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片式除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0048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叶片式除雾器,涉及除雾器技术领域,包括一对除雾器叶片波形板,一对所述除雾器叶片波形板两侧设置有两组相互配合的除雾器侧板,且除雾器侧板内壁上端之间设置有多组上层细束管,所述除雾器侧板内壁上端位于上层细束管下方设置有多组与其配合的下层细束管,且除雾器侧板内壁设置有两组涡流发生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网板对雾气进行过滤,再通过上层及下层细束管组成的管束结构高效分离细液滴,且由于管束之间的空隙比丝网结构大很多,因此不易阻塞、二次夹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涡流发生管对气流进行扰动,上升的雾气经过涡流发生管后发生涡流现象,从而利用结构内部的流道大幅提高除雾率。部的流道大幅提高除雾率。部的流道大幅提高除雾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叶片式除雾器


[0001]本技术涉及除雾器
,具体为一种叶片式除雾器。

技术介绍

[0002]在湿法脱硫和吸收塔运行过程中易产生雾,雾不仅含有水分,还溶有硫酸、硫酸盐、二氧化硫等物质,易造成风机、热交换器及烟道的污染和严重腐蚀,因此,湿法脱硫在工艺上对吸收设备提出了除雾的要求,被净化的气体在离开吸收塔之前要进行除雾操作。
[0003]叶片式除雾器主要由波形叶片、板片、卡条等固定装置组成,现有除雾器的气液分离能力仅依靠雾气与波形板之间的运动惯性,其除雾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且现有雾气的流通过程没有其他的回流和扰动结构,对内部流道的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流道利用率较低、除雾率有待提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叶片式除雾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叶片式除雾器,包括一对除雾器叶片波形板,一对所述除雾器叶片波形板两侧设置有两组相互配合的除雾器侧板,且除雾器侧板内壁上端之间设置有多组上层细束管,所述除雾器侧板内壁上端位于上层细束管下方设置有多组与其配合的下层细束管,且除雾器侧板内壁设置有两组涡流发生管,所述除雾器侧板内壁下端设置有两组网板。
[0006]优选地,所述除雾器侧板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形成有过气通道,且除雾器侧板内壁设置有与涡流发生管配合的涡流发生管安装槽。
[0007]优选地,所述除雾器侧板设置有多组与上层细束管及下层细束管配合的细束管槽。
[0008]优选地,所述除雾器叶片波形板内壁下端设置有两组与网板配合的网板固定槽。
[0009]优选地,所述除雾器侧板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卡扣结构,且除雾器侧板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本技术通过网板对雾气进行过滤,再通过上层细束管及下层细束管所组成的管束结构,高效分离细液滴,且由于管束之间的空隙比丝网结构大很多,因此不易阻塞;
[0012]2.本技术通过涡流发生管对气流进行扰动,上升的雾气经过涡流发生管后发生涡流现象,从而利用结构内部的流道大幅提高除雾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主体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侧剖图。
[0017]图中:1、除雾器叶片波形板;2、上层细束管;3、细束管槽;4、下层细束管;5、涡流发生管安装槽;6、涡流发生管;7、网板;8、过气通道;9、网板固定槽;10、除雾器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0]请参阅图1

4,一种叶片式除雾器,包括一对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一对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两侧设置有两组相互配合的除雾器侧板10,且除雾器侧板10内壁上端之间设置有多组上层细束管2,除雾器侧板10内壁上端位于上层细束管2下方设置有多组与其配合的下层细束管4,且除雾器侧板10内壁设置有两组涡流发生管6,除雾器侧板10内壁下端设置有两组网板7。
[0021]本技术通过网板7对雾气进行过滤,再通过上层细束管2及下层细束管4所组成的管束结构,高效分离细液滴,且由于管束之间的空隙比丝网结构大很多,因此不易阻塞、二次夹带;本技术通过涡流发生管6对气流进行扰动,上升的雾气经过涡流发生管6后发生涡流现象,从而利用结构内部的流道大幅提高除雾率。
[0022]请着重参阅图1和图4,除雾器侧板10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形成过气通道8,且除雾器侧板10内壁设置有与涡流发生管6配合的涡流发生管安装槽5,本技术通过涡流发生管安装槽5对涡流发生管6进行安装固定,并利用过气通道8使雾气穿过设备。
[0023]请着重参阅图1和图4,除雾器侧板10设置有多组与上层细束管2及下层细束管4配合的细束管槽3,本技术通过细束管槽3对上层细束管2及下层细束管4进行安装固定。
[0024]请着重参阅图1和图4,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内壁下端设置有两组与网板7配合的网板固定槽9,本技术通过网板固定槽9对网板7进行固定安装。
[0025]请着重参阅图1和图2,除雾器侧板10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卡扣结构,且除雾器侧板10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通过卡扣结构连接,本技术通过卡扣结构将除雾器侧板10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拆开。
[0026]工作原理:通过网板7对雾气进行初步过滤,雾气冲入网板7进行凝结,继续向上的
雾气在穿过过气通道8时,通过涡流发生管6对气流进行扰动,上升的雾气经过涡流发生管6后发生涡流现象,使雾气产生对冲,增加雾气中液体的凝结量,从而利用结构内部的流道大幅提高除雾率,最后雾气通过上层细束管2及下层细束管4所组成的管束结构,高效分离细液滴,且由于管束之间的空隙比丝网结构大很多,因此不易阻塞,当雾气含液量要求较低,需要提高通气量的时候,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将除雾器侧板10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拆开,并将网板7拆下,以提高通气量。
[002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片式除雾器,包括一对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两侧设置有两组相互配合的除雾器侧板(10),且除雾器侧板(10)内壁上端设置有多组上层细束管(2),所述除雾器侧板(10)内壁上端位于上层细束管(2)下方设置有多组与其配合的下层细束管(4),且除雾器侧板(10)内壁设置有两组涡流发生管(6),所述除雾器侧板(10)内壁下端设置有两组网板(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叶片式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器侧板(10)与除雾器叶片波形板(1)形成过气通道(8),且除雾器侧板(10)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浩童贺三罗斯琪邹永莉栾启铭张泽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