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3397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包括后轮鼓包外板、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侧围后上内板、D柱外板中段、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后轮鼓包内板、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D柱内板中段、顶盖后横梁支撑板、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和侧围后上内板后段;后轮鼓包内板与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以及后轮鼓包外板连接形成后轮鼓包总成;顶盖后横梁支撑板、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D柱内板中段以及D柱外板中段连接组成完整的D柱腔体结构;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与D柱腔体结构连接;侧围后上内板分别与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D柱腔体结构和后轮鼓包总成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和侧围后上内板刚度。车身扭转刚度和侧围后上内板刚度。车身扭转刚度和侧围后上内板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以及汽车新技术配置越来越丰富,对车身相关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SUV为代表的两箱车型中,由于没有置物板等结构,与轿车相比,SUV的背门更大更重,因此对侧围后部区域提出较高的刚度要求。特别是随着电动背门技术普遍搭载应用,要求在特殊扭转路面电动背门能正常自动开闭,对车身扭转刚度及车体背门框刚度性能要求更高。同时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降低零件成本,因此在设计之初就需考虑通过提高材料利用率、尽量减轻零部件重量。
[0003]参见图1

图4,为满足结构强度及成本要求通常做法如下:后轮鼓包内板6、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7和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上段8分别与后轮鼓包外板1连接,侧围后上内板3与后轮鼓包外板1连接,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2从上至下分别与侧围后上内板3和后轮鼓包外板1连接,对侧围后内板的C柱区域形成腔体加强结构;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5、D柱外板中段4、顶盖后横梁支撑板10、D柱内板中段9依次连接形成D柱加强腔体结构,D柱加强腔体结构进一步与侧围后上内板3连接成整体。目前该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存在如下缺陷:1、因考虑成本、工艺成型的问题,侧围后上内板3往往选用厚度较薄、强度较低的材料,故与周边零件焊接后,整体结构偏弱、不利于车身刚度提升;2、如图1和图2所示,侧围后上内板3顶部区域只有一层薄板结构,缺少加强结构将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2和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5连接起来,加强腔体结构不连贯,力传递通道不畅通;导致侧围后上内板3顶部区域刚度较弱,且不利于车身扭转刚度提升;3、如图1和图3所示,侧围后上内板3该后部区域只有一层薄板结构,缺少加强结构将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2和D柱外板中段4连接起来,加强腔体结构不连贯,力传递通道不畅通;导致侧围后上内板1区域的刚度较弱,对D柱腔体结构加强支撑不足,不利于车身扭转刚度提升;尤其可能造成车体背门框刚度不足,在特殊扭转路面情况下车体背门框变形严重导致背门无法关闭或关闭困难;4、该结构设计导致侧围后上内板3和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2零件都比较异形,材料利用率低。
[0004]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及车辆,通过优化零件分块和结构设计,优化力传递通道及对车体背门框的支撑加强作用,以提升车身扭转刚度和侧围后上内板刚度。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包括后轮鼓包外板、侧围
后下内板加强件、侧围后上内板、D柱外板中段、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后轮鼓包内板、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D柱内板中段、顶盖后横梁支撑板、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和侧围后上内板后段;所述后轮鼓包内板与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以及后轮鼓包外板连接形成后轮鼓包总成;所述顶盖后横梁支撑板、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D柱内板中段以及所述D柱外板中段连接组成完整的D柱腔体结构;所述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与所述D柱腔体结构连接;所述侧围后上内板从上而下分别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所述D柱腔体结构和所述后轮鼓包总成连接;所述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从上而下分别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和后轮鼓包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分别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所述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所述后轮鼓包外板以及所述D柱外板中段连接。
[0007]可选地,所述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上部设有腔体结构面和搭接翻边,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和侧围后上内板连接,实现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腔体与D柱腔体结构贯通。
[0008]可选地,所述D柱外板中段的上部设有凸台平面,用于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搭接,形成加强腔体结构。
[0009]可选地,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设有搭接凸台平面、第一搭接沉台面和第一搭接翻边,用于与D柱外板中段连接;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设有第二搭接沉台面和第二搭接翻边,用于与侧围后上内板搭接形成加强腔体结构;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设有第三搭接翻边和第四搭接翻边,用于与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搭接;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设有第五搭接翻边,用于与后轮鼓包外板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具有第一连接翻边和向远离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侧凸起的第一腔体结构;所述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具有第二连接翻边和向远离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侧的第二腔体结构;所述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的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一腔体结构分别与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的第二连接翻边和第二腔体结构对齐。
[0011]可选地,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设有三条沿受力方向的加强筋。
[0012]可选地,侧围后上内板设置有用于焊枪通过的焊接过孔,用于D柱外板中段的凸台平面与侧围后上内板后段焊接的焊枪通道。
[0013]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车辆,采用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
[0014]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与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连接,侧围后上内板后段与侧围后上内板、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以及D柱外板中段连接,实现了侧围后上内板加强结构的连接贯通,力传递通道通畅,同时对车体背门框起到支撑加强作用,从而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及车体背门框整体刚度。通过侧围后上内板和侧围后上内板后段的分块和搭接结构的创新设计组成加强腔体结构,实现与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和D柱腔体连接贯通,同时对D柱腔体结构具有支撑加强作用。相对于传统的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力传递通道畅通,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和侧围后上内板刚度,特别是提升车体背门框整体刚度,解决了在特殊扭转路面车体背门框变形严重导致背门无法
正常关闭或关闭困难问题;同时还能够提高零件材料利用率,降低零部件成型难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现有的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图1的A

A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的B

B截面示意图;图4为现有的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图5的C

C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5的D

D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5的E

E截面示意图;图9为图5的F

F截面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侧围后上内板后段详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与背门的匹配关系及对车体背门框的支撑传力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

后轮鼓包外板,2

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21

第一连接翻边,22

第一腔体结构,3

侧围后上内板,31

焊接过孔, 4

D柱外板中段,41

凸台平面,5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包括后轮鼓包外板(1)、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2)、侧围后上内板(3)、D柱外板中段(4)、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5)、后轮鼓包内板(6)、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7)、D柱内板中段(9)、顶盖后横梁支撑板(10)、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11)和侧围后上内板后段(12);所述后轮鼓包内板(6)与后轮鼓包内板加强件(7)以及后轮鼓包外板(1)连接形成后轮鼓包总成;所述顶盖后横梁支撑板(10)、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5)、D柱内板中段(9)以及所述D柱外板中段(4)连接组成完整的D柱腔体结构;所述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11)与所述D柱腔体结构连接;所述侧围后上内板(3)从上而下分别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11)、所述D柱腔体结构和所述后轮鼓包总成连接;所述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2)从上而下分别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3)和后轮鼓包外板(1)连接;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12)分别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3)、所述侧围后下内板加强件(2)、所述后轮鼓包外板(1)以及所述D柱外板中段(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加强板(5)上部设有腔体结构面和搭接翻边,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件(11)和侧围后上内板(3)连接,实现侧围后上内板上部加强腔体与D柱腔体结构贯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侧围后上内板及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外板中段(4)的上部设有凸台平面(41),用于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后段(12)搭接,形成加强腔体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侧围后上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祖玉车全武姜岩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