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1591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包括导热管和保温壳,所述保温壳包覆设置于反应釜的外侧,所述导热管环绕设置于反应釜于保温壳之间,所述导热管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置于保温壳的外侧,所述保温壳、导热管和反应釜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导热填充物;所述导热管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与储水罐连接,所述导热管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水泵和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打开或关闭导热管,所述第一水泵用于将储水罐内的水泵入导热管内,所述导热管的输出端通过连接管与热水箱连接,所述导热管的输出端与热水箱之间的连接管外侧包覆设置有隔热层。该装置可吸收反应釜产生的余热,避免余热直接排放至空气中,还可以有效的利用余热资源。的利用余热资源。的利用余热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减水剂生产设备
,具体的讲是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聚羧酸减水剂是一种重要的混疑土外加剂,是新聚羧酸生产用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型建材支柱产业的重要产品之一,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是继木钙为代表的普通减水剂和以萘系为代表的高效减水剂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科技含量最高、应用前景最好、综合性能最优的一种高效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中产生大量余热,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且不环保。
[0003]市场上的聚羧酸减水剂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余热,余热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污染空气,且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不能对聚羧酸减水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环保性较低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聚羧酸减水剂余热利用热交换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该装置可吸收反应釜产生的余热,避免余热直接排放至空气中,还可以有效的利用余热资源。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包括导热管和保温壳,所述保温壳包覆设置于反应釜的外侧,所述导热管环绕设置于反应釜于保温壳之间,所述导热管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置于保温壳的外侧,所述保温壳、导热管和反应釜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导热填充物;
[0007]所述导热管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与储水罐连接,所述导热管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水泵和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打开或关闭导热管,所述第一水泵用于将储水罐内的水泵入导热管内,所述导热管的输出端通过连接管与热水箱连接,所述导热管的输出端与热水箱之间的连接管外侧包覆设置有隔热层。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管包括若干组,若干组导热管由上到下分布设置于反应釜外侧且与反应釜的外壁贴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釜的顶部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的外侧包覆设置有预热管,所述预热管两端密封在进料管的外侧,中部形成储水腔,一根导热管的出口处设置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另一端通过热水管与预热管的储水腔输入端连接,所述预热管的储水腔输出端通过连接管与储水罐连接。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冷凝池,所述热水箱的输出端与冷凝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水箱的输出端与冷凝池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水泵和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用于打开或关闭热水箱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水泵用于将热水箱内的水泵入冷凝池内,所述冷凝池的输
出端与储水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凝池内从输入端至输出端设置有若干组隔板,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交错设置于冷凝池内侧,所述第一隔板竖直设置于冷凝池内且底端与冷凝池下表面留有间隙,所述第二隔板竖直设置于冷凝池内且顶端低于冷凝池的水位线。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置有滤网。
[0012]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3]本技术通过在反应釜外侧设置导热管,向导热管内泵入冷水,通过冷水吸收反应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得到热水,通过导热管导入热水箱中储存,热水箱内的热水可作为生活热水使用,充分利用有效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还有效的保护环境;本技术在上料管外侧包覆设置有预热管,通过导热管将一部分热水导入预热管内,对上料管内的原料进行预热,可提高反应釜内原料的混合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保温壳剖面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0018]图4为预热管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5为冷凝池的剖面示意图。
[002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1]1、导热管;11、第一水泵;12、第一阀门;13、隔热层;2、保温壳;3、反应釜;31、进料管;32、预热管;321、热水管;4、储水罐;5、热水箱;51、第二水泵;52、第二阀门;6、冷凝池;61、第一隔板;62、第二隔板;63、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包括导热管1和保温壳2,所述保温壳2包覆设置于反应釜3的外侧,所述导热管1环绕设置于反应釜3于保温壳2之间,所述导热管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置于保温壳2的外侧,所述保温壳2、导热管1和反应釜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导热填充物;
[0025]所述导热管1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与储水罐4连接,所述导热管1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水泵11和第一阀门12,所述第一阀门12用于打开或关闭导热管1,所述第一水泵11用于将储水罐4内的水泵入导热管1内,所述导热管1的输出端通过连接管与热水箱5连接,所述
导热管1的输出端与热水箱5之间的连接管外侧包覆设置有隔热层13。
[0026]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热管1包括若干组,若干组导热管1由上到下分布设置于反应釜3外侧且与反应釜3的外壁贴合;
[0027]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反应釜3的顶部设置有进料管31,进料管31的外侧包覆设置有预热管32,所述预热管32两端密封在进料管31的外侧,中部形成储水腔,一根导热管1的出口处设置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另一端通过热水管321与预热管32的储水腔输入端连接,所述预热管32的储水腔输出端通过连接管与储水罐4连接。
[0028]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冷凝池6,所述热水箱5的输出端与冷凝池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热水箱5的输出端与冷凝池6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二水泵51和第二阀门52,所述第二阀门52用于打开或关闭热水箱5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水泵51用于将热水箱5内的水泵入冷凝池6内,所述冷凝池6的输出端与储水罐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凝池6内从输入端至输出端设置有若干组隔板,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交错设置于冷凝池6内侧,所述第一隔板61竖直设置于冷凝池6内且底端与冷凝池6下表面留有间隙,所述第二隔板62竖直设置于冷凝池6内且顶端低于冷凝池6的水位线,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将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管(1)和保温壳(2),所述保温壳(2)包覆设置于反应釜(3)的外侧,所述导热管(1)环绕设置于反应釜(3)于保温壳(2)之间,所述导热管(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置于保温壳(2)的外侧,所述保温壳(2)、导热管(1)和反应釜(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导热填充物;所述导热管(1)的输入端通过连接管与储水罐(4)连接,所述导热管(1)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水泵(11)和第一阀门(12),所述第一阀门(12)用于打开或关闭导热管(1),所述第一水泵(11)用于将储水罐(4)内的水泵入导热管(1)内,所述导热管(1)的输出端通过连接管与热水箱(5)连接,所述导热管(1)的输出端与热水箱(5)之间的连接管外侧包覆设置有隔热层(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1)包括若干组,若干组导热管(1)由上到下分布设置于反应釜(3)外侧且与反应釜(3)的外壁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羧酸减水剂生产余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3)的顶部设置有进料管(31),进料管(31)的外侧包覆设置有预热管(32),所述预热管(32)两端密封在进料管(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鹏秦川杨志利黄伟昌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优博林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