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保温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046 阅读:8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保温瓶,包括外壳、瓶胆、瓶塞和把手,外壳由上外壳和下外壳组成,所述的把手的一端与下外壳活动连接,把手另一端留有通孔,悬在下外壳上,且该把手可在下外壳上进行180°旋转;所述的上外壳顶部设有瓶盖,该瓶盖与上外壳为螺纹连接,瓶盖上设有出水口,瓶盖内装有一个可控制的出阻水活塞,该出阻水活塞上留有和瓶盖对应的出水口,瓶盖的顶部设有小把手,小把手一侧有直杆,该直杆与下外壳上旋转180°的把手上的通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安全保温瓶,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的知识和相关原理,在对保温瓶的总体构造以及材料、设计工艺进行了改进,使得安全保温瓶突出体现了安全、实用、方便为一体的特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日常生活用品,涉及一种保温瓶,特别是一种安全保温瓶
技术介绍
保温瓶是人们生活的必备品,大多数保温瓶的设计以功能实用、结构简 单,使用方便为主要特点,主要包括外壳、瓶胆、手把、瓶塞等部件,多少 年都没有大的改进,通过大量调查和使用发现,现有的保温瓶的结构设计存 在下列的严重不安全问题1) 保温瓶的底部与外壳体的连接存在不安全隐患,使用时外壳底部易 松动、掉底,而导致瓶胆脱落而破碎;2) 保温瓶的瓶塞设计不够安全,使用不当时,瓶塞会弹出,将人烫伤;3) 保温瓶的把手没有按人机工程学进行设计,容易断裂,属非安全性 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保温瓶,该安全保温瓶通过合理 的人体工程学安全设计,解决了当前的保温瓶使用中存在的外壳掉底、瓶塞 掉出造成的开水烫伤人,把手容易断裂等一系列不安全问题,整个保温瓶突 出宜人设计、简单实用的特点,使保温瓶的使用更安全方便。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安全保温瓶,包括外壳、瓶胆、瓶塞和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外壳由上外壳和下外壳组成,所述的把手的一端与下外壳活动连接,把手另 一端留有通孔,悬在下外壳上,且该把手可在下外壳上进行180°旋转;所述的上外壳顶部设有瓶盖,该瓶盖与上外壳为螺纹连接,瓶盖上设有出水口, 瓶盖内装有一个可控制的出阻水活塞,该出阻水活塞上留有和瓶盖对应的出 水口,瓶盖的顶部设有小把手,小把手一侧有直杆,该直杆与下外壳上旋转180°的把手上的通孔连接。所述的下外壳底部有座圈,该座圈与下外壳底部联为一体,中间留有一 个圆孔,圆孔上安装有减震垫圈。所述的瓶胆的颈口为倒圆角结构,颈口外套有一个橡胶口圈。 本技术的安全保温瓶,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 学的知识和相关原理,在对保温瓶的总体构造以及材料、设计工艺进行了改 进,改进主要包括保温瓶外壳体的材料选择、外壳体与把手的连接、瓶胆与 外壳体的连接、外壳体与瓶塞的连接和瓶塞的改进,以及把手的改进,重点 从人机学的安全设计角度出发,使得安全保温瓶突出体现了安全、实用、方 便为一体的特点。改进后的保温瓶瓶盖具有自锁功能,封闭瓶胆,防尘,防止热对流,防 止热传导,内部设计的出阻水活塞可以起到控制水从瓶盖中流出,具有良好 的绝热保温作用;把手与下部外壳体采用螺钉连接,把手可以绕螺钉进行180度旋转,旋 转后的把手可以将瓶盖锁住,使其不能与外壳体分离,保证使用更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 (c)是左视图2是把手与下外壳连接示意图3是出阻水活塞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左视图; 图4是瓶盖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 是左视图;图5是保温瓶瓶盖内部结构图6是瓶胆结构示意图7是瓶胆与橡胶口圈连接示意图8是出阻水活塞与瓶盖连接后的整体示意图,其中(a)是主视图, (b)是左视图9是连接把手与外壳体的螺钉图(规格M6X30)。 图IO是下壳体与底垫的结构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左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图3,本技术的安全保温瓶,包括外壳、瓶胆, 外壳由上外壳2和下外壳1组成,下外壳1上连接有把手4,把手4 一端悬 挂连接在下外壳1上,把手4的另一端留有通孔,把手4可在下外壳1上作 180°旋转;上外壳1顶部有瓶盖3,瓶盖3与上外壳2为螺纹连接,瓶盖3 上设有出水口7,瓶盖3内装有一个可控制的出阻水活塞8,该出阻水活塞 8上留有和瓶盖3上的出水口 7相对应的出水口 10,出水口 10下方有阻水 片13,出阻水活塞8上方有连接杆9,连接杆9上套有弹簧,连接杆9和瓶 盖3的顶部设置的小把手11连接,当小把手11 一端向下压,带动出阻水活 塞8抬起,出水口10即可上移,与瓶盖3的出水口7重合,瓶盖3小把手 11 一侧有一直杆14,该直杆14与下外壳1上旋转180°的把手4上的通孔 连接,以便锁紧瓶盖3。