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409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特点是包括保护外筒体和同轴设置在保护外筒体内部的连接内筒体,连接内筒体具有左右贯通的供海缆和陆缆伸入安装的中心通孔,保护外筒体与连接内筒体之间设置有散热机构。优点是结构简单,通过在保护外筒体与连接内筒体之间设置散热机构,通过散热机构可有效地降低该过渡接头的内温,从而可有效避免因过渡接头内的温度过高造成海缆和陆缆接头处发生绝缘老化或崩烧等故障,确保了整个供电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过渡接头,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满足人们更快、更好的通讯通信需求以及沿海城市日益紧张的电力供应,海底电缆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推动者。在海底电缆的登陆过程中,需要通过与陆缆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海陆缆的连接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使用过渡接头或者使用终端塔连接,其中使用过渡接头连接海陆缆从整体上考量比较经济便捷,已成为工程首选。
[0003]用于电缆连接的过渡接头是电缆线路中最薄弱的环节,日常运行中过渡接头故障占电缆运行故障的90%以上,是电缆故障的多发点,而运行时过渡接温度过高则是造成电缆故障的最主要因素,当接触电阻过大或出现过负荷时,就会引起过渡接头温度过高,造成海缆和陆缆接头处发生绝缘老化或击穿故障,严重时甚至发生崩烧故障,严重地影响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在运行过程中对过渡接头进行散热处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有效散热以确保使用安全性的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包括保护外筒体和同轴设置在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内部的连接内筒体,所述的连接内筒体具有左右贯通的供海缆和陆缆伸入安装的中心通孔,所述的保护外筒体与所述的连接内筒体之间设置有散热机构。
[0006]所述的散热机构为设置在所述的保护外筒体的内壁上的U型冷却管,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用于供所述的U型冷却管的两个端头伸入安装的安装孔,所述的U型冷却管的端头分别伸入设置在对应位置的所述的安装孔内,所述的保护外筒体的外部设置有热交换机,所述的U型冷却管的两个端头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的热交换机上对应的热交换接口相连接。上述散热机构结构简单,可通过外部设置的热交换机给U型冷却管提供冷却液或冷却气体,通过热交换实现将过渡接头内部的热量带出,实现有效的散热和降温。
[0007]所述的保护外筒体与所述的连接内筒体之间填充设置有阻水层。通过阻水层起到严密的防水阻水作用。
[0008]所述的保护外筒体上设置有内外贯通的用于灌入阻水胶和填充剂的填充口,所述的填充口上可拆卸地设置有密封塞,所述的阻水层由阻水胶和填充剂经所述的填充口灌入后固化而成。填充口用于填充阻水胶和填充剂,便于阻水层的制造,填充完成后,塞上密封塞,对接头内部起到密封防护作用。
[0009]所述的连接内筒体包括主连接段和同轴设置在所述的主连接段两端的导入段,海
缆和陆缆的端头分别自两头穿过所述的导入段伸入设置在所述的主连接段内实现对接;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包括主保护段,所述的主保护段的左右两端分别同轴设置有定位段,所述的主保护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的定位段的内径,所述的主保护段与所述的定位段之间通过竖向设置的环形连接板实现连接,所述的环形连接板上设置有所述的安装孔;所述的主连接段同轴设置在所述的主保护段内,所述的导入段的外端头伸入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的定位段内且与所述的定位段固定连接。上述结构设计有效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及空间的占用,有利于与海缆和陆缆的固定连接。
[0010]所述的保护外筒体由沿所述的保护外筒体的中心轴线所在平面切成的两块对称的半管壳拼装构成,每个所述的半管壳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U型冷却管。便于制造、运输和装配,每个半管壳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U型冷却管,可实现均匀且快速地散热和降温。
[0011]每个半管壳可根据长度的设计分为可拆分的两个连接段,每个所述的连接段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的U型冷却管。便于制造和运输,同时进一步实现均匀且快递地散热和降温。
[0012]其中一个所述的半管壳的定位段的内壁上凸起设置有半圆弧状的第一定位座,所述的第一定位座上可拆卸地设置有半圆弧状的第一抱箍,所述的第一抱箍安装在所述的第一定位座上形成一个用于将所述的导入段伸入在所述的定位段内的外端头装夹固定的第一装夹腔,所述的导入段的外端头被夹紧固定在所述的第一装夹腔内。上述结构实现了连接内筒体能够稳定安装在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内,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成本低。
