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4368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热压成型的导热膜,涉及导热膜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离型膜,离型膜的顶部设置有粘合层,粘合层的顶部设置有绝缘导热层,绝缘导热层的顶部设置有导热硅胶,导热硅胶的顶部设置有石墨烯层,石墨烯层的内部设置有微型铜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微型铜管、导热硅胶层、陶瓷层、散热层、凹槽和散热鳍片,陶瓷层和石墨烯层配合使用,具有重量轻,热导系数高及可调整热膨胀系数等特点,其理化性能稳定,耐候性良好,可以满足尖端电子产品与高功率半导体晶片散热方案,石墨烯层的内部设置有微型铜管,有利于导热硅胶吸热汽化,实现快速导热,作用持续时间长,效果好,安全方便。安全方便。安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压成型的导热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热膜领域,具体为热压成型的导热膜。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器件的微型化、芯片主频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增强,单个芯片的功耗逐渐增大,这些都导致热流密度急剧增高。而研究表明,超过55%的电子设备的失效形式是由温度过高引起的,因此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在电子器件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0003]现有的导热膜结构单一,传统的石墨导热膜用于高密度、高功率及轻薄型的电子设备上,强度低,热导系数满足需求,其次传统的导热膜实用性差,使用寿命低,如发生振动或碰撞后会使得导热膜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热压成型的导热膜,以解决导热效果差和使用寿命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其重量组分如下:石墨烯30

40份、氧化铝粉10

15份、二氧化硅10

12份、氧化镁粉8

10份、导热硅胶10

15份、无水甘油8

9份、乙二醇5

7份,陶瓷粉末20

26份;导热双面胶1份、微型铜管80

130份、苯醚撑硅橡胶1份、粘结剂5

8份、淀粉12

15份、PP绝缘片1份、PET膜1份、PTFE膜1份、片状六方氮化硼60
/>70份、二甲基硅橡胶65

70份和纳米氮化硼粉16

20份。
[0006]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包括离型膜,所述离型膜的顶部设置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的顶部设置有绝缘导热层,所述绝缘导热层的顶部设置有导热硅胶,所述导热硅胶的顶部设置有石墨烯层,所述石墨烯层的内部设置有微型铜管,所述石墨烯层的顶部设置有陶瓷层,所述陶瓷层的内部设置有苯醚撑硅橡胶加强层,所述陶瓷层的顶部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顶部设置有散热层,所述散热层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凹槽和硅胶缓冲块,所述凹槽的内部下方贯穿有散热鳍片,所述凹槽的顶部设置有防水透气层。
[0007]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鳍片的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散热鳍片的底部与导热层相接触,多组所述散热鳍片呈锯齿状。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锯齿状的散热鳍片加大了空气的接触面积,提升了散热效果。
[0009]进一步的,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为50

80μm,且所述石墨烯层的顶部和底部均呈波浪状。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波浪状的石墨烯层加大了接触面积,使热量可以快速传递。
[0011]进一步的,所述硅胶缓冲块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硅胶缓冲块等距排列。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胶缓冲块起到抗振和缓冲的作用,避免导热膜在振动
和撞击时损坏。
[0013]进一步的,所述凹槽设置有多个,且多组所述凹槽的剖面图呈弧形状。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散热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升了散热效果。
[0015]进一步的,所述粘合层的厚度为10

20μm。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仅导热好,同时还具有优异的缓冲、减震功能。
[0017]进一步的,所述微型铜管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微型铜管等距镶嵌于石墨烯层的内部。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快了多余的热量散发,有利于导热硅胶吸热汽化,实现快速导热,作用持续时间长,效果好。
[0019]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其生产步骤如下:
[0020]步骤1:将淀粉和水搅拌溶解后,再加入石墨烯,超声分散均匀,再于温度为180

