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能连接节点和预制墙板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272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52
一种耗能连接节点,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嵌套部;第二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部和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嵌套部彼此对合形成空心区域,所述空心区域中设置有阻尼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且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水平方向构成滑动配合;所述阻尼部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上。如此,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相对运动,对振动进行耗能,降低了钢柱到预制墙板的振动传递效率。而阻尼器和摩擦垫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对运动时的耗能效率。接件相对运动时的耗能效率。接件相对运动时的耗能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耗能连接节点和预制墙板安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耗能连接节点和预制墙板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以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特点,近年来受到了大力推广,其中,装配式钢结构相较装配式混凝土技术更加成熟,结构自重更轻,所需自然资源更加丰富。
[0003]围护结构作为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下可以利用其耗能能力提升建筑物整体的抗震性能。但是,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与钢结构的连接构造复杂、施工繁琐,且未能充分利用其耗能能力,使得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的应用受限。因此,研发一种施工简单,能够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钢框架和预制墙板的耗能连接节点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缺乏高性能的耗能连接节点使得外挂墙板应用受限的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耗能连接节点和预制墙板安装结构。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耗能连接节点,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0007]第一连接件包括用于连接预制墙板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提供容纳区域的嵌套部;第二连接件包括用于与钢梁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嵌套部相配合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嵌套部彼此对合形成空心区域,所述空心区域中设置有阻尼部;
[0008]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且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水平方向构成滑动配合;所述阻尼部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上并在二者相对滑动时实现阻尼耗能。
[0009]优选的,所述空心区域包括第一空心阻尼区域和第二空心阻尼区域,所述阻尼部包括设置在第一空心阻尼区域中的阻尼器和设置于第二空心阻尼区域的摩擦垫。
[0010]优选的,所述嵌套部为由顶板以及分设于顶板两侧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构成的U型结构,所述插接部包括两个插板,该两个插板与所述固定连接部同样形成U型结构;两个插板插入所述嵌套部的U型结构中,且两个插板与顶板之间形成第一空心阻尼区域;两个插板与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之间分别形成第二空心阻尼区域。
[0011]优选的,阻尼器为两端分别连接顶板和固定连接部的低屈服钢板,低屈服钢板为S形、波浪形、U形、X形或者椭圆形。
[0012]优选的,摩擦垫固定粘结在插板上,且表面形状与插板相同。
[0013]优选的,第一连接部由第二连接部延伸形成。
[0014]优选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顶板相对的两侧,且固定连接部在同一平面上延伸形成用于从墙板底部托承墙板的墙板承托部,且墙板承托部位于第二连接部背离固定连接部的一侧。
[0015]优选的,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腰型孔,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两个插板上均设有第二腰型孔;第一腰型孔的长轴线竖直设置,第二腰型孔的长轴线水平设置;
[0016]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螺栓和螺母组件;第一螺栓穿过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两个插板上的第二腰型孔并与螺母组件配合。
[0017]优选的,所述螺母组件(6)包括两个螺母,限位螺母和紧固螺母。
[0018]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9]一种预制墙板安装结构,包括钢梁和所述的耗能连接节点,还包括所述预制墙板内部设置的轴线垂直于墙板表面的钢筋套筒,所述钢筋套筒的开口端与预制墙板的表面平齐,所述耗能连接节点通过穿过第一连接部并与钢筋套筒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连接预制墙板。
[0020]优选的,还包括所述预制墙板内部设置的垂直于钢筋套筒并围绕于钢筋套筒外周的钢筋网,所述钢筋网与钢筋套筒焊接连接。
[0021]本技术的目的之三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22]一种预制墙板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3]S1、将钢梁与钢柱连接,将所述的耗能连接节点的第二连接件与所述钢梁焊接;
[0024]S2、将预制墙板与所述耗能连接节点的第一连接部连接,且所述预制墙板与耗能连接节点的第一连接部之间设有垫块。
[0025]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6](1)本技术提供的耗能连接节点为预制构件,可独立装配于钢框架结构,节省预制墙板安装过程中的工作时间,提高施工效率与速度;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U型结构嵌套,保证了两者之间的结构稳定,从而保证了两者之间耗能运动的可靠。
[0027](2)通过第一腰型孔和第二腰型孔长轴线相互垂直的设置方式,使得该耗能连接节点可从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耗能,还可以有效避免因精度不足而导致的预制墙板难以安装问题,提高施工效率。
[0028](3)本技术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间设有阻尼器与摩擦垫,在地震作用下,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能够发生相对移动,使得阻尼器与摩擦垫能够通过弹塑性变形以及摩擦耗散地震能量,从而提高钢结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0029](4)第二空心阻尼区域和摩擦垫的设置,进一步避免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相对滑动过程中的摩擦损耗,实现了对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插板的摩擦保护。
[0030](5)本技术中的耗能连接节点可设置于楼板表面之下或钢梁下翼缘之上,隐蔽性好,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
[0031](6)本技术的耗能连接节点于预制墙板外表面与预制墙板连接,耗能连接节点无需贯通预制墙板,避免墙体形成冷、热桥,提升建筑物整体的保温性能。
[0032](7)本技术的预制墙板预埋件设有钢筋网,能有效传递预埋件即钢筋套筒周围的集中力,避免预埋件周围墙体开裂。
[0033](8)本技术在第一连接部与预制墙板之间设有垫块,可以调整预制墙板平整度。
[0034](9)本技术制作简单方便,模块化程度高,能够同时适用于钢框架结构与预制墙板的顶部连接和底部连接。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钢框架和预制墙板的耗能连接节点立体图。
[0036]图2a为顶部连接组件的立体图。
[0037]图2b为顶部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件立体图。
[0038]图2c为顶部连接组件的第二连接件立体图。
[0039]图3为顶部连接组件的剖面图。
[0040]图4a为底部连接组件的立体图。
[0041]图4b为底部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件立体图。
[0042]图4c为底部连接组件的第二连接件立体图。
[0043]图5为底部连接组件的剖面图。
[0044]图6为墙板预埋件立体图。
[0045]图7为预制墙板的安装方法流程图。
[0046]11

