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1462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主洞和排烟机构,所述隧道主洞包括沿所述隧道主洞的延伸方向依次连续设置的第一行车洞和第二行车洞,所述排烟机构包括地面风机房和排烟联络风道;所述第一行车洞高于所述第二行车洞;所述第一行车洞的车行通道的上方安装有烟道板,所述烟道板与所述第一行车洞的洞顶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行车洞的车行通道连通的排烟道;所述地面风机房设有带排风机的排风通道,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进烟口与所述排烟道连通,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出烟口与所述地面风机房的所述排风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实现对特长隧道有效排烟的同时,降低因排烟工程所额外产生的施工成本。降低因排烟工程所额外产生的施工成本。降低因排烟工程所额外产生的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公路隧道数量和规模最大的国家,随着新建隧道工程不断的投入到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中,公路隧道火灾事故也相对频发,相比普通开放式道路公路隧道发生事故数量相对较少,但其后果影响往往较大,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一般处于人员相对稀少的山岭地段,一旦发生隧道火灾事故救援人员和车辆设备难以快速到达,往往会造成火势蔓延扩大,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隧道建筑物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对我国公路运营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0003]在高速公路行业,5km

5.5km的特长隧道较为常见,根据《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_D70

2014》要求,火灾烟雾在隧道内的最大行程不宜大于5kmm,而目前针对5km

5.5km的隧道采用的斜井排烟方案往往会造成工程经济的浪费。
[0004]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特长隧道排烟成本高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特长隧道排烟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主洞和排烟机构,所述隧道主洞包括沿所述隧道主洞的延伸方向依次连续设置的第一行车洞和第二行车洞,所述排烟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隧道主洞外的地面风机房和与所述地面风机房连通的排烟联络风道;
[0007]所述第一行车洞的长度为100

600m,且所述第一行车洞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行车洞的高度;所述第一行车洞的车行通道的上方安装有烟道板,所述烟道板与所述第一行车洞的洞顶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行车洞的车行通道连通的排烟道;
[0008]所述地面风机房设有带排风机的排风通道,所述地面风机房靠近所述隧道主洞的所述第一行车洞设置;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进烟口与所述排烟道连通,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出烟口与所述地面风机房的所述排风通道连通。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行车洞的长度为200

300m。
[0010]进一步地,所述烟道板的安装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行车洞的洞顶高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排烟道与所述第二行车洞的车行通道的上部连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排烟道从整体上位于所述第一行车洞的上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进烟口延伸至所述排烟道的内部。
[0014]进一步地,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进烟口从所述排烟道的侧壁延伸进入所述排风道的内部。
[0015]进一步地,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进烟口穿过所述排烟道后延伸至所述排风道和所述第二行车洞的车行通道的连通处。
[0016]进一步地,所述地面风机房靠近所述第一行车洞的洞口处设置,所述第一行车洞的洞口与所述隧道主洞的出洞口重合。
[0017]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通道内设置的所述排风机为轴流风机。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9]本技术能够在实现对特长隧道有效排烟的同时,降低因排烟工程所额外产生的施工成本,通过在所述隧道主洞方向依次连续设置所述第一行车洞和所述第二行车洞,对所述隧道主洞进行分区施工和分区管理;通过将所述第一行车洞加高处理,在隧道本身的设计上进行改进,能有效降低成本,还能够有效收集所述隧道内的烟雾,且能够在不影响所述隧道主洞行车功能的情况下,便于设置所述烟道板,从而在所述烟道板和所述第一行车洞的洞顶之间形成所述排烟道,使得在满足规范排烟行程的前提下,节约设置斜井排烟的工程费用;通过设置所述排烟机构,能够将进入所述排烟道内的烟雾排出,且有助于烟雾流入所述排烟道内;通过设置所述地面风机房,能够进一步地降低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通过将所述地面风机房靠近所述隧道主洞的所述第一行车洞设置,能够降低排烟距离,提高排烟效率;通过将所述第一行车洞的洞口与所述隧道主洞的主洞口重合,使得在进行车辆疏散时,车辆的行驶方向和排烟方向一致,便于车辆向排烟的方向疏散,避免车辆开向浓烟区域,从而降低火灾所带来的损失。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新型排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行车洞和第二行车洞的断面比对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号说明:隧道主洞100、第一行车洞110、烟道板111、排烟道112、第二行车洞120、车行通道130、排烟机构200、地面风机房210、排风机211、排烟联络风道212。
[0024]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
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7]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28]并且,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9]如图1

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主洞100和排烟机构200,从而利用所述排烟机构200将所述隧道主洞100内的烟雾排出,当然,所述隧道主洞100也需要进行改进,以实现所述隧道主洞100和所述排烟机构200的结合。
[0030]为了能够使得所述隧道主洞100能够对特长隧道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包括隧道主洞和排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主洞包括沿所述隧道主洞的延伸方向依次连续设置的第一行车洞和第二行车洞,所述排烟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隧道主洞外的地面风机房和与所述地面风机房连通的排烟联络风道;所述第一行车洞的长度为100

600m,且所述第一行车洞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行车洞的高度;所述第一行车洞的车行通道的上方安装有烟道板,所述烟道板与所述第一行车洞的洞顶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行车洞的车行通道连通的排烟道;所述地面风机房设有带排风机的排风通道,所述地面风机房靠近所述隧道主洞的所述第一行车洞设置;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进烟口与所述排烟道连通,所述排烟联络风道的出烟口与所述地面风机房的所述排风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车洞的长度为200

300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特长隧道的新型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板的安装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行车洞的洞顶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俊涛蒋胜波王建华傅立新柏署王海林杨雄任会史晓琼陈兆王木群黄欣蒋源李箐万志文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