200℃条件下,水热反应,出料,洗涤,干燥,得淀粉

石墨烯微球,将淀粉

石墨烯微球与乙二醇和2份甘油进行搅拌混合,得到石墨烯膜液;
[0021]步骤2:将石墨烯膜液流延成后后放入模具中热压成波浪形,得到石墨烯层,并嵌入微型铜管,进行干燥;
[0022]步骤3:将导热硅胶与步骤2中的石墨烯层进行贴合,将热压温度设为150~250℃,并且将热压压力设为20MPa以上,得到导热硅胶层;
[0023]步骤4:在步骤2中的微型铜管的顶部涂覆剩余的无水甘油,使得无水甘油灌入微型铜管内;
[0024]步骤5:将陶瓷粉末与纳米氮化硼粉混合,再加入三分之一的粘结剂进行搅拌,得到陶瓷粉与纳米氮化硼粉的混合物;
[0025]步骤6:将步骤5所述的混合物的二分之一涂覆在石墨烯层上,接着铺覆一层苯醚撑硅橡胶,然后再在苯醚撑硅橡胶上涂覆剩余的二分一混合物,得到了陶瓷层和苯醚撑硅橡胶加强层;
[0026]步骤7:将氧化铝粉、氧化镁粉进行混合,再加入三分之一的粘合剂进行搅拌,得到金属粉末混合物,将金属粉末混合物涂覆在陶瓷层上,得到导热层;
[0027]步骤8:将二氧化硅与剩余三分之一的粘合剂混合搅拌,然后再将搅拌混合好的二氧化硅涂覆在导热层上,得到散热层,利用热压机对散热层的顶部进行热压,使得导热层与散热层贴合紧密,并通过热压形成凹槽;
[0028]步骤9:在凹槽的内部插接好片状六方氮化硼,得到散热鳍片,在凹槽的顶部贴合一侧PTFE膜,得到防水透气层;
[0029]步骤10:将PP绝缘片贴合在导热硅胶层的底部,得到绝缘导热层;
[0030]步骤11:在散热层的顶部粘合上二甲基硅橡胶,得到硅胶缓冲块,再次利用热压机对硅胶缓冲块进行热压,热压结束后转移至烘箱中进行进一步固化;
[0031]步骤12:将导热双面胶贴合在绝缘导热层的底部,得到粘合层,将PET膜与粘合层的底部贴合,得到离型膜,最后制得导热膜。
[0032]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3]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微型铜管、导热硅胶层、陶瓷层、散热层、凹槽和散热鳍片,陶瓷层和石墨烯层配合使用,具有重量轻,热导系数高及可调整热膨胀系数等特点,其理化性
能稳定,耐候性良好,可以满足尖端电子产品与高功率半导体晶片散热方案,石墨烯层的内部设置有微型铜管,有利于导热硅胶吸热汽化,实现快速导热,作用持续时间长,效果好,安全方便,通过凹槽的设置能够增加散热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散热鳍片能够进一步将导热层的热量导出,石墨烯层的底部和顶部均呈波浪状,加大了石墨烯的接触面积,使热量可以快速传递,对整个导热膜起到最关键的热扩散作用,加快了导热效率;
[0034]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硅胶缓冲块,硅胶缓冲块采用二甲基硅橡胶制作而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老化性能,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以及防潮、防震和生理惰性等特性,能够在受到振动或撞击时缓冲,避免导热膜损坏,提高了其防护性,通过设置有加强网层能够使得陶瓷层的稳定性更强,并且提高了导热膜的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其重量组分如下:石墨烯30

40份、氧化铝粉10

15份、二氧化硅10

12份、氧化镁粉8

10份、导热硅胶10

15份、无水甘油8

9份、乙二醇5

7份,陶瓷粉末20

26份;导热双面胶1份、微型铜管80

130份、苯醚撑硅橡胶1份、粘结剂5

8份、淀粉12

15份、PP绝缘片1份、PET膜1份、PTFE膜1份、片状六方氮化硼60

70份、二甲基硅橡胶65

70份和纳米氮化硼粉16

2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包括离型膜(1),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膜(1)的顶部设置有粘合层(2),所述粘合层(2)的顶部设置有绝缘导热层(3),所述绝缘导热层(3)的顶部设置有导热硅胶层(4),所述导热硅胶层(4)的顶部设置有石墨烯层(5),所述石墨烯层(5)的内部设置有微型铜管(6),所述石墨烯层(5)的顶部设置有陶瓷层(7),所述陶瓷层(7)的内部设置有苯醚撑硅橡胶加强层(8),所述陶瓷层(7)的顶部设置有导热层(9),所述导热层(9)的顶部设置有散热层(10),所述散热层(10)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凹槽(13)和硅胶缓冲块(11),所述凹槽(13)的内部下方贯穿有散热鳍片(14),所述凹槽(13)的顶部设置有防水透气层(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14)的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散热鳍片(14)的底部与导热层(9)相接触,多组所述散热鳍片(14)呈锯齿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层(5)的厚度为50

80μm,且所述石墨烯层(5)的顶部和底部均呈波浪状。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缓冲块(11)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硅胶缓冲块(11)等距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3)设置有多个,且多组所述凹槽(13)的剖面图呈弧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压成型的导热膜,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利翻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立凡硅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