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3356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包括弹性复位件、动簧部分和衔铁;动簧部分包括桥式动簧片和固定在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四个动触点;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固定在衔铁上并使得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分处在衔铁的两侧;在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之间还设有第一条缝,第一条缝的一端通出桥式动簧片,第一条缝的另一端向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延伸,以使得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成并联关系;桥式动簧片的两端向中间延伸的两条第一条缝在中间处未相交,使得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之间呈串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够在保证继电器具有一定性能指标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继电器的高度,又能够解决因小体积而带来的温升问题。来的温升问题。来的温升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由于继电器的控制作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随着继电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继电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由于受限于安装空间,需要在保证继电器具有一定性能指标的基础上,要求继电器的体积尽可能减少,特别是要求降低继电器的高度。为了实现降低继电器的高度,现有技术的一种继电器是将磁路部分设置成卧式,并采用拍合式磁路结构,这种继电器的动簧衔铁部件包括动簧和衔铁,动簧弯折成L型形状,动簧的L型的一边(水平边)用来与轭铁相固定,动簧的L型的另一边(竖直边)与衔铁铆接相固定,并使衔铁的头部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动簧的L型的另一边的末端超出衔铁的尾端,动簧的L型的另一边的末端的超出部分通常是固定动触点,这样,在继电器的高度方向,至少包括了衔铁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和动触点的高度方向的尺寸,难以满足继电器的低高度要求;而当这种体积小的继电器应用于大电流环境时,存在着温升而无法尽快散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既能够在保证继电器具有一定性能指标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继电器的高度,又能够解决因小体积而带来的温升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包括拍合式动簧衔铁部件;所述拍合式动簧衔铁部件包括弹性复位件、动簧部分和衔铁;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在衔铁与继电器的轭铁之间;所述动簧部分包括桥式动簧片和四个动触点,四个动触点分别固定在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两端,并处于同一条直线中;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固定在所述衔铁上并使得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分处在所述衔铁的两侧;在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之间还设有第一条缝,第一条缝的一端通出所述桥式动簧片,第一条缝的另一端向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延伸,以使得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成并联关系;桥式动簧片的两端向中间延伸的两条第一条缝在中间处未相交,使得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之间呈串联连接。
[0005]所述四个动触点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中。
[0006]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复位簧片,所述复位簧片弯折成L型形状,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一边设有用来与继电器的轭铁相固定的轭铁连接部,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另一边相对于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一边呈弯折向下,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另一边与所述衔铁相固定并使所述衔铁的头部配合在继电器的轭铁的刀口处。
[0007]所述第一条缝的一端由所述桥式动簧片的底端沿着垂直于所述同一条直线的方式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条缝的另一端由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向桥式动簧片的侧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条缝的一端的向上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条缝的另一端的向侧边延伸部分弯折相交。
[0008]所述桥式动簧片中,由所述第一条缝将桥式动簧片分设成内侧动簧片和外侧动簧片,且内侧动簧片和外侧动簧片的自由端部分别设有动触点固定部;所述外侧动簧片的动触点固定部至外侧动簧片的根部之间的动簧片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内侧动簧片的动触点固定部至内侧动簧片的根部之间的动簧片部分的宽度。
[0009]所述内侧动簧片的动触点固定部至内侧动簧片的根部之间的动簧片部分还设有第二条缝。
[0010]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另一边处在所述桥式动簧片与所述衔铁之间;所述桥式动簧片在对应于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另一边的相对应部分的宽度的两边的外侧分别设有折弯部,且折弯部的折弯方向朝向所述衔铁。
