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9717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反应装置,在反应釜的顶部设置放空总管,与放空总管连接的第一放空支管设置为直管且连接有无动力风机,从而降低风阻,最大程度减少管阻,无动力风机使反应釜内形成负压,利用空气流动将反应气体顺利带走,为操作人员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放空总管连接的第二放空支管连接有储气组件,储气组件可以将反应釜内排放的气体存入储气组件,过滤器内设置有通气管路组件,储气组件存储的气体可经通气管路组件通入过滤器内,以对过滤器内的气流造成扰动,延长过滤器内的滤膜结构的使用周期。滤膜结构的使用周期。滤膜结构的使用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具体涉及一种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为常压设备,放空动力较小,现有的放空管线较细且管阻较大,且原放空管线经过一个90
°
直角拐弯后通往室外,一旦风向与放空口形成对流,将使得反应气体在反应釜内聚集,不利于气体排放,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反应釜放空效率低的问题。
[0004]为了针对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上的放空组件和过滤组件,其中,
[0005]所述放空组件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的顶部连接的放空总管以及与所述放空总管连通的第一放空支管和第二放空支管,所述第一放空支管为直管且其端部连接无动力风机,所述第二放空支管连接储气组件;
[0006]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的底部连接的过滤管和与所述过滤管连接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外壳和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外壳内的滤膜结构,所述滤膜结构将所述过滤器外壳内的空间分为滤前空间和滤后空间,所述过滤器外壳内还设置有通气管路组件;
[0007]所述储气组件与所述通气管路组件连通,以使得所述储气组件存储的所述反应釜的排气经所述通气管路组件通入所述过滤器外壳内。
[0008]优选地,所述储气组件包括储气外壳、设置于所述储气外壳内的活塞和驱动所述活塞在所述储气外壳内往复运动的驱动直线电机,所述第二放空支管与所述储气外壳的内腔连通。
[0009]优选地,所述储气外壳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活塞的运动方向为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对方向,所述第二放空支管经第一切换阀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经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储气外壳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经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储气外壳的内腔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二端面上还设置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均与所述通气管路组件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通过第二切换阀与所述通气管路组件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通气管路组件包括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管设置于所述滤前空间,所述第二通气管设置于所述滤后空间,所述第一通气管和所述第二通气管上均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朝向所述滤膜结构。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一通气管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第二通气管连通。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通气管上的出气口朝向相对所述滤膜结构倾斜设置。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通气管上的出气口朝向与所述滤膜结构垂直。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通气管和所述第二通气管上均设置有喷嘴,所述喷嘴上沿轴线设置有第一网片和第二网片,所述第一网片设置于所述第二网片的内侧,所述第一网片的网孔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网片的网孔尺寸。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反应装置中,在反应釜的顶部设置放空总管,与放空总管连接的第一放空支管设置为直管且连接有无动力风机,从而降低风阻,最大程度减少管阻,无动力风机使反应釜内形成负压,利用空气流动将反应气体顺利带走,为操作人员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0018]与放空总管连接的第二放空支管连接有储气组件,储气组件可以将反应釜内排放的气体存入储气组件,过滤器内设置有通气管路组件,储气组件存储的气体可经通气管路组件通入过滤器内,以对过滤器内的气流造成扰动,延长过滤器内的滤膜结构的使用周期。
附图说明
[0019]图1示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示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反应装置中,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
[0022]1、反应釜;2、放空组件;21、放空总管;22、第一放空支管;23、第二放空支管;24、无动力风机;25、第一切换阀;26、第一连接管;27、第二连接管;3、过滤组件;31、过滤管;32、过滤器;321、过滤器外壳;322、滤膜结构;4、储气组件;41、储气外壳;411、第一端面;412、第二端面;42、活塞;43、驱动直线电机;44、第三连接管;45、第四连接管;5、通气管路组件;51、第一通气管;52、第二通气管;53、喷嘴;531、第一网片;532、第二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4]针对现有反应釜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该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1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1上的放空组件2和过滤组件3,其中,所述放空组件2包括与所述反应釜1的顶部连接的放空总管21以及与所述放空总管21连通的第一放空支管22和第二放空支管23,所述第一放空支管2为直管且其端部连接无动力风机24,所述第二放空支管23连接储气组件4。所述过滤组件3包括与所述反应釜1的底部连接的过滤管31和与所述过滤管31连接的过滤器32,所述过滤器32包括过滤器外壳321和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外壳321内的滤膜结构322,所述滤膜结构322将所述过滤器外壳321内的空间分为滤前空间和滤后空间,所述过滤器外壳321内还设置有通气管路组件5。所述储气组件4与所述通气管路组件5连通,以使得所述储气组件4存储的所述反应釜1的排气经所述通气管路组件5通入所述过滤器外壳321内。
[0025]本技术提供的反应装置中,在反应釜1的顶部设置放空总管21,与放空总管21连接的第一放空支管22设置为直管且连接有无动力风机24,从而降低风阻,最大程度减少
管阻,无动力风机24使反应釜1内形成负压,利用空气流动将反应气体顺利带走,为操作人员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0026]与放空总管21连接的第二放空支管23连接有储气组件4,储气组件4可以将反应釜1内排放的气体存入储气组件4,过滤器32内设置有通气管路组件5,储气组件4存储的气体可经通气管路组件5通入过滤器32内,以对过滤器32内的气流造成扰动,延长过滤器32内的滤膜结构322的使用周期。
[002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储气组件4包括储气外壳41、设置于所述储气外壳41内的活塞42和驱动所述活塞42在所述储气外壳41内往复运动的驱动直线电机43,所述第二放空支管23与所述储气外壳41的内腔连通。如此,驱动直线电机43驱动活塞42往复运动,使得储气外壳41形成的内腔体积发生变化,来实现吸取第二放空支管23排放的气体以及将气体排放至过滤器32。
[002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储气外壳4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411和第二端面412,所述活塞42的运动方向为所述第一端面411与所述第二端面412的相对方向,所述第二放空支管23经第一切换阀25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管26和第二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应釜上的放空组件和过滤组件,其中,所述放空组件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的顶部连接的放空总管以及与所述放空总管连通的第一放空支管和第二放空支管,所述第一放空支管为直管且其端部连接无动力风机,所述第二放空支管连接储气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与所述反应釜的底部连接的过滤管和与所述过滤管连接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外壳和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外壳内的滤膜结构,所述滤膜结构将所述过滤器外壳内的空间分为滤前空间和滤后空间,所述过滤器外壳内还设置有通气管路组件;所述储气组件与所述通气管路组件连通,以使得所述储气组件存储的所述反应釜的排气经所述通气管路组件通入所述过滤器外壳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组件包括储气外壳、设置于所述储气外壳内的活塞和驱动所述活塞在所述储气外壳内往复运动的驱动直线电机,所述第二放空支管与所述储气外壳的内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外壳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活塞的运动方向为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对方向,所述第二放空支管经第一切换阀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经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储气外壳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经所述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锐秦振刘俊岩周轩宇魏凡兰文俊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潞安天达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