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070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包括恒温箱,恒温箱内设有底座,底座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用于插设铜水管的插槽;各插槽的内壁均粘贴有环形气囊,各环形气囊分别连接有进气支管,各进气支管上均设有进气阀;各进气支管均与进气总管相连接,进气总管连接有气泵;各环形气囊内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各压力传感器和气泵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行铜水管浸泡实验,无须改变铜水管端头结构即可在管内浸泡实验中保证密封性,保证管内浸泡,避免铜水管整体浸入水中带来的实验偏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能够保证实验中的恒温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
本技术涉及铜水管

技术介绍
铜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成年人每天的需求量约为2mg,学龄前儿童为1mg。虽然铜的毒性较小,但如果摄入过多则同样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引起恶心等肠道疾病;当饮用水中铜的浓度超过1mg/L时,还会影响到水的感官性状。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卫生安全评价规范》中要求铜管经过浸泡实验后浸泡水中铜的增加量不得大于0.2mg/L。具体是使用pH8.0的浸泡水在环境温度为25±5℃的条件下浸泡24h±l小时,然后测定浸泡水中各指标的增加量,铜的限量标准为增加量不大于0.2mg/L。将铜水管浸泡在水中进行实验非常方便,但这样与铜水管的使用情境不相符合:实际使用中,与铜水管接触的水只是其内部的水,浸泡后水中铜元素的增加量,与铜水管与铜的接触面积和水的体积相关。将铜水管完全浸泡在水中,则铜水管与水的接触面积发生变化(铜水管外壁也与水接触),水的体积也发生变化(铜水管外部也有水)。因而将铜水管浸泡在水中进行实验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只在铜水管内部充水进行浸泡实验,就需要改变铜水管端头结构,增加接头装置,封闭铜水管的两端,还需要解决注水时释放气体以及密封等问题,非常麻烦;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无须改变铜水管端头结构就能进行浸泡实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无须改变铜水管端头结构就能进行浸泡实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包括恒温箱,恒温箱具有顶盖,顶盖的一端铰接在恒温箱侧壁顶部;恒温箱上设有用于调节恒温箱内的温度的调温装置,恒温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调温装置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电控装置连接有显示屏,电控装置接入电源;恒温箱内设有底座,底座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用于插设铜水管的插槽;各插槽的内壁均粘贴有环形气囊,各环形气囊分别连接有进气支管,各进气支管上均设有进气阀;各进气支管均与进气总管相连接,进气总管连接有气泵;各环形气囊内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各压力传感器和气泵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调温装置包括第一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和第二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第一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和第二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交替分布在恒温箱的外表面;第一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的制冷面与恒温箱的外表面相贴合,第二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的制热面与恒温箱的外表面相贴合。调温装置的具体设置能够方便地调节恒温箱内的温度,保证浸泡实持续进行过程中的水温符合规范的要求,防止实验过程中水温不符合要求带来的实验偏差。顶盖上设有把手。各插槽的槽底均向上凸起设有盘体,盘体外径小于待实验的铜水管的内径1-2毫米,盘体具有定位铜水管和减小铜水管中的水与底座的触角面积的双重作用。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采用本技术的结构,通过在多个插槽内分别插设铜水管,不仅方便进行浸泡实验,还能进行批量实验,提高了实验效率。实验时无须改变铜水管端头结构即可在管内浸泡实验中保证密封性,保证管内浸泡,避免铜水管整体浸入水中带来的实验偏差。本技术还能够保证实验中的恒温环境。环形气囊和气泵等的设置,能够方便地在铜水管和插槽侧壁之间形成密封,这样,无须额外密封铜水管的下端敞口处,无须改变铜水管端部结构,即可进行注水浸泡实验,并且防止使用堵头封闭铜水管端部带来的铜水管与水接触面积下降、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使用也十分方便。调温装置的具体设置能够方便地调节恒温箱内的温度,保证浸泡实持续进行过程中的水温符合规范的要求,防止实验过程中水温不符合要求带来的实验偏差。在向插槽中插入铜水管时,盘体圆周面与插槽内壁正好夹住铜水管下端部,起到定位铜水管的作用。