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7429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光盘具有一记录层,记录作为在以0.280μm或更大的迹道间距形成的一槽中交替出现的一行标记和非标记的信息;和一光透射层,形成在该记录层上,一光束具有375nm至415nm范围内的一波长且通过具有在0.80至0.90范围内的一数值孔径NA的物镜,经该光透射层照射至该记录层以再现该信息。该槽具有18nm至32nm范围内的一深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记录采用具有不同于周围的反射率的行标记的形式的信息的光盘,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槽记录型的光盘。用于这样一DVD的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具有以下的数据记录特性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该设备根据陆LD之间定义的一槽迹道GV上的数据来照射并聚焦一记录光束以通过检测DVD上的一陆前凹痕(prepit)(未示出)来识别该槽迹道GV上的一位置。在此时,被记录光束辐照的部分被加热,从而形成一记录标记部分M,该部分M的反射比不同于该槽迹道GV的该部分上的背景反射比。该信息记录和再现设备具有一拾取装置,该拾取装置包括例如一四象限光电探测器1,如图2所示。该四象限光电探测器1具有一光电转换装置,该光电转换装置具有通过沿DVD的槽迹道GV的一方向和垂直于这些槽迹道的一方向被分成四段的四光接收表面1a至1d。该些光接收表面1a和1d被定位在DVD的外迹道侧中而光接收表面1b和1c被定位在DVD的内迹道侧中。一读取光束发生器将一读取光束辐照在通过一主轴电机被转动的DVD上,从而在记录层上形成一光束点。该光电转换装置检测来自DVD的在四光接收表面1a至1d上的该信息记录点的反射光的强度并输出对应于分别由光接收表面1a至1d检测的光量的接收信号Ra至Rd或电信号。与定位在DVD的外迹道侧上的光接收表面1a和1d相关联的接收信号Ra和Rd被提供给一加法器2,而与定位在DVD的内迹道侧上的光接收表面1b和1c相关联的接收信号Rb和Rc被提供给一加法器3。加法器2将光接收信号Ra和Rd相加,加法器3将光接收信号Rb和Rc相加。而且,一减法器4从加法器2的输出信号中减去加法器3的输出信号,且提供一输出信号作为一径向推挽信号。然后,尽管未示出,可通过对应于通过光接收表面1a、1b、1c和1d被分别检测的光量的一总输出电信号而产生一RF信号。而且,该推挽信号响应于相对于光盘的槽的非对称性而改变,因为具有在这些光接收表面上的强度分布的光点由来自该槽的一折射光形成。这些光接收表面上的一光点中的强度分布的非对称性由当通过拾取头辐射在光盘上的聚焦的光点被移离该槽时出现的在第0衍射光和第±1衍射光之间的相位差引起。例如DVD-RW的常规的槽记录光盘仅能以高版本数字广播质量记录少于30分钟的图象。为了使下一代光盘记录系统实现对于高版本数字信号的实用的记录时间,需要在拾取头中使用蓝激光和具有高数字孔径NA的物镜以进一步减小聚焦的点径且相应地增大光盘上的记录密度。通常,可通过增大在记录/再现中使用的物镜的数字孔径NA及缩短激光波长λ来增大光盘的记录密度。这是因为光盘上的光束点与λ/NA成比例地减小。因而,通过增大NA和减小λ来提高光盘的记录/再现密度。目前在光盘系统中的激光光束的λ=650nm及物镜的NA=0.6的规格下的可用的DVD在一外表面和一反射膜(记录层)之间具有一0.6mm厚的光透射层。如果为了增大标记的密度,连同减小光点直径到一模拟形式一起减小DVD-R/RW的数据比特长度,则它是0.117μm/比特。然而,因为记录性质的限制,该条件难以记录标记。已得知只要数据比特长度长到接近0.130μm/比特,可实现稳定的记录/再现。例如,在(1,7)RLL调制的情况下,到一信道比特长度的转换提供86.7μm/比特。因为在盘的切线方向上提高标记密度存在有限制,在盘的径向上提高标记密度。即需要缩窄迹道间距TP。当迹道间距被进一步缩窄时,通过拾取头获得的推挽信号在DVD-R/RW槽深Gd的λ/16n的附近被减小(其中λ表示使用的光束的波长及n表示光透射层中的折射率),从而使得获得实用的寻迹信号不可能。由于该情况,,难以使得迹道间距更窄。这样,限定了增大在常规的DVD-R/RW中的记录密度和模拟形成的迹道间距TP。因此,对于具有从常规的DVD-R/RW所模拟形成的减小的构造的光盘,其中其迹道间距和数据比特长度相对于λ/NA的值被转换成减小的迹道间距和数据比特长度,不可能将其作为具有实用的记录容量的稳定的可记录光盘系统投入实际使用。