]对所述附近立标点进行筛选得到立标备选点;
[0016]其中,简化后的各边界点点间距指的是简化后的各边界点与左右相邻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和三点间距,三点间距为各边界点与左右相邻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之和。
[0017]在一实施例中,将道格拉斯

普克算法简化后的曲线在特征拐点处打断形成若干折线,采用ArcGIS COGO工具计算打断后各折线走向,通过空间连接将相邻两折线的走向分别赋值给连接的特征拐点,通过python算法计算特征拐点的夹角。
[0018]在一实施例中,基于空间几何规则和对象属性,利用高分影像的多光谱信息和空间几何信息,提取出所述自然保护地第一缓冲区内的城乡居民区。
[0019]在一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二缓冲区内的边界点进行筛选得到立标备选点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0020]设定立标标准并与计算得到的所述特征拐点的夹角和简化后的各边界点点间距进行比较,依据点冗余则剔除、点稀少则加密的原则对边界点进一步剔除或新增从而筛选得到立标备选点。
[0021]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所述选址决策综合评价模型:
[0022]以立标点位设立实体桩的适宜性为目标层,以地形、经济和安全要素为准则层,每要素中各因子为指标层。
[0023]在一实施例中,地形要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和欧氏距离;安全要素包括地灾点分布数量和隐患点威胁人数;经济要素包括隐患点造成潜在经济损失和立标点到居民区所耗费的最小累计成本。
[0024]在一实施例中,通过GIS空间分析计算坡度、地形起伏度和欧氏距离。
[0025]在一实施例中,通过综合评价法计算各立标备选点的综合评价值,将各因子的适宜性等级乘以权重值获得该因子的适宜性值,各因子适宜性值的累加即为各立标点的综合评价值。
[002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系统,采用上述的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包括
[0027]选取自然保护地模块,用于选取待进行立标点选址的自然保护地;
[0028]简化边界点模块,用于对所述自然保护地的边界点进行简化以确定立标备选点;
[0029]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影响要素建立选址决策综合评价模型以评价各因子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
[0030]选取立标点模块,用于根据各立标备选点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选取最优立标点位。
[0031]基于上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通过对自然保护地的边界点进行简化以确定立标备选点,并建立选址决策综合评价模型以评价各因子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最后根据各立标备选点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选取最优立标点位解决了现有技术标点选址不能综合考虑多因素的影响,和收集大量的基础地理数据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的不足,本方法简单高效,有效规避人工选点的主观性,具有较高的科学缜密性,并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和立地条件的自然保护地。
[0032]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
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步骤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流程图;
[0036]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道格拉斯

普克算法简化边界点示意图;
[0037]图4为图3最大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化简图;
[0038]图5为图3最大距离大于距离阈值时化简图;
[0039]图6为图5进一步化简图;
[0040]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自然保护区的1km第一缓冲区内城乡居民区示意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选取待进行立标点选址的自然保护地;对所述自然保护地的边界点进行简化以确定立标备选点;根据影响要素建立选址决策综合评价模型以评价各因子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根据各立标备选点的指标权重和适宜性分级选取最优立标点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自然保护地的边界点进行简化以确定立标备选点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采用道格拉斯

普克算法简化边界点,并保留特征拐点;计算特征拐点的夹角和简化后的各边界点点间距;以所述自然保护地为中心,对所述自然保护地建立第一缓冲区以提取所述第一缓冲区内的居民区;以所述居民区为中心,对所述居民区建立第二缓冲区,位于所述第二缓冲区内的边界点视为村镇附近立标点;对所述附近立标点进行筛选得到立标备选点;其中,简化后的各边界点点间距指的是简化后的各边界点与左右相邻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和三点间距,三点间距为各边界点与左右相邻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之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道格拉斯

普克算法简化后的曲线在特征拐点处打断形成若干折线,采用ArcGIS COGO工具计算打断后各折线走向,通过空间连接将相邻两折线的走向分别赋值给连接的特征拐点,通过python算法计算特征拐点的夹角。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空间几何规则和对象属性,利用高分影像的多光谱信息和空间几何信息,提取出所述自然保护地第一缓冲区内的城乡居民区。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阳阳徐尚昭陈斌王晨光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二九零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