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栓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791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气囊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拉栓器,包括可移动体、外壳容器,可移动体包括点爆管、基座、拉杆,拉杆、点爆管采用翻边结构固定在基座上,拉杆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中空结构,点爆管覆盖在拉杆的开口端,拉杆的内部为高压缓冲区,拉杆与外壳容器之间的空隙为高压膨胀区,拉杆的表面设有联通高压缓冲区和高压膨胀区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采用翻边结构同时将拉杆、点爆管固定在底座上,高压缓冲区设置在拉杆内部,提高了内部空间利用率,减少了零部件,实现了拉栓器小型化,也便于拉栓器加工。基座与外壳容器之间、拉杆与外壳容器之间的O形圈能够保证拉栓器的密封性,使拉栓器更可靠、稳定地工作。工作。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栓器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气囊
,具体地说是一种拉栓器。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安全气囊模块由气体发生器和可以膨胀的气袋组成。当汽车发生碰撞并发出点火信号时,气体发生器就会瞬时被点爆并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被排放进气袋以后,使气袋膨胀,从而达到保护乘员免受伤害的目的。为了得到更好的拘束性能或者减少对乘员的伤害,有时需要根据乘员体格的大小,来调节气囊在展开过程中的形状、展开速度以及气囊的内压。
[0003]例如,特開JP2011

31656公开了一种可以实现气囊三种不同展开形态的方法:
[0004]1.适用于乘员体格较小的场合,气囊展开过程如下:1松开栓在后侧拉栓器上的绳子,使气囊的后端上部能自由向上展开,从而使气囊接触乘员的面积增大;2栓在前侧拉栓器上的绳子保持不松开,使气囊的后端下部移动距离受到限制,从而可以减少气囊的后端下部对乘员的冲击;3同时由于栓在前侧拉栓器上的绳子没有被松开,也使常闭的泄压孔得到开放,从而降低了气囊的内压和减少了对乘员的伤害。在乘员体格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气囊与乘员的接触面积,减少气囊特定部位的移动距离和气囊的内压,可以减轻气囊在展开的过程中对体格较小的乘员的伤害。这种减轻对乘员伤害的效果,是通过拉栓器来控制气囊背面与气囊装配盒底部之间的连接绳子的松开和保持连接来实现的。
[0005]2. 适用于乘员体格较大的场合,气囊展开过程如下:1松开栓在前侧拉栓器上的绳子,使气囊的后端下部移动到距离乘员腹部最近的位置,从而给乘员腹部提供最紧密的拘束;2栓在前侧拉栓器上的另一根绳子也被松开后,使常闭的泄压孔继续保持闭合状态。其结果是,气囊的内压保持不变,从而给乘员的腹部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拘束;3同时由于栓在后侧拉栓器上的绳子没有被松开,使气囊的后端上部移动距离受到限制,从而增加了气囊后端下部的展开速度,以便给乘员的腹部提供更加快速的拘束。在乘员体格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气囊特定部位的移动速度和密切与乘员的接触距离,以及保持气囊内压不变,从而给乘员提供一个更加快速和更加强有力的拘束效果。这种拘束效果的改进,是通过拉栓器来控制气囊背面与气囊装配盒底部之间的连接绳子的松开和保持连接来实现的。
[0006]3. 气囊的正常展开形态:当被后侧拉栓器和前侧拉栓器拴住的绳子同时被松开时,气囊将按照正常的形状和速度进行展开。
[0007]综上所述,通过拉栓器来控制气囊背面与气囊装配盒底部之间的连接绳子的松开和保持连接,来调节气囊展开的形态和速度以及气囊的内压,从而达到改善对乘员的拘束性能或减轻对乘员伤害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拉栓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零部件。
[0008]拉栓器被安装在气囊装配盒底部的外侧。连接气囊内侧特定部位的绳子通过气囊装配盒底部上的狭缝或圆孔被延伸到气囊装配盒的外面,绳子的端部有一个环。在拉栓器动作之前,拉栓器的拉杆处在一个伸出的状态,绳子端部的环就套在伸出的拉杆上,使绳子的端部不被抽出。这样被绳子的另一端连接的气囊内侧的部位就会受到束缚或者常闭的泄
压孔就会被撕开。在拉栓器动作之后,拉栓器的拉杆就会处于后退的状态,绳子端部的环就会被释放。这样被绳子的另一端连接的气囊内侧的部位就处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状态,或者常闭的泄压孔不被撕开而继续保持闭合的状态。
