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梁前段内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1224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纵梁前段内板,包括纵梁前段内板本体,所述纵梁前段内板本体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其截面呈U形,所述U形的两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U形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安装定位孔和安装过孔,与安装过孔对齐的U形一侧设置有两个突出的安装部,通过所述安装部与发动机连接;所述U形的另一侧设置有一段向U形外侧倾斜的倾斜部,使U形的截面逐渐扩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纵梁前段内板的一侧设置两个安装部,通过两个安装部代替两个安装支架与发动机连接,两个安装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能有效保证两个面的一致性,提高发动机与车身安装点的安装精度,有利于车身轻量化,降低成产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纵梁前段内板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的结构,特别是一种纵梁前段内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者对整车驾驶操控性、舒适性要求进一步提升,为了满足用户要求,对车身的制造精度也越来越高。用户的体验受发动机姿态影响,发动机在车身上的安装点决定了发动机的姿态,因此需要车身保证安装点的精度。
[0003]目前,发动机与车身的安装点是通过两个安装支架与纵梁前段内板连接,安装支架料厚一般为2mm,零件型面复杂,精度难保证,与发动机的装配关系复杂,焊接尺寸链长,导致发动机与车身的安装点精度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发动机与车身的安装点是通过两个安装支架与纵梁前段内板连接,安装支架料厚一般为2mm,零件型面复杂,精度难保证,与发动机的装配关系复杂,焊接尺寸链长,导致发动机与车身的安装点精度无法保证的问题,提供一种纵梁前段内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纵梁前段内板,包括纵梁前段内板本体,所述纵梁前段内板本体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其截面呈U形,所述U形的两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U形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安装定位孔和安装过孔,与安装过孔对齐的U形一侧设置有两个突出的安装部,通过所述安装部与发动机连接;所述U形的另一侧设置有一段向U形外侧倾斜的倾斜部,使U形的截面逐渐扩大。
[0007]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通过将纵梁前段内板设置呈截面U形的一体成型结构,在U形的两侧设置翻边增强纵梁前段内板的强度及刚度,并在U形的一侧设置两个安装部,通过两个安装部代替两个安装支架与发动机连接,两个安装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能有效保证两个面的一致性,提高发动机与车身安装点的安装精度,保证发动机的姿态,提高用户的体验感,有利于车身轻量化,降低成产成本;并在纵梁前段内板底部设置安装定位孔和安装过孔降低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难度,还在纵梁前段内板的一侧设置倾斜部,使U形的截面逐渐扩大与副车架的相配合,使部件之间的配合更加合理。
[0008]优选的,两所述安装部通过凹凸变向外突出于所述U形的一侧,两所述安装部上均设置有安装孔。通过凹凸变形形成的两安装部有利于提高安装部的刚度和强度,并设置安装孔用于与发动机连接。
[0009]优选的,设置有所述安装部的U形一侧翻边设置有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安装定位孔纵向位置对应,并沿翻边的宽度延伸,所述第一加强部通过翻边处凹凸变形形成。通过设置第一加强部,有助于提高纵梁前段内板的强度和刚度。
[0010]优选的,所述U形的底部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通过U形底部凹凸变形形成,且第二加强部位于安装定位孔与紧邻的安装过孔之间。通过在U
形底部设置第二加强部提高纵梁前段内板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能吸收至端部的力。
[0011]优选的,所述U形的底部远离所述安装定位孔的端部设置有副车架定位孔,所述倾斜部上设置有副车架安装过孔。通过在纵梁前段内板上设置与副车架相配合的副车架定位孔和副车架安装过孔,有助于降低两个部件之间的装配难度。
[0012]优选的,所述设置有副车架安装过孔的U形一侧远端设置有向U形外侧翻折的翻折部,所述翻折部与纵梁外板相匹配。通过设置翻折部有利于提高纵梁前段内板与纵梁外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
[0013]优选的,所述U形的底部上还设置有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三加强部位于副车架定位孔与倾斜部之间,并延伸至所述倾斜部,所述第三加强部通过U形底部凹凸变形形成。通过设置第三加强部有利于提高纵梁前段内板的强度和刚度。
[0014]优选的,所述U形的底部远离所述安装定位孔的端部设置有朝向底部背面翻折的加强翻边,所述加强翻边的翻边处设置有加强筋。通过设置加强翻边和翻边处的加强筋提高纵梁前段内板的底部强度和刚度。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纵梁前段内板设置呈截面U形的一体成型结构,并在U形的一侧设置两个安装部,通过两个安装部代替两个安装支架与发动机连接,两个安装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能有效保证两个面的一致性,提高发动机与车身安装点的安装精度,有利于车身轻量化,降低成产成本;并在纵梁前段内板底部设置安装定位孔和安装过孔降低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难度,还在纵梁前段内板的一侧设置倾斜部,使U形的截面逐渐扩大与副车架的相配合,使部件之间的配合更加合理;并设置三个加强部增加纵梁前段内板的强度和刚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右视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部分仰视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21]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加强部1、第二加强部2、安装定位孔3、安装过孔31、翻折部4、第三加强部5、副车架安装过孔6、副车架定位孔7、安装部8、加强翻边9。
[0022]参见图1和图3,一种纵梁前段内板,包括纵梁前段内板本体,所述纵梁前段内板本体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其截面呈U形,所述U形的两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U形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安装定位孔3和安装过孔31,与安装过孔31对齐的U形一侧设置有两个突出的安装部8,通过所述安装部8与发动机连接;所述U形的另一侧设置有一段向U形外侧倾斜的倾斜部,使U形的截面逐渐扩大。
[0023]其中,参见图1和图2,两所述安装部8通过凹凸变形向外突出于所述U形的一侧,两所述安装部上均设置有安装孔。设置有所述安装部8的U形一侧翻边设置有第一加强部1,所
述第一加强部1与安装定位孔3纵向位置对应,并沿翻边的宽度延伸,所述第一加强部1通过翻边处凹凸变形形成。所述安装定位孔3靠近安装过孔31的一侧设置有沿U形底部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部2,所述第二加强部2通过U形底部凹凸变形形成。
[0024]参见图1至图3,所述U形的底部远离所述安装定位孔3的端部设置有副车架定位孔7,所述倾斜部上设置有副车架安装过孔6。所述设置有副车架安装过孔6的U形一侧远端设置有向U形外侧翻折的翻折部4,所述翻折部4与纵梁外板相匹配。
[0025]参见图1,所述安装定位孔3的远端设置有朝向底部外侧翻折的加强翻边9,所述加强翻边9的翻边处设置有加强筋。所述U形的底部上还设置有第三加强部5,所述第三加强部5位于副车架定位孔7与倾斜部之间,并延伸至所述倾斜部,所述第三加强部5通过U形底部凹凸变形形成。
[00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梁前段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前段内板本体,所述纵梁前段内板本体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其截面呈U形,所述U形的两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U形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安装定位孔(3)和安装过孔(31),与安装过孔(31)对齐的U形一侧设置有两个突出的安装部(8),通过所述安装部(8)与发动机连接;所述U形的另一侧设置有一段向U形外侧倾斜的倾斜部,使U形截面逐渐扩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前段内板,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安装部(8)通过凹凸变形向外突出于所述U形的一侧,两所述安装部(8)上均设置有安装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前段内板,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安装部(8)的U形一侧翻边设置有第一加强部(1),所述第一加强部(1)与安装定位孔(3)纵向位置对应,并沿翻边的宽度延伸,所述第一加强部(1)通过翻边处凹凸变形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梁前段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的底部设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部(2),所述第二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洋范锐强刘体波郑耀凯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