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顶气袋、顶气囊、气袋折叠方法、制造方法和汽车技术

技术编号:307046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顶气囊,包括导气通道、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导气通道展开时所述导气通道沿车顶朝向前方展开,所述导气通道包括多个子通道,所述第一腔室包括多个子气室,每个所述子通道与一个所述子气室相通;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导气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朝向仪表台和风挡展开,并且展开后所述第一腔室卡入到所述仪表台与所述风挡之间;所述第二腔室朝向副驾驶座椅展开,展开后的第二腔室用于保护副驾驶座椅上的乘员,展开后的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导气通道之间留有缓冲空腔,所述缓冲空腔用于减少乘员的头部扭转伤害。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升气囊的支撑性、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顶气袋、顶气囊、气袋折叠方法、制造方法和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气囊的
,尤其涉及一种车顶气袋、汽车顶气囊、气袋折叠方法、气袋制造方法和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大多数副驾驶侧的安全气囊设置在汽车仪表台的壳体内部,但是随着用户对中控台设计的科技感、未来感和简洁的需求越来越高,副驾驶侧的安全气囊设置在仪表台的壳体内部将会制约贯穿屏的设计。
[0003]现有的部分车型将副驾驶侧的安全气囊设置在汽车的遮阳板的顶棚内,气袋从上往下展开。但是,现有的顶气袋的支撑性往往不够,气袋在展开过程中,容易出现打腿或与仪表台撞击的问题,并且顶气袋对假人头部固定的稳定性也不够。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提升气袋的支撑性、稳定性的车顶气袋、汽车顶气囊、气袋折叠方法、气袋制造方法和汽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升气袋的支撑性、稳定性的车顶气袋、汽车顶气囊、气袋折叠方法、气袋制造方法和汽车。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顶气袋,包括导气通道、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0007]所述导气通道展开时朝向车前展开,所述导气通道包括多个子通道,所述第一腔室包括多个子气室,每个所述子通道与一个所述子气室相通;
[0008]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导气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朝向仪表台和风挡展开,并且展开后所述第一腔室卡入到所述仪表台与所述风挡之间;
[0009]所述第二腔室朝向副驾驶座椅展开,展开后的第二腔室用于保护副驾驶座椅上的乘员,展开后的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导气通道之间留有缓冲空腔,所述缓冲空腔用于减少乘员的头部扭转伤害。
[0010]进一步地,展开后的第一腔室的前端为尖角形或楔形,用于卡入到所述仪表台与所述风挡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子通道之间通过第一拉筋隔开,所述第一拉筋连接所述导气通道的上下层。
[0012]进一步地,所述子气室通过第二拉筋隔开,所述第二拉筋连接所述第一腔室的上下层。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室在展开前,沿展开方向间隔布置有多条爆破线;展开时,所述爆破线被依次爆开。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导气通道的体积之和,与所述第二腔室的体积比为3:7。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导气通道采用涂层材料,所述第二腔室采用非涂
层材料。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顶气囊,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顶气袋,还包括气体发生器和下壳体,所述气体发生器安装在所述汽车顶气袋的所述导气通道中,所述汽车顶气袋折叠后塞入到所述下壳体中,所述下壳体用于与车身的车顶连接。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发生器固定支架、固定环和卡箍,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发生器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一端先与所述固定环插接,并卡入到所述发生器固定支架上,然后所述卡箍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另一端卡接。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顶气袋的气袋折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将所述汽车顶气袋整体平铺;
[0020]将所述汽车顶气袋的左侧和后侧向内折叠,折叠后形成长条的矩形;
[0021]将所述第二腔室朝向所述导气通道的方向先正卷再反卷后,位于所述汽车顶气袋的中间位置;
[0022]将所述第一腔室朝向所述导气通道的方向卷折,然后再Z字折叠到所述汽车顶气袋的中间位置;
[0023]将所述导气通道朝向所述汽车顶气袋的中间位置Z字折叠。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顶气袋的气袋制造方法,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导气通道由上层布片、中层布片和下层布片制成,所述第二腔室由中间布片、左布片和右布片制成;
[0025]包括以下步骤:
[0026]所述左布片的内侧边与所述中间布片的左边缝纫,所述右布片的内侧边与所述中间布片的右边缝纫;
[0027]将所述上层布片与所述中层布片的左右侧边缝纫,然后与所述下层布片的左右侧边缝纫;
[0028]所述左布片和所述右布片的外侧边,与所述上层布片与所述中层布片的左右侧边缝纫;
[0029]所述中层布片的中部与所述中间布片的上侧边缝纫,所述中间布片的下侧边与所述下层布片的后侧边缝纫;
[0030]所述上层布片的前侧边与所述下层布片的前侧边缝纫。
[0031]进一步地,所述子通道之间通过第一拉筋隔开,所述子气室通过第二拉筋隔开;
[0032]所述上层布片的前侧边与所述下层布片的前侧边缝纫之前,先将所述第一拉筋和所述第二拉筋缝纫。
[003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顶气囊。
[003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5]本专利技术中有导气通道包括多个子通道,便于支撑和稳定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包括多个子腔室,并且展开后卡入到仪表台与风挡之间,进一步增加对第二腔室的稳定性和支撑;并且第二腔室是在导气通道与第一腔室充分展开后,再展开,确保了第二腔室展开是的稳定性;展开后的第二腔室与导气通道之间留有缓冲空腔,缓冲空腔用于减少乘员的头部扭转伤害。
附图说明
[0036]参见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003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汽车顶气袋的展开时的立体图;
[0038]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汽车顶气袋的安装到车身上展开后的侧面剖视图;
[003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汽车顶气袋的安装到车身上展开后的立体图;
[0040]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汽车顶气袋的展开前的顶面平铺状态图;
[0041]图5是图4中A

