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1957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包括固定桩、转动件、储泥壳和推泥组件;固定桩顶面设有插槽,转动件底面连接有插接于插槽的插杆,插杆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组件。储泥壳固设在转动件外周,且具容纳腔,其中两个侧面设有进泥口,背向转动件的侧面设有出泥口;推泥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使用时,通过第一转动驱动组件带动转动件转动,沉积在调蓄池底面的泥渣堆积在储泥壳朝向自身转动方向的侧面并最终通过进泥口进入容纳腔内,而后通过推泥组件带动泥渣移动至调蓄池的外周,从而减轻泥渣于调蓄池底面的堆积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避免泥渣堵塞调蓄池的底面,保证了调蓄池的正常使用。保证了调蓄池的正常使用。保证了调蓄池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调蓄池排泥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主要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留池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达到既能规避雨水洪峰,提高雨水利用率,又能控制初期雨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0003]专利技术人发现,上述过程中,雨水会携带大量的泥渣进入调蓄池,导致调蓄池底面对雨水的排出能力降低,进而导致调蓄池内堵塞,影响调蓄池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旨在解决调蓄池内的泥渣堵塞调蓄池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包括:
[0006]固定桩,用于插入调蓄池底面并使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桩的顶面设有向下延伸的插槽;
[0007]转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桩上方,底面连接有向下延伸、适于插入所述插槽的插杆;所述插杆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在所述插槽内绕轴线转动的第一转动驱动组件;
[0008]储泥壳,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件的外周面上,另一端沿所述转动件的径向向外延伸,底面用于与调蓄池底面抵接;所述储泥壳具有用于容纳泥渣和雨水的容纳腔,所述储泥壳朝向所述转动件周向的两个侧面均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泥口,所述储泥壳的延伸端面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泥口;以及
[0009]推泥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用于带动所述容纳腔内的泥渣和雨水朝向所述出泥口移动。
[0010]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储泥壳朝向所述转动件周向的两个侧面均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自上至下向外倾斜设置。
[0011]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推泥组件包括:
[0012]推泥板,沿所述储泥壳的延伸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底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底壁相接,用于推动所述容纳腔内的泥渣和雨水朝向所述出泥口移动;以及
[0013]螺纹杆,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轴向与所述储泥壳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螺纹杆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转动的第二转动驱动组件;
[0014]其中,所述推泥板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杆转动时,所述螺纹杆带动所述推泥板沿所述螺纹杆的轴向移动。
[0015]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转动件具有防水腔,所述第二转动驱动组件包括:
[0016]第二转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水腔内,动力输出轴向与所述螺纹杆的轴向平行;
[0017]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贯穿所述转动件和所述储泥壳并与所述螺纹杆相连。
[0018]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转动件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防水腔连通的预留口,还设有用于封堵所述预留孔并与所述转动件可拆卸连接的堵水塞。
[0019]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螺纹杆贯穿所述储泥壳的延伸端面并伸出,所述螺纹杆的伸出端外周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用于与所述储泥壳的延伸端面相抵接的防脱盘。
[0020]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驱动组件包括:
[0021]第一转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插槽的内底壁上,动力输出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插杆的插入端相连。
[0022]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插杆的插入端面设有适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插入的定位槽;
[0023]所述第一转动电机动力输出轴的外周面上沿自身周向间隔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多个凸齿,所述定位槽的内周壁上设有适于与多个所述凸齿一一对应啮合的多个凹槽。
[0024]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固定桩的外周面上沿自身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限转桩,所述限转桩沿所述固定桩的径向向外延伸,用于埋入调蓄池底面之下,以限制所述固定桩绕自身轴线转动。
[0025]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插槽顶部的开口具有沿自身径向向内延伸的法兰盘,所述插杆的插入端设有沿自身径向向外延伸、用于与所述法兰盘的底面抵接的限位盘。
[0026]本技术提供的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7]在实际使用时,根据下雨情况判断调蓄池内的沉泥量,在工作人员判断出调蓄池内泥土过多时,通过本技术提供的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进行以下排泥作业:
[0028]首先,通过第一转动驱动组件带动转动件转动,以使储泥壳转动;由于储泥壳的底面与调蓄池的底面接触,因此随着储泥壳的转动,能够使得沉积于调蓄池底面的泥渣堆积在储泥壳朝向自身转动方向的侧面,随着泥渣的不断堆积,最终泥渣会通过进泥口而进入容纳腔内;而后,通过推泥组件带动泥渣移动至通过出泥口,堆积于调蓄池的外周,从而减轻泥渣于调蓄池底面的堆积量。
[0029]上述过程中,未采用人工作业的形式,减轻了人工负担;并且,上述排泥过程可在下雨时/下雨后进行,排泥过程可视为对调蓄池内底壁的修复过程/保养过程。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能够避免泥渣堆积于调蓄池底面的情况,保证了调蓄池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33]图3为沿图2中A

A线的剖视结构图;
[00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固定桩和转动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图4上圆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转动件和堵水塞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7]图中,1、固定桩;11、插槽;111、法兰盘;12、限转桩;2、转动件;21、插杆;211、第一转动电机;2111、凸齿;212、定位槽;2121、凹槽;213、限位盘;22、防水腔;23、预留口;24、堵水塞;3、储泥壳;31、容纳腔;32、进泥口;33、出泥口;4、推泥组件;41、推泥板;42、螺纹杆;421、第二转动电机;422、防脱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0]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技术提供的雨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桩,用于插入调蓄池底面并使轴向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桩的顶面设有向下延伸的插槽;转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桩上方,底面连接有向下延伸、适于插入所述插槽的插杆;所述插杆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在所述插槽内绕轴线转动的第一转动驱动组件;储泥壳,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件的外周面上,另一端沿所述转动件的径向向外延伸,底面用于与调蓄池底面抵接;所述储泥壳具有用于容纳泥渣和雨水的容纳腔,所述储泥壳朝向所述转动件周向的两个侧面均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泥口,所述储泥壳的延伸端面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泥口;以及推泥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用于带动所述容纳腔内的泥渣和雨水朝向所述出泥口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泥壳朝向所述转动件周向的两个侧面均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自上至下向外倾斜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泥组件包括:推泥板,沿所述储泥壳的延伸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底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底壁相接,用于推动所述容纳腔内的泥渣和雨水朝向所述出泥口移动;以及螺纹杆,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轴向与所述储泥壳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螺纹杆连接有用于带动自身转动的第二转动驱动组件;其中,所述推泥板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杆转动时,所述螺纹杆带动所述推泥板沿所述螺纹杆的轴向移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调蓄池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具有防水腔,所述第二转动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宏荣黄大全贵玉锋许曙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