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流式卷式膜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7793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折流式卷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中心管一端开有纯水出口,中心管内粘接有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一套管一端设有原水入口,第二套管的一端设有浓水出口,第一套管与中心管的粘接处设有若干原水流通口,第二套管与中心管的粘接处设有若干浓水流通口,中心管侧壁上设有若干纯水流通口,中心管外壁间隔绕设有原水导流网、纯水导流网、过滤膜片,原水导流网、纯水导流网、过滤膜片卷绕完成后外侧设有包裹密封层,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隔离端面向外设有分隔密封带,分隔密封带将中心管外的流通通道分为两个连通的通道,原水导流网、纯水导流网、过滤膜片两端面设有端面密封胶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延长了原水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延长了原水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延长了原水流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流式卷式膜元件


[0001]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折流式卷式膜元件。

技术介绍

[0002]卷式膜元件以其结构紧凑、单位体积内有效膜面积较大、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使用操作方便等优点在膜应用市场得到广泛应用。卷式膜元件一般由进水导流网、平板膜片、产水导流网以及树脂胶粘剂等材料以一定方式叠加构成的净水膜片组卷绕在中心产水管上后外表面用外胶带或玻璃钢等材料包裹密封形成的。
[0003]目前,公知的卷式反渗透或纳滤膜元件在运行过程中,原水从一端进,另一端出,原水流道面积保持不变,水流速度和压力逐渐变小,导致膜表面浓差极化现象和膜通量下降,对于单个膜元件水收率通常不高于15%。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折流式卷式膜元件。
[0005]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折流式卷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一端封闭且另外一端开口,所述中心管的开口端为纯水出口,所述中心管内设有中心套管,所述中心套管分为相互隔离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一端设有原水入口,所述原水入口穿出中心管的开口端,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设有浓水出口,所述浓水出口穿出中心管的封闭端,所述中心套管粘接在中心管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套管与中心管的粘接处设有若干原水流通口,所述第二套管与中心管的粘接处设有若干浓水流通口,所述中心管侧壁上在原水流通口、浓水流通口相对的一侧设有若干纯水流通口,所述中心管外壁上在原水流通口、浓水流通口的一侧粘接有原水导流网,所述中心管外壁上在纯水流通口的一侧粘接有纯水导流网,所述原水导流网、纯水导流网的粘接处相对设置,所述原水导流网外设有一层过滤膜片、纯水导流网外也设有一层过滤膜片,所述原水导流网、过滤膜片、纯水导流网、过滤膜片从内向外依次间隔卷绕在中心管外,所述原水导流网、过滤膜片、纯水导流网、过滤膜片卷绕完成后外侧设有包裹密封层,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隔离端面向外侧设有分隔密封带,所述分隔密封带将中心管外的流通通道分为与第一套管连通的第一通道、与第二套管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原水导流网、过滤膜片、纯水导流网、过滤膜片两端面设有端面密封胶盖。
[0007]膜元件形成的折流式原水流道逐渐变窄。
[0008]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长度比为3:1

30:1。
[0009]所述分隔密封带向外延伸的末端处于中心管长度的1/2处。
[0010]所述原水导流网、纯水导流网为网格片状结构。
[0011]所述原水流通口、浓水流通口、纯水流通口的直径相同。
[0012]所述包裹密封层为胶带密封层或者玻璃钢密封层。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膜元件的两个端面通过端面密封胶盖密封,从卷式膜元件长度方向上中心进水,在膜片上设置密封带形成折流式原水流道,与传统卷式膜组件相比极大延长了原水流道。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中心管外原水导流网、过滤膜片、纯水导流网、过滤膜片的卷绕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展开时的流道示意图;
[0017]图中:1

