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525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包括绕组组件、绝缘结构和焊盘组件,所述绕组组件封装于所述绝缘结构内部,所述焊盘组件导通地连接于所述绕组组件,并暴露于所述绝缘结构外部,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呈柔性的过桥线,使现有的所述过桥线相对线圈被单独取下,并汇总所有的过桥线来形成一固定形状的电路板,能够实现自动化装配,以实现批量地自动化生产,还有效降低成本,提升装配效率,并能保证产品的一致性。证产品的一致性。证产品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盘式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

技术介绍

[0002]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其中电机的种类可分为径向磁场电机和轴向磁场电机,轴向磁场电机也称为盘式电机,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轴向尺寸短和功率密度高等特点,可在多数薄型安装场合使用,因此被广泛使用。
[0003]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是电动静止不动的部分,主要由铁芯,及绕设于所述铁芯上的绕组组成,定子的作用是产生旋转磁场,以使转子在磁场中被磁力线切割而产生电流。
[0004]在三相绕组结构中,每相绕组由多个线圈连接而成,并且在同一相的多个线圈之间,其通过过桥线进行连接。其中绕组大多是由漆包线盘绕而成,并且过桥线为柔性,使得成型的绕组形状不规则且不固定,导致绕组至铁芯的下线过程,只能由人工操作完成,不仅造成耗时长、成本高和一致性差等缺陷,还无法实现大批量地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自动化大批量生产,且提升装配效率和一致性的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包括绕组组件、绝缘结构和焊盘组件,所述绕组组件封装于所述绝缘结构内部,所述焊盘组件导通地连接于所述绕组组件,并暴露于所述绝缘结构外部。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绕组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焊盘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焊盘、多个第二焊盘和多个第三焊盘,所述第一相绕组包括多个呈环形间隔排列的第一过桥线,每个所述第一过桥线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一焊盘,所述第二相绕组包括多个呈环形间隔排列的第二过桥线,每个所述第二过桥线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二焊盘,所述第三相绕组包括多个呈环形间隔排列的第三过桥线,每个所述第三过桥线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三焊盘,并且所述第一焊盘、所述第二焊盘、所述第三焊盘沿着定子周向错开排列。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位于不同所述第三过桥线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焊盘,位于不同所述第二过桥线且相邻的两个第二焊盘,以及位于不同所述第一过桥线且相邻的两个第一焊盘依次沿着所述定子周向间隔排列。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第一圆柱、一第二圆柱和一第三圆柱,所述第一圆柱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桥线与所述第一焊盘之间,所述第二圆柱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桥线与所述第二焊盘之间,所述第三圆柱连接于所述第三过桥线与所述第三焊盘之间,并且所述第
一圆柱、所述第二圆柱和所述第三圆柱的长度逐渐增大,并使所述第一焊盘、所述第二焊盘和所述第三焊盘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相绕组预留有位于不同所述第一过桥线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焊盘来连接外接电路,所述第二相绕组预留有位于不同所述第二过桥线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焊盘来连接外接电路,所述第三相绕组预留有位于不同所述第三过桥线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焊盘来连接外接电路,并集中设置。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过桥线包括一第一线部和两第一支部,所述第一焊盘固定于所述第一支部上,以使所述第一焊盘位于多个所述第一线部组成的环形外侧;所述第二过桥线包括一第二线部和两第二支部,所述第二焊盘固定于所述第二支部上,以使所述第二焊盘位于多个所述第二线部组成的环形外侧;所述第三过桥线包括一第三线部和两第三支部,所述第三焊盘固定于所述第三支部上,以使所述第三焊盘位于多个所述第三线部组成的环形外侧。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路板呈环形,所述第一焊盘、所述第二焊盘和所述第三焊盘均保持在所述电路板轴向的同一侧。
[00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结构由绝缘材料填充而成,所述绝缘材料分别包覆于所述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表面。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6]所述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呈柔性的过桥线,使现有的所述过桥线相对线圈被单独取下,并汇总所有的过桥线来形成一固定形状的所述电路板,之后将套设于每个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上的线圈,依次通过出线头焊接于所述焊盘组件即可,以使线圈与所述电路板形成完整的三相绕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过桥线为柔性而造成形状不固定,以及只能人工下线带来的耗时长、成本高、一致性差等缺陷,可见通过使用所述电路板,不仅能够实现自动化装配,以实现批量地自动化生产,还有效降低成本,提升装配效率,并能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另外仅只有焊盘组件暴露于绝缘结构的外部,而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分别封装于所述绝缘结构内部,并且三者之间绝缘,以使电路板在装配时同样利用绝缘结构与其零件绝缘。
[0017]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绕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绕组组件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0021]图4为绕组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图5为绕组组件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图中:300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311第一相绕组、3111第一过桥线、31111第一线部、31112第一支部、312第二相绕组、3121第二过桥线、31211第二线部、31212第二支部、313第三相绕组、3131第三过桥线、31311第三线部、31312第三支部、320绝缘结构、330焊盘组件、331第一焊盘、332第二焊盘、333第三焊盘、341第一圆柱、342第二圆柱、343第三圆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专利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25]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300包括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第三相绕组绕组组件310、绝缘结构320和焊盘组件330,所述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第三相绕组绕组组件310封装于所述绝缘结构320内部,所述焊盘组件330导通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第三相绕组绕组组件310,并暴露于所述绝缘结构320外部。
[0026]所述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300(以下简称电路板300)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呈柔性的过桥线,使现有的所述过桥线相对线圈被单独取下,并汇总所有的过桥线来形成一固定形状的所述电路板300,之后将套设于每个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上的线圈,依次通过出线头焊接于所述焊盘组件330即可,以使线圈与所述电路板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组组件(310)、绝缘结构(320)和焊盘组件(330),所述绕组组件(310)封装于所述绝缘结构(320)内部,所述焊盘组件(330)导通地连接于所述绕组组件(310),并暴露于所述绝缘结构(320)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组件(31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合的第一相绕组(311)、第二相绕组(312)和第三相绕组(31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焊盘组件(330)包括多个第一焊盘(331)、多个第二焊盘(332)和多个第三焊盘(333),所述第一相绕组(311)包括多个呈环形间隔排列的第一过桥线(3111),每个所述第一过桥线(311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一焊盘(331),所述第二相绕组(312)包括多个呈环形间隔排列的第二过桥线(3121),每个所述第二过桥线(312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二焊盘(332),所述第三相绕组(313)包括多个呈环形间隔排列的第三过桥线(3131),每个所述第三过桥线(313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三焊盘(333),并且所述第一焊盘(331)、所述第二焊盘(332)、所述第三焊盘(333)沿着定子周向错开排列。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位于不同所述第三过桥线(3131)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焊盘(333),位于不同所述第二过桥线(3121)且相邻的两个第二焊盘(332),以及位于不同所述第一过桥线(3111)且相邻的两个第一焊盘(331)依次沿着所述定子周向间隔排列。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定子绕组过桥线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圆柱(341)、一第二圆柱(342)和一第三圆柱(343),所述第一圆柱(341)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桥线(3111)与所述第一焊盘(331)之间,所述第二圆柱(342)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桥线(3121)与所述第二焊盘(332)之间,所述第三圆柱(343)连接于所述第三过桥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峥田井呈邵熙芬黄厚佳潘勇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