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装置、动力电池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529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装置、动力电池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所述液冷装置包括:进液机构、出液机构及若干口琴管;若干所述口琴管的进液口均与所述进液机构的出液口连通,若干所述口琴管的出液口均与所述出液机构的进液口连通;若干所述口琴管上设置有电芯模组;若干所述口琴管中每个口琴管朝向所述电芯模组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导热垫;所述导热垫的中部到所述电芯模组的距离小于所述导热垫的两端的到所述电芯模组的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液冷装置、动力电池及车辆避免口琴管在振动后发生形变导致口琴管与电芯模组接触不充分,可以保证加热和冷却效率。冷却效率。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装置、动力电池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涉及一种液冷装置、动力电池及车辆。

技术介绍

技术实现思路

[000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冷装置、动力电池及车辆,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
……
的技术问题。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冷装置包括:进液机构、出液机构及若干口琴管;若干所述口琴管的进液口均与所述进液机构的出液口连通,若干所述口琴管的出液口均与所述出液机构的进液口连通;若干所述口琴管上设置有电芯模组;若干所述口琴管中每个口琴管朝向所述电芯模组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导热垫;所述导热垫的中部到所述电芯模组的距离小于所述导热垫的两端的到所述电芯模组的距离。
[0004]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垫的中部到端部与所述电芯模组的距离呈逐渐增大。
[0005]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垫包括:第一垫体及第二垫体;所述第一垫体与所述第二垫体均设置在所述口琴管朝向电芯模组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垫体与所述第二垫体之间有间隙。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体的厚度由所述口琴管的进液口至所述口琴管的出液口的方向依次增大;所述第二垫体的厚度由所述口琴管的出液口至所述口琴管的进液口的方向依次增大。
[0007]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口琴管中每个口琴管背离所述电芯模组的端面上设置有缓振件。
[0008]进一步地,所述口琴管的截面形状为倒“几”字形。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进液机构包括:进水管及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进液口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出液口与若干所述口琴管的进液口连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出液机构包括:出水管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出液口与所述出水管的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进液口与若干所述口琴管的出液口连通。
[0011]基于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所述的液冷装置。
[0012]基于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动力电池。
[0013]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4]由于若干口琴管的进液口均与进液机构的出液口连通,若干口琴管的出液口均与出液机构的进液口连通,所以,当对电芯模组进行加热或冷却时,加热液或冷却液由进液机构进入若干口琴管,通过若干口琴管对电芯模组进行加热或冷却,然后再由若干口琴管进入出液机构,通过出液机构将加热液或冷却液排出,由于若干口琴管上设置有电芯模组,若干口琴管中每个口琴管朝向电芯模组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导热垫,所以,将导热垫设置在电芯模组与口琴管之间,由于导热垫的中部到电芯模组的距离小于导热垫的两端的到电芯模组的距离,所以,使导热垫的截面呈弧形,口琴管振动发生形变后,可以保证口琴管与电芯
模组充分接触,可以保证加热和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液冷装置的装配图;
[0017]图3为图1中液冷装置的导热垫的第一垫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参见图1

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装置包括:进液机构1、出液机构2及若干口琴管3。
[0019]若干口琴管3的进液口均与进液机构1的出液口连通,若干口琴管3的出液口均与出液机构2的进液口连通。
[0020]若干口琴管3上设置有电芯模组。
[0021]若干口琴管3中每个口琴管朝向电芯模组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导热垫4。
[0022]导热垫4的中部到电芯模组的距离小于导热垫4的两端的到电芯模组的距离。
[0023]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由于若干口琴管3的进液口均与进液机构1的出液口连通,若干口琴管3的出液口均与出液机构2的进液口连通,所以,当对电芯模组进行加热或冷却时,加热液或冷却液由进液机构1进入若干口琴管3,通过若干口琴管3对电芯模组进行加热或冷却,然后再由若干口琴管3进入出液机构2,通过出液机构2将加热液或冷却液排出,由于若干口琴管3上设置有电芯模组,若干口琴管3中每个口琴管朝向电芯模组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导热垫4,所以,将导热垫4设置在电芯模组与口琴管3之间,由于导热垫4的中部到电芯模组的距离小于导热垫4的两端的到电芯模组的距离,所以,使导热垫4的截面呈弧形,口琴管3振动发生形变后,可以保证口琴管3与电芯模组充分接触,可以保证加热和冷却效率。
[0024]具体地,导热垫4的中部到端部与电芯模组的距离呈逐渐增大,使导热垫4的截面呈弧形,口琴管3振动发生形变后,可以保证口琴管3与电芯模组充分接触,保证加热和冷却效率。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垫4可以为导热硅胶垫,“导热硅胶垫是以硅胶为基材,添加金属氧化物等各种辅材,通过特殊工艺合成的一种导热介质材料,是专门为利用缝隙传递热量的设计方案生产,能够填充缝隙,打通发热部位与散热部位间的热通道,有效提升热传递效率,同时还起到绝缘、减震、密封等作用,能够满足设备小型化及超薄化的设计要求,是极具工艺性和使用性,且厚度适用范围广,一种极佳的导热填充材料。
[0026]具体地,导热垫4包括:第一垫体4

1及第二垫体4

2。
[0027]第一垫体4

1与第二垫体4

2均设置在口琴管3朝向电芯模组的端面上;
[0028]第一垫体4

1与第二垫体4

2之间有间隙,使导热垫4呈分段式,可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0029]具体地,第一垫体4

1的厚度由口琴管3的进液口至口琴管3的出液口的方向依次增大,口琴管3振动发生形变后,可以保证口琴管3与电芯模组充分接触,保证加热和冷却效率。
[0030]第二垫体4

2的厚度由口琴管3的出液口至口琴管3的进液口的方向依次增大,口
琴管3振动发生形变后,可以保证口琴管3与电芯模组充分接触,保证加热和冷却效率。
[0031]具体地,若干口琴管3中每个口琴管背离电芯模组的端面上设置有缓振件5,缓振件5可以缓解口琴管3的振动变形。
[0032]进一步地,缓振件5包括:第一缓振体5

1及第二缓振体5

2。
[0033]第一缓振体5

1与第二缓振体5

2均设置在口琴管3背离电芯模组的端面上。
[0034]第一缓振体5

1与第二缓振体5

2之间有间隙,使缓振件5呈分段式,可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0035]在本实施方式中,缓振件5可以为支撑泡棉,易得到,价格低,节约成本。
[0036]具体地,进液机构1包括:进水管1

1及第一集流管1

2。
[0037]第一集流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机构、出液机构及若干口琴管;若干所述口琴管的进液口均与所述进液机构的出液口连通,若干所述口琴管的出液口均与所述出液机构的进液口连通;若干所述口琴管上设置有电芯模组;若干所述口琴管中每个口琴管朝向所述电芯模组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导热垫;所述导热垫的中部到所述电芯模组的距离小于所述导热垫的两端的到所述电芯模组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垫的中部到端部与所述电芯模组的距离呈逐渐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垫包括:第一垫体及第二垫体;所述第一垫体与所述第二垫体均设置在所述口琴管朝向电芯模组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垫体与所述第二垫体之间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体的厚度由所述口琴管的进液口至所述口琴管的出液口的方向依次增大;所述第二垫体的厚度由所述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明轩吴胜杰陈寅倪铮邢俊亚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