[0009]目前,已经有一些厂家开发出了以上所述的拉栓器。例如,专利文献US8851519中公开了一种拉栓器的结构,包括外壳容器和可移动体。在可移动体的中间部位设置一个空间作为高压缓冲室。在可移动体的拉杆部分与外壳容器之间形成一个高压膨胀室。高压缓冲室和高压膨胀室之间通过有开口的传导部进行压力方面的联通。
[0010]当点爆管点火时,由于生成气体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首先在高压缓冲室中产生一个高压环境,然后高压缓冲室中的高压又通过带开口的传导部传入右方的高压膨胀室中。最终,高压膨胀室中的压力就推动可移动体向左方向移动。
[0011]但是,该结构的拉栓器具有以下缺点:1由于在可移动体中间开设了一个比较大的高压缓冲室,所以对整个拉栓器本身的小型化不利;2当可移动体离开初始位置以后,可移动体与外壳容器之间设置的密封材将处于一个不被完全拘束的状态,密封材可能发生脱落,从而引起产品的密封失效而导致火焰从拉栓器前后喷出;3对点爆管的固定方法没有做具体的规定,为此,在US8851519中公开了点爆管的注塑体结构,采用注塑的方法直接将点爆管固定在可移动体上。
[0012]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小型化的拉栓器,便于加工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工作性能的稳定和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小型化的拉栓器,便于加工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工作性能的稳定和可靠。
[001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一种拉栓器,包括可移动体、外壳容器,可移动体插入外壳容器内,可移动体与外壳容器之间采用滑动连接,可移动体包括点爆管、基座、拉杆,拉杆、点爆管采用翻边结构固定在基座上,拉杆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中空结构,点爆管覆盖在拉杆的开口端,拉杆的内部为高压缓冲区,拉杆与外壳容器之间的空隙为高压膨胀区,拉杆的表面设有联通高压缓冲区和高压膨胀区的通孔,基座与外壳容器之间的接触面上、拉杆与外壳容器之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有一个O形圈,外壳容器设有收口结构,收口结构卡在基座表面的限位槽内。
[0015]所述的收口结构在外壳容器表面形成凹槽,外壳容器采用凹槽固定在气囊模块安装盒底部面板上。
[0016]所述的拉杆开口端呈喇叭状,开口端端部设有固定法兰,固定法兰固定在翻边结构内,固定法兰的端面抵住点爆管。
[0017]通孔设置在所述的开口端的斜面上。
[0018]所述的基座、所述的拉杆表面设有安装槽,O形圈设置在安装槽内。
[0019]所述的基座靠近翻边结构的一端内部设有点爆管安装孔,点爆管固定在点爆管安装孔内。
[0020]所述的点爆管安装孔的结构与点爆管的外形匹配。
[0021]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采用翻边结构同时将拉杆、点爆管固定在底座上,高
压缓冲区设置在拉杆内部,提高了内部空间利用率,减少了零部件,实现了拉栓器小型化,也便于拉栓器加工。O形圈的设置能够保证拉栓器的密封性,使拉栓器更可靠、稳定地工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拉杆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点火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装配示意图一。
[0026]图5为本技术装配示意图二。
[0027]图6为本技术装配示意图三。
[0028]图7为本技术装配示意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30]参见图1,本技术是一种拉栓器,包括可移动体、外壳容器,可移动体插入外壳容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栓器,包括可移动体、外壳容器,可移动体插入外壳容器(4)内,可移动体与外壳容器(4)之间采用滑动连接,其特征在于:可移动体包括点爆管(1)、基座(2)、拉杆(3),拉杆(3)、点爆管(1)采用翻边结构(5)固定在基座(2)上,拉杆(3)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中空结构,点爆管(1)覆盖在拉杆(3)的开口端,拉杆(3)的内部为高压缓冲区(7),拉杆(3)与外壳容器(4)之间的空隙为高压膨胀区(8),拉杆(3)的表面设有联通高压缓冲区(7)和高压膨胀区(8)的通孔(31),基座(2)与外壳容器(4)之间的接触面上、拉杆(3)与外壳容器(4)之间的接触面上分别设有一个O形圈(9),外壳容器(4)设有收口结构(6),收口结构(6)卡在基座(2)表面的限位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口结构(6)在外壳容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林李俊杰杨嘉良道格拉斯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