[0011]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中间通过铆接方式固定在所述衔铁上;所述桥式动簧片的外侧动簧片的靠近根部的位置设有与所述衔铁的对应位置相配合的第一铆接处;所述桥式动簧片的外侧动簧片的折弯部的外侧位置设有与所述衔铁的对应位置相配合的第二铆接处。
[0012]所述桥式动簧片由多个层叠在一起的簧片构成;所述多个簧片的折弯部呈错位分布,且多个簧片的两个折弯部之间的距离向着远离衔铁的方向呈渐次增加,从而在簧片之间的对应于折弯部的位置处形成一定的间隙。
[0013]所述衔铁中,在对应于桥式动簧片的第一铆接处和第二铆接处分别设有凸苞;所述多个簧片中,在第一铆接处均设有铆接孔,所述多个簧片的铆接孔分别与所述衔铁的对应凸苞相配合并通过铆接相固定;所述多个簧片的最靠近衔铁的一个簧片中,在第二铆接处设有铆接孔,所述多个簧片的最靠近衔铁的一个簧片的铆接孔与所述衔铁的对应凸苞相配合并通过铆接相固定。
[0014]所述衔铁的头部的两端在对应于所述复位簧片的宽度的两侧边外分别设有用来钩吊在继电器的轭铁上的挂钩。
[0015]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一边中,由弯折处向轭铁连接部方向延伸设有中间开槽,且所述中间开槽由弯折处向轭铁连接部方向呈渐次增大,以使得中间开槽两边的复位簧片片体部分由弯折处向轭铁连接部方向呈渐次缩小。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在桥式动簧片的两端固定四个动触点,四个动触点处于同一条直线中;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固定在所述衔铁上并使得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分处在所述衔铁的两侧;在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之间还设有第一条缝,第一条缝的一端通出所述桥式动簧片,第一条缝的另一端向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延伸,以使得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成并联关系;桥式动簧片的两端向中间延伸的两条第一条缝在中间处未相交,使得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之间呈串联连接。本技术的这种结构,通过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分处在所述衔铁的两侧,可以降低继电器的高度;桥式动簧片的单侧的两个触点并联,起到分流作用,同时降触点接触电阻,桥式动簧片的左右两侧的触点串联,四个触点的等效接触电阻阻值为一个触点的接触电阻;单侧的
两个触点并联,达到分流、降低温升,进而减小触点损耗,延长触点寿命;有利于断弧,那么触点间隙可以减小、线圈吸力要求降低,进而线圈安匝值可以减小。
[0018]2、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将外侧动簧片的动触点固定部至外侧动簧片的根部之间的动簧片部分的宽度设计成大于所述内侧动簧片的动触点固定部至内侧动簧片的根部之间的动簧片部分的宽度,并且在内侧动簧片的动触点固定部至内侧动簧片的根部之间的动簧片部分还设有第二条缝,以及将桥式动簧片与衔铁的铆接固定处设有外侧动簧片上。本技术的这种结构,通过在外侧动簧片增加铆接处来减小动触点的力臂,并且让外侧动簧片宽度大于内侧动簧片的宽度,从而能提高外侧动簧片的刚性;将内侧动簧片的宽度设计成比外侧动簧片的宽度小,并且设置第二条缝,从而能提高内侧动簧片的柔性;从而能够保证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内个两个动触点压力的均衡性。
[0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包括拍合式动簧衔铁部件;所述拍合式动簧衔铁部件包括弹性复位件、动簧部分和衔铁;所述弹性复位件连接在衔铁与继电器的轭铁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包括桥式动簧片和四个动触点,四个动触点分别固定在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两端;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固定在所述衔铁上并使得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分处在所述衔铁的两侧;在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之间还设有第一条缝,第一条缝的一端通出所述桥式动簧片,第一条缝的另一端向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延伸,以使得桥式动簧片的同一端的两个动触点成并联关系;桥式动簧片的两端向中间延伸的两条第一条缝在中间处未相交,使得桥式动簧片的两端的动触点之间呈串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动触点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复位簧片,所述复位簧片弯折成L型形状,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一边设有用来与继电器的轭铁相固定的轭铁连接部,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另一边相对于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一边呈弯折向下,所述复位簧片的L型的另一边与所述衔铁相固定并使所述衔铁的头部配合在继电器的轭铁的刀口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缝的一端由所述桥式动簧片的底端沿着垂直于所述同一条直线的方式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条缝的另一端由所述桥式动簧片的中间向桥式动簧片的侧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条缝的一端的向上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条缝的另一端的向侧边延伸部分弯折相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电流低高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式动簧片中,由所述第一条缝将桥式动簧片分设成内侧动簧片和外侧动簧片,且内侧动簧片和外侧动簧片的自由端部分别设有动触点固定部;所述外侧动簧片的动触点固定部至外侧动簧片的根部之间的动簧片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内侧动簧片的动触点固定部至内侧动簧片的根部之间的动簧片部分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电流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茂松彭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