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064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属于机器人行动纠偏领域;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包括:环境感知单元、电压管理单元、纠偏控制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以及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电压管理单元包括:升压电路;所述信号接收单元包括:接收电路和振荡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当机器人利用传感器进行采集信号时,此时电压会降低,从而导致其他工作单元的效率变慢和工作准确率下降进行改进,在电源管理单元中加入升压电路,从而提高输出电压的压值,同时在进行接收采集数据信号时,通过振荡电路可以有效的产生脉冲信号,从而不需要通过过大的电压产生,从而可以保证其他工作单元的工作电压,从而稳定工作效率。从而稳定工作效率。从而稳定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属于机器人行动纠偏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是近代自动控制领域中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并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对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尤其在高温、高压、粉尘、噪音以及带有放射性和污染的场合,应用的更为广泛。因而受到各先进国家的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研究和应用。
[0003]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在进行接收信号时,系统需要进行接收工作电压才能产生脉冲信号,这样会大大增加工作时间,同岁在进行机器人纠偏控制时,由于需要实时采集外部情况,从而会降低对其他单元的供电,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目的:提供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0005]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包括:环境感知单元、电压管理单元、纠偏控制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以及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电压管理单元包括:升压电路;所述信号接收单元包括:接收电路和振荡电路
[000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升压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7、电阻R30、电容C21、电阻R31、电感L5、电阻R33、可调电阻RV3、电阻R32、电容C22、二极管D9、电感L6、电容C23、电容C24;
[0007]所述集成电路U7的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2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0的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7的7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1的一端和所述电感L5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7的8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7的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33的一端和所述可调电阻RV3的一端、控制端连接,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7的1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感L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7的2号引脚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7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7的4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可调电阻RV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阻R23的一端和所述电感L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4的一端连接且输出,所述电容C24的另一端接地。
[000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接收电路包括:电阻R45、电阻R44、二极管D13、可调电阻RV4、电容C30、电容C27、电阻R46、电阻R48、变压器TR3、电阻R47、电容C31、电感L7、电容C36、电阻R50、电容C33、电容C32、电阻R49、电容C34、二极管D14、二极管D15、电容C37、电容C35、电阻R51、三极管Q9、电阻R53、接收器U9;
[0009]其中,所述电阻R45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R3的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3的正
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R3的输入端同时与所述可调电阻RV4的一端、控制端和所述电容C30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R3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7的一端和所述接收器U9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变压器TR3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7的另一端和所述接收器U9的2号引脚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3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6的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1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48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31的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12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1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4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3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4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1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4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8号引脚输入电压,所述接收器U9的6号引脚、1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39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52的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9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49的一端、所述电容C34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4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4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15的负极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7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感L7的一端、所述电容C26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50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5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35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5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3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3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5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3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基地,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5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2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信号。
[001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振荡电路包括:电容C25、电阻R34、电阻R35、电容C26、放大器U8A、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容C28、三极管Q8、电阻R39、三极管Q8、电阻R40、电容C29、二极管D10、电阻R41、放大器U8B、电阻R43、二极管D12、二极管D11、电阻R42;
[0011]其中放大器U8A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34的一端、所述电阻R35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25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6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8A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37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37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8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28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40的一端、所述电容C29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放大器U8B的7号引脚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41的一端连接,所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放大器U8B的6号引脚上,同时所述放大器U8B的6号引脚和电阻R42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8B的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43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1的负极连接,所述放大器U8A的1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26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11的正极和所述二极管D12的负极连接且输出信号。
[001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集成电路U7的型号为MC34063,接收器U9的型号为TCA440。
[0013]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对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中,当机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境感知单元、电压管理单元、纠偏控制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以及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电压管理单元包括:升压电路;所述信号接收单元包括:接收电路和振荡电路;其中,所述升压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7、电阻R30、电容C21、电阻R31、电感L5、电阻R33、可调电阻RV3、电阻R32、电容C22、二极管D9、电感L6、电容C23、电容C24;所述集成电路U7的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2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30的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7的7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1的一端和所述电感L5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7的8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7的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33的一端和所述可调电阻RV3的一端、控制端连接,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7的1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感L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7的2号引脚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7的3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7的4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可调电阻RV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3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阻R23的一端和所述电感L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4的一端连接且输出,所述电容C24的另一端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机器人的行动纠偏控制电路,其中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路包括:电阻R45、电阻R44、二极管D13、可调电阻RV4、电容C30、电容C27、电阻R46、电阻R48、变压器TR3、电阻R47、电容C31、电感L7、电容C36、电阻R50、电容C33、电容C32、电阻R49、电容C34、二极管D14、二极管D15、电容C37、电容C35、电阻R51、三极管Q9、电阻R53、接收器U9;其中,所述电阻R45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且输入信号,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R3的输入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3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R3的输入端同时与所述可调电阻RV4的一端、控制端和所述电容C30的一端连接,所述可调电阻RV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R3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7的一端和所述接收器U9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变压器TR3的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27的另一端和所述接收器U9的2号引脚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3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46的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1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48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31的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12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收器U9的1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4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13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47的另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崇大余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龄和平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