本专利技术的一光盘具有一记录层,记录作为在以0.280μm或更大的迹道间距形成的一槽中交替出现的一行标记和非标记的信息;和一光透射层,形成在该记录层上,一光束具有375nm至415nm范围内的一波长且通过具有在0.80至0.90范围内的一数值孔径NA的物镜,经该光透射层照射至该记录层以再现该信息,该光盘其特征在于该槽具有18nm至32nm范围内的一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光盘的一方面,所述槽具有在80nm至240nm范围内的一宽度。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槽记录型光盘的局部剪切的断续的透视图;图4是在(1,7)RLL调制的情况下一RF调制幅值信号的变化示意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光盘的另一实施例的槽深为8nm的情况下,RF幅值调制因子的分布示意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光盘的另一实施例的槽深为32nm的情况下,RF幅值调制因子的分布示意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光盘的一面积比和一槽深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其中该面积比是在表示一标记特征的图中在RF幅值调制因子为0.6或更大的范围内的一面积相比于RF幅值调制因子为1的一面积;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光盘中一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的膜厚度组合的数目的一比例与一槽深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其中该比例是满足调制因子为0.6或更大的膜厚度组合的数目相比于某一组合群的总数;图10是该实施例的光盘中的适作为一正交坐标的一物镜NA和迹道间距TP的一范围的示意图,该正交坐标具有轴激光波长λ、物镜NA和迹道间距TP;图11是在图10中的点P1、P2和P3处的好面积(good area)对槽深的特征曲线的示意图12是该实施例的相对于在光盘上记录的周围的槽深的一推挽信号幅值改变的示意图;图13是用于说明在差分相位检测方法中推导出一寻迹误差信号和非对称性的方法的示意图;及图14是示出在物镜移位5%时槽宽和非对称性的一变化区域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一可重写相变光盘的例子。该光盘具有一叠层结构的记录层15,该叠层结构具有由相变材料例如Ag-In-Sb-Te形成的一中间层,和将该中间层夹在中间的象玻璃的保护层例如Zn-SiO2。在记录层15上形成有一槽迹道12和一陆迹道13。通过该并置的陆和槽,一激光束B被诱导作为再生或记录光。信息通过一光束的光点SP,作为一行标记和非标记(未记录的区域)被记录在记录层中的以迹道间距TP、槽深Gd形成的槽12中。光盘11具有铝或类似材料的一反射层16以反射光束;一聚碳酸酯或类似材料的一透明基底18;和一粘附层19。而且,在光束入射侧上设置有一聚碳酸酯制成的光透射层17以保护它们。本专利技术人设计了一种在激光波长λ为405nm、物镜NA为0.85、迹道间距TP为0.030μm及槽宽Gw为100nm的前提下估计记录层膜厚度的自由度的方法,并发现了通过使用该方法使得进一步稳定光盘系统的槽宽Gd的范围。结果,发现当给定0.28μm-0.325μm时迹道间距要求槽深在18nm-32nm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人已推导出这样一概念将膜设计自由度作为记录层特征的一估计函数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确定光盘的最佳迹道间距和槽深。在记录型盘中,记录的标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盘,包括:一基底;一记录层,形成在该基底上且具有以0.280μm或更大的迹道间距形成的一槽,用于记录作为交替出现在该槽中的一行标记和非标记的信息;及一光透射层,形成在所述记录层上。其特征在于在以具有375nm至415n m范围内的一波长的一光束通过具有在0.80至0.90范围内的一数值孔径NA的一物镜,经过所述光透射层被照射至所述记录层的方式,执行信息再现的情况下,所述槽具有在18nm至32nm范围内的一深度。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0-11-10 343453/20001.一种光盘,包括一基底;一记录层,形成在该基底上且具有以0.280μm或更大的迹道间距形成的一槽,用于记录作为交替出现在该槽中的一行标记和非标记的信息;及一光透射层,形成在所述记录层上,其特征在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久保彰律柳泽琢磨野本贵之
申请(专利权)人:先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