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净化装置环形感温灭火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0075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烟净化装置环形感温灭火系统,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电源,壳体内设有风路,壳体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路上串联有放电吸附装置,放电吸附装置下游方向的风路上设有风扇;壳体上设有二氧化碳容器,二氧化碳容器的出口连接有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的压力接口连接有火探管,火探管伸入壳体内部并盘绕在放电吸附装置外;压力控制阀的二氧化碳接口连接有上游喷气管,上游喷气管的喷射方向由进风口朝向风路下游方向。控温管由于盘绕在放电吸附装置外,因此无论放电吸附装置附近任意区域的温度升高时,火探管都能迅速准确地探测到,相比消防喷淋头仅设置在进风口位置能够更准确而迅速地探知并扑灭火情。火情。火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烟净化装置环形感温灭火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铜管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电离式油雾净化装置用灭火系统,适用于铜管生产以及家用和餐饮业中使用的电离式油雾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公司使用的70余台油烟净化装置(分布在两个车间)均为电离式电场,油烟净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风路,风路上设有电场(即放电吸附装置),电场通过高压放电产生电弧,将周围的油烟油雾电离使油烟油雾中的油雾分子及颗粒物附上正电荷。
[0003]带有正电荷的油雾分子及颗粒物通过带有负电荷的电场负极时,电场负极吸附带有正电荷的油雾分子及颗粒物,从而去除气流中的油雾分子及颗粒物。除污后的气流经排风扇排入大气。
[0004]通过上述工作原理可以看出,该设备净化油雾主要靠设备内部电场高压电弧进行电离油雾。高压电弧瞬间温度高达8000度,由于电场设计的问题(该电场为开放式放电)放电过程中容易造成电弧打偏,一旦电弧打偏打到外壁上就会造成局部高温,如电弧继续对该部位放电就会引起内部着火引起火灾。
[0005]过去三年来每年都有3

5台油烟净化装置出现不同程度的起火现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以及提高该设备的安全系统,需要对现有的油烟净化装置进行改进,加装一套自动灭火系统,使其在着火的初期就被自动扑灭,杜绝火灾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烟净化装置环形感温灭火系统,能够在着火初期自动向风路中喷入二氧化碳灭火,相较采用消防喷淋头具有更准确迅速的火情反应能力。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油烟净化装置环形感温灭火系统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电源,壳体内设有风路,壳体一侧设有与风路相通的进风口,壳体另一侧设有与风路相通的出风口,风路上串联有放电吸附装置,放电吸附装置包括放电正极和放电负极,电源的正极通过正极线路与放电正极相连接,电源的负极通过负极线路与放电负极相连接;以待净化气流的流动方向为下游方向,放电吸附装置下游方向的风路上设有风扇;
[0008]壳体上设有储存有高压液态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容器,二氧化碳容器的出口连接有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具有压力接口和二氧化碳接口,压力控制阀的压力接口连接有火探管,火探管内充注有0.2MPa的惰性气体;
[0009]火探管伸入壳体内部并盘绕在放电吸附装置外;压力控制阀的二氧化碳接口连接有上游喷气管,上游喷气管延伸至壳体的进风口处且其末端开口的喷射方向朝向风路下游方向;压力控制阀的二氧化碳接口处于关闭状态,压力控制阀的压力接口处的压力下降至低于0.1MPa后二氧化碳接口打开。
[0010]压力控制阀的二氧化碳接口还连接有下游喷气管,下游喷气管延伸至放电吸附装
置且其末端开口的喷射方向朝向风路的上游方向。
[0011]上游喷气管末段处的壳体连接有上游卡扣,上游卡扣卡紧上游喷气管的末端部;下游喷气管末段处的壳体连接有下游卡扣,下游卡扣卡紧下游喷气管的末端部。
[0012]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0013]本技术结构简单,控温管由于盘绕在放电吸附装置外,因此无论放电吸附装置附近任意区域的温度升高时,火探管都能迅速准确地探测到,相比消防喷淋头仅设置在进风口位置能够更准确而迅速地探知火情,对电弧打偏造成的起火反应更加迅速。