下外壳l底部有座圈,该座圈与下外壳底部联为一体,中间留有一个圆 孔,圆孔上安装有减震垫圈。参见图6、图7,瓶胆15的颈口为倒圆角结构,颈口外套有一个橡胶口 圈16。本技术的主要改进部件1保温瓶外壳的安全改进-通过对保温瓶外壳的安全改进设计,可以提高保温瓶的使用安全性。传 统保温瓶的外壳体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这里将在 以下三个方面对保温瓶的外壳进行安全改进。 1.1材料的选用外壳的材料选用聚丙烯(PP),聚丙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成。聚丙烯刚 性大,其强度、硬度和弹性等力学性能均高于聚乙烯。聚丙烯的密度仅为0.90g/cm3 0.91g/cm3,是常用塑料中最轻的。而它的强度、刚度、表面硬 度都比PE塑料大;它无毒,耐热性也好,还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和耐蚀 性能。1.2具体结构及连接形式具体设计细节如下,将保温瓶的下外壳1底部的座圈与保温瓶的下外壳 1设计成为一体,只留出一个适当大小的圆孔(参见图10),既可以在这个 圆孔安装上减震圆形垫圈,即可起到使瓶胆减震的作用,又可以将保温瓶壳 体中存留的水排出。保温瓶的上壳体2与保温瓶的下壳体1之间为螺纹连接, 上壳体瓶盖也采用螺纹连接。 1.3与其他零件的连接方式保温瓶的瓶胆15装入下外壳1后,再安装上壳体2,上、下壳体间采 用螺纹连接,上壳体2与瓶胆15的间隙选用耐腐蚀橡胶材料口圈16连接。 而且制造外壳体的注塑模具也可以少制造底部座圈的那一部分模具,避免了 外壳的零件过多而降低了保温瓶的结构强度。 2把手的安全改进 2.1材料的选用根据保温瓶把手的功能定义,是便于提拿保温瓶,这就要求保温瓶的把 手4要有足够的强度来保证使用者在提拿保温瓶时的安全,所以在材料的选用上要选用更加耐腐蚀,高强度的工程塑料,本技术选用聚丙烯塑,它 是热固性耐腐蚀且抗拉伸强度较高的工程塑料。2.2连接方式的改进保温瓶的把手4与下壳体1采用紧固性螺钉连接(连接螺钉结构图参见 图9),具有创新的安全改进设计的是,把手4可以在下壳体1上进行旋转, 旋转后的把手4可以与瓶盖3上的小把手11连接,接合后可以将瓶盖3锁 住,不能与壳体分离,令使用者提拿起来更加的方便和安全。 2.3功能尺寸的改进设计保温瓶的把手的功能尺寸适合大多数使用者正常使用,本实施例选用的 是I型产品尺寸设计P95作为尺寸上限值的依据,P5作为尺寸下限值的依 据,参见我国成年人手部的尺寸表。我国成年人手部的尺寸表 (单位mm)<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table>保温瓶把手的最佳功能尺寸按下列公式确定:最佳功能尺寸=人体手部尺寸的百分位数+功能修正值+心理修正值3保温瓶瓶盖和瓶塞的安全改进型设计3. 1瓶盖和瓶塞的创新改进设计为了使保温瓶使用起来更加的安全,那么就需要对保温瓶的瓶盖和瓶塞 进行改进。即将保温瓶的瓶盖3和瓶塞改进成为一个一体的装置,图8给 出了出阻水活塞8与瓶盖3连接后的示意图。这样既可以提高瓶盖的安全性 能,又方便使用者的使用。改进设计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保温瓶,包括外壳、瓶胆、瓶塞和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由上外壳和下外壳组成,所述的把手的一端与下外壳活动连接,把手另一端留有通孔,悬在下外壳上,且该把手可在下外壳上进行180°旋转;所述的上外壳顶部设有瓶盖,该瓶盖与上外壳为螺纹连接,瓶盖上设有出水口,瓶盖内装有一个可控制的出阻水活塞,该出阻水活塞上留有和瓶盖对应的出水口,瓶盖的顶部设有小把手,小把手一侧有直杆,该直杆与下外壳上旋转180°的把手上的通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安全保温瓶,包括外壳、瓶胆、瓶塞和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由上外壳和下外壳组成,所述的把手的一端与下外壳活动连接,把手另一端留有通孔,悬在下外壳上,且该把手可在下外壳上进行180°旋转;所述的上外壳顶部设有瓶盖,该瓶盖与上外壳为螺纹连接,瓶盖上设有出水口,瓶盖内装有一个可控制的出阻水活塞,该出阻水活塞上留有和瓶盖对应的出水口,瓶盖的顶部设有小把手,小把手一侧有直杆,该直杆与下外壳上旋转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海东楚杰路敌楚良海许燕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