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7710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将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分别进行烘干,得到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将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过筛,得到管廊淤泥粉末和河道底泥粉末;将管廊淤泥粉末、河道底泥粉末、无机添加剂和粘合剂均匀混合,得到制备多孔陶粒砌块的原料;向原料中加入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将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制成多孔陶粒砌块。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管廊淤泥及河道底泥制作多孔陶粒砌块,通过烧结对污染物进行固定降低原料危害;脱水效率更高,占地面积更小,异味小。异味小。异味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泥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内涝问题频发,管廊清淤及河道清淤是主要的解决手段。目前国内对城市市政管廊淤泥处置未给予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对清淤后的管廊淤泥采取了简单、粗放的处置方式,多数将管廊淤泥未经处理直接填埋,只有少数城市采取了自然干化后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置。但由于管廊淤泥年产生量大,一线、二线城市每年管廊淤泥产生量达到数十万吨甚至百万吨,当前“自然干化+填埋处置工艺”处理效率较低,占地面积大,很难高效消化上述淤泥量。且目前很多城市填埋场已经超负荷运转,接收干化淤泥后填埋场剩余库容量加速消耗,导致填埋场运转成本升高,无法满足填埋场设计年限及经济效益,因此垃圾填埋场对管廊淤泥的准入标准越来越严格。目前国内黑臭水体已开展集中整治,黑臭水体底泥是主要的内源污染来源,疏浚后底泥中富集多种污染物质(重金属、有机物),现有处置方式、最终去向难题与管廊淤泥相似,甚至无处接收。因此,如何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城市管廊淤泥和河道底泥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0003]现有技术采用自然干化+烧制轻质陶粒,利用污水污泥与河道底泥烧制轻质陶粒的制备方法,具体流程为:一、将污水污泥、河道底泥进行自然干燥,使其含水率30%~40%;二、将干燥后的污水污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并使之破碎颗粒,然后分别保存污水污泥颗粒、河道底泥颗粒;三、将处理后的污水污泥颗粒、河道底泥颗粒按质量百分比进行混合,得干混料;四、将添加剂、水加入干混料中,搅拌,然后在颗粒机上挤压成型,得陶粒胚体,自然晒干;五、将自然晒干的陶粒胚体进行烧制,得轻质陶粒,即完成污水污泥与河道底泥烧制轻质陶粒的制备。上述工艺存在干化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生产过程有异味等问题,且陶粒成品多需要再加工方能作为装配式建材使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依据城市管廊淤泥及河道底泥物化特性,针对目前处置技术短板及痛点,亟需开发一种新的资源化处置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取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
[0006]将所述浓缩管廊淤泥和所述浓缩河道底泥分别进行烘干,得到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
[0007]将所述干燥管廊淤泥和所述干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过筛,得到管廊淤泥粉末和河道底泥粉末;
[0008]将所述管廊淤泥粉末、所述河道底泥粉末、无机添加剂和粘合剂均匀混合,得到制
备多孔陶粒砌块的原料;
[0009]向所述原料中加入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
[0010]将所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制成多孔陶粒砌块。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浓缩管廊淤泥和所述浓缩河道底泥的污泥浓度均为10~25g/L。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干燥管廊淤泥和所述干燥河道底泥的含水率均为25%~40%。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过筛使用的筛网为160目。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管廊淤泥粉末、所述河道底泥粉末、所述无机添加剂和所述粘合剂的质量配比为25~30:25~30:15~20:1~2。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无机添加剂为粉煤灰、膨润土或硅藻土。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粘结剂为水玻璃。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原料与水的质量比为20:6~9。
[0018]更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制成多孔陶粒砌块包括以下子步骤:
[0019]使用制砖模具将所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加压压制成型,自然晾干12~36h后,在90~100℃烘箱烘干,含水率调节至1%~4%,得到多孔陶粒砌块胚体;
[0020]将所述多孔陶粒砌块胚体放入马弗炉中进行烧制,得到干燥多孔陶粒砌块胚体;
[0021]所述干燥多孔陶粒砌块胚体降温至50℃后用铝箔覆盖,洒水养护24~48h,每8h重复一次;
[0022]所述干燥多孔陶粒砌块胚体养护完成后,进行重金属浸出毒性检测,检测达标,得到多孔陶粒砌块。
[0023]更进一步地,所述烧制的具体条件如下:
[0024]以10~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00~250℃并保温5~10min,然后升温至550~650℃并保温10~15min,再升温至800~850℃并保温5~15min,最后升温至1000~1150℃并保温15~20min。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管廊淤泥及河道底泥用来制作多孔陶粒砌块,通过烧结对污染物进行固定降低原料危害;与自然干化相比,采用“重力沉降浓缩+烘干”脱水效率更高,占地面积更小,异味小,可实现更加快速的“减量化”;多孔陶粒砌块可用于河道底泥原位阻隔,实现河道污染水体与清淤后新生底泥物理阻隔的同时,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吸附去除,实现污染废弃物的“三化”处置,变废为宝;吸附饱和后的多孔陶粒砌块可依附后续开展的疏浚工作,进行回收,回收再生后可以再次投入使用,实现循环资源化利用。
[0026]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流程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S101、取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利用污泥中固体颗粒与水之间的相对密度差来实现初步脱水,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
[0032]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将上层污水分别运送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污水处理达标后外排,下层分别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两者污泥浓度均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取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将所述浓缩管廊淤泥和所述浓缩河道底泥分别进行烘干,得到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将所述干燥管廊淤泥和所述干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过筛,得到管廊淤泥粉末和河道底泥粉末;将所述管廊淤泥粉末、所述河道底泥粉末、无机添加剂和粘合剂均匀混合,得到制备多孔陶粒砌块的原料;向所述原料中加入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将所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制成多孔陶粒砌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管廊淤泥和所述浓缩河道底泥的污泥浓度均为10~25g/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管廊淤泥和所述干燥河道底泥的含水率均为25%~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筛使用的筛网为160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淤泥粉末、所述河道底泥粉末、所述无机添加剂和所述粘合剂的质量配比为25~30:25~30:15~20: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洪凯周国锋顾俊杰孟英杰胡喆邱金伟黄丽珠刘红燕肖子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