[0014]采用本技术,从火探管失压到开始喷射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足1秒,火探管整体对温度的反应也快于消防喷淋头,整体上本技术的反应时间比在进风口处设置消防喷淋头的技术方案快了10秒左右,对火情反应的及时性大幅提高。
[0015]本技术能够在电弧打偏造成起火时自动将放电区域的火扑灭,避免火情持续形成火灾,从而避免火灾造成的损失。
[0016]上游喷气管和下游喷气管从两个方向相对喷射,使二氧化碳气体更迅速地充满电场,从而能够更迅速有效地扑灭火情。
[0017]上游卡扣和下游卡扣分别卡紧上游喷气管、下游喷气管,使得喷气灭火时,上游喷气管和下游喷气管均能够克服喷射时的反作用力,保持原位,不会被反作用力推开,保证持续将二氧化碳气体喷射入电场。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油烟净化装置环形感温灭火系统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电源,壳体1内设有风路2,壳体1一侧设有与风路2相通的进风口3,壳体1另一侧设有与风路2相通的出风口4,风路2上串联有放电吸附装置9,放电吸附装置9包括放电正极和放电负极,电源的正极通过正极线路与放电正极相连接,电源的负极通过负极线路与放电负极相连接;以待净化气流的流动方向为下游方向,放电吸附装置9下游方向的风路2上设有风扇5;电源与放电正极和放电负极相连接为常规技术,图未示电源、放电正极和放电负极。
[0020]壳体1上设有储存有高压液态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容器6,二氧化碳容器6的出口连接有压力控制阀7,压力控制阀7具有压力接口和二氧化碳接口,压力控制阀7的压力接口连接有火探管8,火探管8内充注有0.2MPa的惰性气体;火探管8采用上海红叶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外径6毫米且内径4毫米的火探管。
[0021]火探管8伸入壳体1内部并盘绕在放电吸附装置9外;压力控制阀7的二氧化碳接口连接有上游喷气管10,上游喷气管10延伸至壳体1的进风口3处且其末端开口的喷射方向朝向风路2下游方向;压力控制阀7的二氧化碳接口处于关闭状态,压力控制阀7的压力接口处的压力下降至低于0.1MPa后二氧化碳接口打开。
[0022]本技术结构简单,控温管由于盘绕在放电吸附装置9外,因此放电吸附装置9附近任意区域的温度升高时,火探管8都能迅速准确地探测到,相比消防喷淋头仅设置在进风口3位置能够更准确而迅速地探知火情,对电弧打偏造成的起火反应更加迅速。
[0023]采用本技术,从火探管8失压到开始喷射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足1秒,火探管8整体对温度的反应也快于消防喷淋头,整体上本技术的反应时间比在进风口3处设置消防喷淋头的技术方案快了10秒左右,对火情反应的及时性大幅提高。
[0024]本技术能够在电弧打偏造成起火时自动将放电区域的火扑灭,避免火情持续形成火灾,从而避免火灾造成的损失。
[0025]压力控制阀7的二氧化碳接口还连接有下游喷气管11,下游喷气管11延伸至放电吸附装置9且其末端开口的喷射方向朝向风路2的上游方向。
[0026]上游喷气管10和下游喷气管11从两个方向相对喷射,使二氧化碳气体更迅速地充满电场,从而能够更迅速有效地扑灭火情。
[0027]上游喷气管10末段处的壳体1连接有上游卡扣12,上游卡扣12卡紧上游喷气管10的末端部;
[0028]下游喷气管11末段处的壳体1连接有下游卡扣13,下游卡扣13卡紧下游喷气管11的末端部。
[0029]上游卡扣12和下游卡扣13均可以采用夹子。上游卡扣12和下游卡扣13分别卡紧上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油烟净化装置环形感温灭火系统,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电源,壳体内设有风路,壳体一侧设有与风路相通的进风口,壳体另一侧设有与风路相通的出风口,风路上串联有放电吸附装置,放电吸附装置包括放电正极和放电负极,电源的正极通过正极线路与放电正极相连接,电源的负极通过负极线路与放电负极相连接;以待净化气流的流动方向为下游方向,放电吸附装置下游方向的风路上设有风扇;其特征在于:壳体上设有储存有高压液态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容器,二氧化碳容器的出口连接有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具有压力接口和二氧化碳接口,压力控制阀的压力接口连接有火探管,火探管内充注有0.2MPa的惰性气体;火探管伸入壳体内部并盘绕在放电吸附装置外;压力控制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鑫张永靖李娟李法律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龙辉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