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9593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包括再生骨料路基层,所述再生骨料路基层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的上方设有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的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底层,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的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面上层。有益效果:通过导流槽的设计,使得水流沿着指定的道路进入渗水层,不会从别的地方深入,减少路基结构受到的破坏。结构受到的破坏。结构受到的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土建设施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每年的建筑物垃圾和工程弃土在内的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为35亿吨,其中每年仅拆除就产生15亿吨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往往采用露天堆放、填埋的处理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每堆放1万吨建筑垃圾约占用1亩土地,而且建筑垃圾运输和堆放过程中的扬尘污染了环境,建筑垃圾即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居环境,又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0003]因此,需要使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对于再生无机料进行二次利用,当时,目前,在道路设计和建设中,存在突出地面的道路路段,特别是地面道路与高架道路的结合部分,常采用的修筑方法是填方,人为加高地面,以提高道路的坡度,但是,采用填方的方法,填方路段没有使用标准的路基结构,填方路段的承受力比较差,对于一些高要求的道路很难达到要求,而且,填方路段在雨天会积累大量雨水,因为没有排水系统,所以一般都是直接流向两侧的地面道路,造成地面道路积水过多,也给地面道路的地面排水设施带来负担。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包括再生骨料路基层,所述再生骨料路基层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的上方设有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的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底层,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的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面上层,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以及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三者内设有两个防护板,两个所述防护板的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有渗水层,所述防护板的底部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位于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与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之间,所述排水槽的内壁上设有加强板,所述沥青混凝土面上层内设有若干个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一端贯穿至所述沥青混凝土面上层的外表面,所述导流槽的另一端与所述渗水层连接贯通。
[0008]作为优选,所述再生骨料路基为700~1200mm 厚的建筑垃圾再生级配骨料。
[0009]作为优选,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的厚度为150~170mm,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的厚度为170~190mm,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的厚度为185~210mm。
[0010]作为优选,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的厚度为45~90mm。
[0011]作为优选,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的厚度为55~75mm,所述沥青混凝土面上层的厚度为45~65mm。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渗水层为颗粒均匀的砂砾石。
[0013]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过滤层相配合的排水孔。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底板的设计,给与渗水层与过滤层一个承载面;通过导流槽的设计,使得水流沿着指定的道路进入渗水层,不会从别的地方深入,减少路基结构受到的破坏;通过加强板的设计,提高排水槽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的总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
[0018]1、再生骨料路基层;2、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3、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4、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5、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6、沥青混凝土面底层;7、沥青混凝土面上层;8、导流槽;9、防护板;10、渗水层;11、过滤层;12、底板;13、排水槽;14、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0]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包括再生骨料路基层1,所述再生骨料路基层1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2,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2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3,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3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4,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4的上方设有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5,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5的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底层6,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6的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面上层7,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4、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5以及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6三者内设有两个防护板9,两个所述防护板9的底部设有底板12,所述底板12的顶部设有过滤层11,所述过滤层11的上方设有渗水层10,所述防护板9的底部
设有排水槽13,所述排水槽13位于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2与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3之间,所述排水槽13的内壁上设有加强板14,所述沥青混凝土面上层7内设有若干个导流槽8,所述导流槽8一端贯穿至所述沥青混凝土面上层7的外表面,所述导流槽8的另一端与所述渗水层10连接贯通。
[00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再生骨料路基层1为700~1200mm 厚的建筑垃圾再生级配骨料,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2的厚度为150~170mm,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3的厚度为170~190mm,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5的厚度为185~210mm。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5的厚度为45~90mm,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6的厚度为55~75mm,所述沥青混凝土面上层7的厚度为45~65mm。
[00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渗水层10为颗粒均匀的砂砾石,所述底板12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过滤层11相配合的排水孔。从上述的设计不难看出,通过排水孔的设计,方便水流流动。
[0024]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再生无机料铺设具有渗水功能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再生骨料路基层(1),所述再生骨料路基层(1)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2),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2)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3),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3)的上方设有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4),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4)的上方设有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5),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5)的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底层(6),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6)的上方设有沥青混凝土面上层(7),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上层(4)、所述再生无机混合料抗裂加强层(5)以及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底层(6)三者内设有两个防护板(9),两个所述防护板(9)的底部设有底板(12),所述底板(12)的顶部设有过滤层(11),所述过滤层(11)的上方设有渗水层(10),所述防护板(9)的底部设有排水槽(13),所述排水槽(13)位于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底层(2)与所述再生二灰稳定无机混合料中层(3)之间,所述排水槽(13)的内壁上设有加强板(14),所述沥青混凝土面上层(7)内设有若干个导流槽(8),所述导流槽(8)一端贯穿至所述沥青混凝土面上层(7)的外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霖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景方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