钢柱;12

钢梁;121

钢梁上翼缘;122

钢梁下翼缘;
[0047]2‑
预制墙板;3

楼板;
[0048]41

第一连接件;4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耗能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第一连接件(41)包括用于连接预制墙板(2)的第一连接部(411)和用于提供容纳区域的嵌套部;第二连接件(42)包括用于与钢梁(12)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422),还包括与所述嵌套部相配合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嵌套部彼此对合形成空心区域,所述空心区域中设置有阻尼部;所述第一连接件(4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2)通过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且第一连接件(4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2)沿水平方向构成滑动配合;所述阻尼部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一连接件(41)与第二连接件(42)上并在二者相对滑动时实现阻尼耗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区域包括第一空心阻尼区域和第二空心阻尼区域,所述阻尼部包括设置在第一空心阻尼区域中的阻尼器(43)和设置于第二空心阻尼区域的摩擦垫(4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耗能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套部为由顶板(414)以及分设于顶板(414)两侧的第二连接部(412)和第三连接部(413)构成的U型结构,所述插接部包括两个插板(421),该两个插板(421)与所述固定连接部(422)同样形成U型结构;两个插板(421)插入所述嵌套部的U型结构中,且两个插板(421)与顶板(414)之间形成第一空心阻尼区域;两个插板(421)与第二连接部(412)以及第三连接部(413)之间分别形成第二空心阻尼区域。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耗能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阻尼器(43)为两端分别连接顶板(414)和固定连接部(422)的低屈服钢板,低屈服钢板为S形、波浪形、U形、X形或者椭圆形;摩擦垫(44)固定粘结在插板(42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波孙嘉王静峰曹靖沈万玉田朋飞童敏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