中心管;2

纯水出口;3

中心套管;4

第一套管;5

第二套管;6

原水入口;7

浓水出口;8

原水流通口;9

浓水流通口;10

纯水流通口;11

原水导流网;12

纯水导流网;13

过滤膜片;14

分隔密封带;
[0018]以下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折流式卷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1,所述中心管1一端封闭且另外一端开口,所述中心管1的开口端为纯水出口2,所述中心管1内设有中心套管3,所述中心套管3分为相互隔离的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所述第一套管4一端设有原水入口6,所述原水入口6穿出中心管1的开口端,所述第二套管5的一端设有浓水出口7,所述浓水出口7穿出中心管1的封闭端,所述中心套管3粘接在中心管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套管4与中心管1的粘接处设有若干原水流通口8,所述第二套管5与中心管1的粘接处设有若干浓水流通口9,所述中心管1侧壁上在原水流通口8、浓水流通口9相对的一侧设有若干纯水流通口10,所述中心管1外壁上在原水流通口8、浓水流通口9的一侧粘接有原水导流网11,所述中心管1外壁上在纯水流通口10的一侧粘接有纯水导流网12,所述原水导流网11、纯水导流网12的粘接处相对设置,所述原水导流网11外设有一层过滤膜片13、纯水导流网12外也设有一层过滤膜片13,所述原水导流网11、过滤膜片13、纯水导流网12、过滤膜片13从内向外依次间隔卷绕在中心管1外,所述原水导流网11、过滤膜片13、纯水导流网12、过滤膜片13卷绕完成后外侧设有包裹密封层,所述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的隔离端面向外侧设有分隔密封带14,所述分隔密封带14将中心管1外的流通通道分为与第一套管4连通的第一通道、与第二套管5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原水导流网11、过滤膜片13、纯水导流网12、过滤膜片13两端面设有端面密封胶盖。
[0021]膜元件形成的折流式原水流道逐渐变窄。
[0022]所述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的长度比为3:1

30:1。
[0023]所述分隔密封带14向外延伸的末端处于中心管1长度的1/2处。
[0024]所述原水导流网11、纯水导流网12为网格片状结构。
[0025]所述原水流通口8、浓水流通口9、纯水流通口10的直径相同。
[0026]所述包裹密封层为胶带密封层或者玻璃钢密封层。
[0027]本技术工作时,原水从第一套管4的原水入口6流入经原水流通口8流入原水流道,流至过滤膜片13外侧后进入另一部分通道折回,后通过浓水流通口9进入第二套管5
流出,纯水透过过滤膜片13经纯水导流网12流进中心管1后由纯水出口2流出。
[0028]本技术的膜元件的两个端面通过端面密封胶盖密封,从卷式膜元件长度方向上中心进水,在膜片上设置密封带14形成折流式原水流道,与传统卷式膜组件相比极大延长了原水流道,并且原水流道逐渐变窄,以保持流速和压力,从而避免浓差极化现象和保持膜通量,提高了膜元件使用寿命。
[0029]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流式卷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1),所述中心管(1)一端封闭且另外一端开口,所述中心管(1)的开口端为纯水出口(2),所述中心管(1)内设有中心套管(3),所述中心套管(3)分为相互隔离的第一套管(4)、第二套管(5),所述第一套管(4)一端设有原水入口(6),所述原水入口(6)穿出中心管(1)的开口端,所述第二套管(5)的一端设有浓水出口(7),所述浓水出口(7)穿出中心管(1)的封闭端,所述中心套管(3)粘接在中心管(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套管(4)与中心管(1)的粘接处设有若干原水流通口(8),所述第二套管(5)与中心管(1)的粘接处设有若干浓水流通口(9),所述中心管(1)侧壁上在原水流通口(8)、浓水流通口(9)相对的一侧设有若干纯水流通口(10),所述中心管(1)外壁上在原水流通口(8)、浓水流通口(9)的一侧粘接有原水导流网(11),所述中心管(1)外壁上在纯水流通口(10)的一侧粘接有纯水导流网(12),所述原水导流网(11)、纯水导流网(12)的粘接处相对设置,所述原水导流网(11)外设有一层过滤膜片(13)、纯水导流网(12)外也设有一层过滤膜片(13),所述原水导流网(11)、过滤膜片(13)、纯水导流网(12)、过滤膜片(13)从内向外依次间隔卷绕在中心管(1)外,所述原水导流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峰刘浩李佩凝侯斌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城建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