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的智能收放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的智能收放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小艇收放技术主要是依靠专用艇架进行小艇的海上收放作业,通常在舷侧设置专用的起升艇架,通过艇架倒出舷外释放和回收小艇,每次释放和回收小艇都需要船员在海上实现脱钩与挂钩操作,作业效率低,碰上大风浪的天气作业就更加困难,甚至无法进行艇的海上收放作业。
[0003]为了提高小艇的收放效率,还有一种滑道式的小艇收放方案,即在船尾部设置一个滑道,小艇直接开上滑道,只要小艇进入滑道,驱动滚轮就可以带动小艇上船,完成小艇的收放作业。但此方案代价比较大,需要在船尾部开设较大的开口,为滑道的安装和布置腾出空间,对于有些不能在尾部开口的船舶就只能另想他法,对船型有一定的选择性,船型适用性比较差,成本偏高。在大风浪的作业条件下,小艇开进滑道也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风险性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受水下张力腿平台的启发,装置采用“水下锚定原理”。整个结构设计的主要思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的智能收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自上而下依次由顶部回收机构(100)、中部辅助定位机构(200)和下部支撑底座(300)组成,顶部回收机构(100)上安装有绞车(103),所述绞车(103)设有多根穿过所述中部辅助定位机构(200)与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相连的钢丝绳(102),中部辅助定位机构(200)设有用于将小艇围在内的浮体框架(201),下部支撑底座(300)上设有至少两对用于支撑小艇的自适应支撑底座(305);利用所述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下放小艇至海面的步骤为:S11、利用吊机将装载有小艇的所述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整体下放至海面上,所述小艇位于所述中部辅助定位机构(200)内且底部由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支撑;S12、启动所述绞车(103)下放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至预设深度,所述中部辅助定位机构(200)在浮力作用下漂浮在海面上;S13、打开浮体框架(201),驶出小艇后,关闭浮体框架(201);S14、启动所述绞车(103)回收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利用吊机将空载的所述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回收至甲板上备用;利用所述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回收海上小艇的步骤为:S21、利用吊机将空载的所述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下放至海面上;S22、启动所述绞车(103)下放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至预设深度;S23、打开浮体框架(201),海面上的小艇驶入浮体框架(201)内,关闭浮体框架(201);S24、启动所述绞车(103)回收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利用吊机将装在有小艇的所述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回收至甲板上备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收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2和步骤S22中,根据海况合理选择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的下放深度,在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的重力和海水阻力作用下,提高所述模块化小艇收放装置在海面的稳定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收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支撑底座(300)的下放深度大于海浪波高3
‑
5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收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顶部回收机构(100)上设有起吊眼板;在顶部回收机构(100)四角分别设有滑轮(104),绞车(103)设有4根分别经过滑轮(104)的钢丝绳(102),并且该4根钢丝绳分别穿过所述中部辅助定位机构(200)四角的纵向穿孔(205)与下部支撑底座(300)的四角相连。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孝奕,韩强,胡士博,陈斌,贾旺杰,胡罗村,刘中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零四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