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77101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将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分别进行烘干,得到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将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过筛,得到管廊淤泥粉末和河道底泥粉末;将管廊淤泥粉末、河道底泥粉末、无机添加剂和粘合剂均匀混合,得到制备多孔陶粒砌块的原料;向原料中加入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将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制成多孔陶粒砌块。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管廊淤泥及河道底泥制作多孔陶粒砌块,通过烧结对污染物进行固定降低原料危害;脱水效率更高,占地面积更小,异味小。异味小。异味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泥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内涝问题频发,管廊清淤及河道清淤是主要的解决手段。目前国内对城市市政管廊淤泥处置未给予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对清淤后的管廊淤泥采取了简单、粗放的处置方式,多数将管廊淤泥未经处理直接填埋,只有少数城市采取了自然干化后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置。但由于管廊淤泥年产生量大,一线、二线城市每年管廊淤泥产生量达到数十万吨甚至百万吨,当前“自然干化+填埋处置工艺”处理效率较低,占地面积大,很难高效消化上述淤泥量。且目前很多城市填埋场已经超负荷运转,接收干化淤泥后填埋场剩余库容量加速消耗,导致填埋场运转成本升高,无法满足填埋场设计年限及经济效益,因此垃圾填埋场对管廊淤泥的准入标准越来越严格。目前国内黑臭水体已开展集中整治,黑臭水体底泥是主要的内源污染来源,疏浚后底泥中富集多种污染物质(重金属、有机物),现有处置方式、最终去向难题与管廊淤泥相似,甚至无处接收。因此,如何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取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将所述浓缩管廊淤泥和所述浓缩河道底泥分别进行烘干,得到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将所述干燥管廊淤泥和所述干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过筛,得到管廊淤泥粉末和河道底泥粉末;将所述管廊淤泥粉末、所述河道底泥粉末、无机添加剂和粘合剂均匀混合,得到制备多孔陶粒砌块的原料;向所述原料中加入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将所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制成多孔陶粒砌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管廊淤泥和所述浓缩河道底泥的污泥浓度均为10~25g/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管廊淤泥和所述干燥河道底泥的含水率均为25%~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筛使用的筛网为160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淤泥粉末、所述河道底泥粉末、所述无机添加剂和所述粘合剂的质量配比为25~30:25~30:15~20: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洪凯周国锋顾俊杰孟英杰胡喆邱金伟黄丽珠刘红燕肖子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