A处的截面图;
[0042]图6是图4中B

B处的截面图;
[0043]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汽车顶气袋的展开前的底面平铺状态图;
[0044]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汽车顶气囊的折叠时的示意图;
[0045]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汽车顶气囊的折叠时的爆炸图;
[0046]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汽车顶气袋的气袋折叠方法的步骤S301时的主视图;
[0047]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汽车顶气袋的气袋折叠方法的步骤S301时的侧视图;
[0048]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汽车顶气袋的气袋折叠方法的步骤S302时的主视图;
[0049]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汽车顶气袋的气袋折叠方法的步骤S303时的主视图;
[0050]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汽车顶气袋的气袋折叠方法的步骤S303时的侧视图;
[0051]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汽车顶气袋的气袋折叠方法的步骤S304时的主视图;
[0052]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中汽车顶气袋的气袋折叠方法的步骤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顶气袋(10),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气通道(1)、第一腔室(2)和第二腔室(3);所述导气通道(1)展开时朝向车前展开,所述导气通道(1)包括多个子通道(11),所述第一腔室(2)包括多个子气室(21),每个所述子通道(11)与一个所述子气室(21)相通;所述第一腔室(2)连通所述导气通道(1)与所述第二腔室(3),所述第一腔室(2)朝向仪表台(70)和风挡(80)展开,并且展开后所述第一腔室(2)卡入到所述仪表台(70)与所述风挡(80)之间;所述第二腔室(3)朝向副驾驶座椅展开,展开后的第二腔室(3)用于保护副驾驶座椅上的乘员,展开后的所述第二腔室(3)与所述导气通道(1)之间留有缓冲空腔(90),所述缓冲空腔(90)用于减少乘员的头部扭转伤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气袋(10),其特征在于,展开后的第一腔室(2)的前端为尖角形或楔形,用于卡入到所述仪表台(70)与所述风挡(80)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气袋(10),其特征在于,所述子通道(11)之间通过第一拉筋(12)隔开,所述第一拉筋(12)连接所述导气通道(1)的上下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气袋(10),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气室(21)通过第二拉筋(22)隔开,所述第二拉筋(22)连接所述第一腔室(2)的上下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气袋(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3)在展开前,沿展开方向间隔布置有多条爆破线(31);展开时,所述爆破线(31)被依次爆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气袋(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2)和所述导气通道(1)的体积之和,与所述第二腔室(3)的体积比为3: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气袋(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2)和所述导气通道(1)采用涂层材料,所述第二腔室(3)采用非涂层材料。8.一种汽车顶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顶气袋(10),还包括气体发生器(20)和下壳体(30),所述气体发生器安装在所述汽车顶气袋(10)的所述导气通道(1)中,所述汽车顶气袋(10)折叠后塞入到所述下壳体(30)中,所述下壳体(30)用于与车身的车顶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利珍陈高军周澄靖晏小龙孙超逸李利青陈博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