另外盘体显然减小了铜水管与底座(插槽的槽底)的接触面积,增大渗漏阻力,减小渗漏水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顶盖处于打开状态时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顶盖处于关闭状态时本技术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电控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包括恒温箱1,恒温箱1具有顶盖2,顶盖2的一端铰接在恒温箱1侧壁顶部;恒温箱1上设有用于调节恒温箱1内温度的调温装置,恒温箱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3,温度传感器3和调温装置均与电控装置5相连接,电控装置5连接有显示屏4,电控装置5接入电源8;电源8可以是市政电网,也可以是蓄电池。恒温箱1内设有底座12,底座12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用于插设铜水管的插槽13;各插槽13的内壁均粘贴有环形气囊14,各环形气囊14分别连接有进气支管15,各进气支管15上均设有进气阀16;各进气支管均与进气总管17相连接,进气总管17连接有气泵6;各环形气囊14内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7,各压力传感器7和气泵6均与电控装置5相连接。采用本技术的结构,通过在多个插槽13内分别插设铜水管,不仅方便进行浸泡实验,还能进行批量实验,提高了实验效率。实验时无须改变铜水管端头结构即可在管内浸泡实验中保证密封性,保证管内浸泡,避免铜水管整体浸入水中带来的实验偏差。环形气囊14和气泵6等的设置,能够方便地在铜水管和插槽13侧壁之间形成密封,这样,无须额外密封铜水管的下端敞口处,无须改变铜水管端部结构,即可进行注水浸泡实验,并且防止使用堵头封闭铜水管端部带来的铜水管与水接触面积下降、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的问题,使用也十分方便。调温装置包括第一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11和第二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10;第一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11和第二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10交替分布在恒温箱1的外表面;第一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11的制冷面与恒温箱1的外表面相贴合,第二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10的制热面与恒温箱1的外表面相贴合。调温装置的具体设置能够方便地调节恒温箱1内的温度,保证浸泡实持续进行过程中的水温符合规范的要求,防止实验过程中水温不符合要求带来的实验偏差。顶盖2上设有把手9。把手9方便操作人员打开或关闭顶盖2。各插槽13的槽底均向上凸起设有盘体18,盘体18外径小于待实验的铜水管的内径1-2毫米,盘体18具有定位铜水管和减小铜水管中的水与底座12的触角面积的双重作用。在向插槽13中插入铜水管时,盘体18圆周面与插槽13内壁正好夹住铜水管下端部,起到定位铜水管的作用。另外盘体18显然减小了铜水管与底座12(插槽13的槽底)的接触面积,增大渗漏阻力,减小渗漏水的可能性。使用前预先进行密封性测试,将铜水管竖向插入插槽13,为环形气囊14充气,环形气囊14充抱紧铜水管,从而填充铜水管与插槽13侧壁之间的间隙,使得水不会从铜水管下端敞口处漏出。通过实际试验测试出合适的能够保证铜水管与插槽13侧壁之间的密封性的最低压力,将该压力称为密封压力。在使用中,打开顶盖2,将两端敞口的一段铜水管竖向插入插槽13后,打开相应的进气阀16,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箱,恒温箱具有顶盖,顶盖的一端铰接在恒温箱侧壁顶部;恒温箱上设有用于调节恒温箱内的温度的调温装置,恒温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调温装置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电控装置连接有显示屏,电控装置接入电源;恒温箱内设有底座,底座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用于插设铜水管的插槽;/n各插槽的内壁均粘贴有环形气囊,各环形气囊分别连接有进气支管,各进气支管上均设有进气阀;各进气支管均与进气总管相连接,进气总管连接有气泵;各环形气囊内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各压力传感器和气泵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箱,恒温箱具有顶盖,顶盖的一端铰接在恒温箱侧壁顶部;恒温箱上设有用于调节恒温箱内的温度的调温装置,恒温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调温装置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电控装置连接有显示屏,电控装置接入电源;恒温箱内设有底座,底座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用于插设铜水管的插槽;
各插槽的内壁均粘贴有环形气囊,各环形气囊分别连接有进气支管,各进气支管上均设有进气阀;各进气支管均与进气总管相连接,进气总管连接有气泵;各环形气囊内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各压力传感器和气泵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水管的管内浸泡结构,其特征在于:调温装置包括第一组半导体制冷制热片和第二组半导体制冷制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娟苗瑛张永靖李法律张鑫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龙辉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