[0013]其中一个所述的半管壳的定位段的内壁上凸起设置有半圆弧状的第二定位座,所述的第二定位座上可拆卸地设置有半圆弧状的第二抱箍,所述的第二抱箍安装在所述的第二定位座上形成一个用于将陆缆或海缆装夹固定的第二装夹腔,陆缆和海缆伸入设置在所述的定位段内的部分被通过所述的第二装夹腔夹紧固定。上述结构实现了海缆和陆缆能够稳定安装在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内,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成本低。
[0014]所述的连接内筒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可用于监测过渡接头内部的温度,可在外部设置一个主控制器,将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传递到主控制器中,主控制器控制热交换机工作,实现对过渡接头内部的散热和降温,实现了自动化运行。
[0015]所述的保护外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弯器。用于对海缆和陆缆形成防弯保护,保证海缆和陆缆的平直度。
[0016]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和所述的U型冷却管均由不锈钢材质制成。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提升整体使用寿命。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通过在保护外筒体与连接内筒体之间设置散热机构,通过散热机构可有效地降低该过渡接头的内温,从而可有效避免因过渡接头内的温度过高造成海缆和陆缆接头处发生绝缘老化或崩烧等故障,确保了整个供电系统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其中一个半管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安装有U型冷却管的半管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0]如图所示,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包括保护外筒体1和同轴设置在保护外筒体1内部的连接内筒体2,连接内筒体2具有左右贯通的供海缆和陆缆伸入安装的中心通孔21,保护外筒体1与连接内筒体2之间设置有散热机构。
[0021]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散热机构为设置在保护外筒体1的内壁上的U型冷却管3,保护外筒体1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用于供U型冷却管3的两个端头伸入安装的安装孔11,U型冷却管3的端头分别伸入设置在对应位置的安装孔11内,保护外筒体1的外部设置有热交换机(图中未显示),U型冷却管3的两个端头分别通过管道(图中未显示)与热交换机上对应的热交换接口相连接。上述散热机构结构简单,可通过外部设置的热交换机给U型冷却管3提供冷却液或冷却气体,通过热交换实现将过渡接头内部的热量带出,实现有效的散热和降温。
[0022]在此具体实施例中,保护外筒体1与连接内筒体2之间填充设置有阻水层(图中未显示)。通过阻水层起到严密的防水阻水作用。
[0023]在此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外筒体和同轴设置在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内部的连接内筒体,所述的连接内筒体具有左右贯通的供海缆和陆缆伸入安装的中心通孔,所述的保护外筒体与所述的连接内筒体之间设置有散热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机构为设置在所述的保护外筒体的内壁上的U型冷却管,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用于供所述的U型冷却管的两个端头伸入安装的安装孔,所述的U型冷却管的端头分别伸入设置在对应位置的所述的安装孔内,所述的保护外筒体的外部设置有热交换机,所述的U型冷却管的两个端头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的热交换机上对应的热交换接口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外筒体与所述的连接内筒体之间填充设置有阻水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外筒体上设置有内外贯通的用于灌入阻水胶和填充剂的填充口,所述的填充口上可拆卸地设置有密封塞,所述的阻水层由阻水胶和填充剂经所述的填充口灌入后固化而成。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缆和陆缆连接用过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内筒体包括主连接段和同轴设置在所述的主连接段两端的导入段,海缆和陆缆的端头分别自两头穿过所述的导入段伸入设置在所述的主连接段内实现对接;所述的保护外筒体包括主保护段,所述的主保护段的左右两端分别同轴设置有定位段,所述的主保护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的定位段的内径,所述的主保护段与所述的定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信红林俊肖阙善庭朱敏捷朱栋钰黄韵陈燕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