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记录介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7258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从第二记录层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记录信号特性的单面2层记录再生型光记录介质,其是从记录再生光入射面侧,至少将第一基板、以有机色素为主要成分的第一记录层、第一反射层、粘接层、无机保护层、以有机色素为主要成分的第二记录层、第二反射层、第二基板以该顺序叠层、可以通过红色激光而记录再生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基板上形成的导向槽的深度为200~600*及1900~2700*中的任意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单面2层记录再生型的光记录介质
技术介绍
除只读的DVD(数字视盘)等光记录介质之外,可以记录的DVD(DVD+RW、DVD+R、DVD-R、DVD-RW、DVD-RAM等)被实用化。该DVD+R、DVD+RW等是位于以往的可以记录的CD-R、CD-RW(记录型光盘(compact disk))技术的延长线上的光记录介质,为确保与再生专用DVD的再生互换性,记录密度(磁道间距、信号标记(マ一ク)长度)和基板的厚度从CD条件向符合DVD条件地进行设计。例如,在DVD+R中,采用以下构成与CD-R同样地,将色素旋涂在基板上,设置光记录层,在其背面通过贴合材料将设置了金属反射层的信息记录用基板与同形状的基板贴合。此时,作为光记录层,可以使用色素类材料。CD-R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满足CD的标准的高反射率(65%),但在上述构成中,为得到高反射率,光记录层必须满足在记录再生光波长下特定的双折射率,这是由于适合色素的光吸收特性。这一点即使是DVD也是同样的。因此,提出了在只读DVD中为增大记录容量而具有2层记录层的DVD。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这样的具有2层记录层的DVD的层结构的断面图。第一基板1和第二基板2通过夹持由紫外线固化树脂形成的透明中间层5而贴合。在第一基板的内侧面形成第一记录层3,在第二基板内侧面形成第二记录层4。第一记录层使用电介体膜作为半透明膜而形成。第二记录层由金属膜等构成并作为反射膜而形成。在第一记录层上形成凹凸状的记录标记,通过再生用激光的反射·干涉效果读取记录信号。由于从2个记录层读取信号,因此可以得到最大8.5GB左右的存储容量。另外,第1、第二基板的厚度分别约为0.6mm,透明中间层的厚度约为50μm。成为第一记录层的半透明膜按照其反射率为30%左右地形成,为再生第二记录层而照射的激光在第一记录层反射总光量的约30%而衰减之后,在第二记录层的反射膜上反射,再次在第一记录层受到衰减之后,从光盘射出。调节作为再生光的激光并使焦点会聚在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上,如果检出反射光,则可以再生各个记录层的信号。另外,使用于DVD的场合的记录再生的激光波长约为650nm。但是,在上述的可以记录的DVD、DVD+R、DVD-R、DVD+RW等中,从单面读取的记录层只有一层,在这些光记录介质中,为得到更大的存储容量,有必要制成从两面再生的结构。其原因是,由于单面2层记录再生型的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层有2层,为将焦点会聚在内部的记录层上而从光学传感器(ピツクアツプ)照射写入用激光而记录信号时,由于第一记录层使激光衰减,因此存在第二记录层的记录所必需的光吸收和光反射不能兼备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专利技术,该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记录时,从光记录介质的一面对由有机色素构成的2个记录层进行写入,再生时,也从光记录介质的一面对2个记录层进行读入。但是,该专利技术只停留在将以往的基板面入射记录构成和记录膜面入射构成的2种基板贴合的构成,并没有揭示实际上在2个记录层上进行记录再生的数据。按照本专利技术者等的研究,即使采用上述构成,也不能进行可以实用的记录再生,不能解决上述关于第二记录层的光吸收·反射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记录层含有有机色素的多层型光记录介质。但是,在第二记录层以后的槽的制作中,使用通过活性能量线固化树脂转印的所谓2P法,在实际的制造上是困难的。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实施例2,记载了2层型光记录介质,但记录层由合金构成而且是具有含有赛安宁色素的记录辅助层的结构,除与本专利技术基本构造不同以外,关于基板的导向槽的深度给介质特性带来的影响也没有暗示。专利文献1特开平11-66622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8-124210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1-1847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点的、从第二记录层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记录信号特性的、单面2层记录再生型光记录介质。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如下。<1>一种光记录介质,其是从记录再生光入射面侧,至少将第一基板、以有机色素为主要成分的第一记录层、第一反射层、粘接层、无机保护层、以有机色素为主要成分的第二记录层、第二反射层、第二基板以该顺序叠层,并可以通过红色激光而记录再生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导向槽的深度为200~600及1900~2700中的任意值。<2>按照上述<1>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第二基板的导向槽的深度为200~600,第二记录层的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80~620nm,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度(Absorption)为1.5~2.0。<3>按照上述<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第二基板的导向槽的深度为200~400。<4>按照上述<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记录层的膜厚设置为第一记录层的膜厚的至少1.5倍。<5>按照上述<4>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记录层的膜厚设置为第一记录层的膜厚的1.5~2.5倍。<6>按照上述<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反射层的膜厚设置为第一反射层的膜厚的至少5倍。<7>按照上述<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反射层的导热系数设置为比第一反射层的导热系数高。<8>按照上述<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标记形成在由导向槽的凹凸产生的槽部,在第二基板上的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标记形成在由导向槽的凹凸产生的槽间部。<9>按照上述<1>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基板上形成的导向槽的深度为1900~2700,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的导向槽的深度为1300~1700。<10>按照上述<9>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下的第一记录层的吸光度为0.5~0.8、第二记录层的吸光度为0.8~1.4。<11>按照上述<9>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不论对于第一基板上形成的第一记录层、第二基板上形成的第二记录层的任何一个,在由导向槽的凹凸产生的记录层膜厚的厚的部分和薄的部分中,在厚的部分可以记录再生。<12>按照上述<9>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记录再生波长下的无机保护层的折射率为1.0~2.4。<13>按照上述<9>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记录再生光入射时的第一反射层的透过率为40~80%。<14&g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记录介质,其是从记录再生光入射面侧,至少将第一基板、以有机色素为主要成分的第一记录层、第一反射层、粘接层、无机保护层、以有机色素为主要成分的第二记录层、第二反射层、第二基板以该顺序叠层,并可以通过红色激光而记录再生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导向槽的深度为200~600*及1900~2700*中的任意值。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3-5-22 145458/2003;JP 2003-6-30 188985/20031.一种光记录介质,其是从记录再生光入射面侧,至少将第一基板、以有机色素为主要成分的第一记录层、第一反射层、粘接层、无机保护层、以有机色素为主要成分的第二记录层、第二反射层、第二基板以该顺序叠层,并可以通过红色激光而记录再生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导向槽的深度为200~600及1900~2700中的任意值。2.按照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第二基板的导向槽的深度为200~600,第二记录层的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80~620nm,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度(Absorption)为1.5~2.0。3.按照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第二基板的导向槽的深度为200~400。4.按照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记录层的膜厚设置为第一记录层的膜厚的至少1.5倍。5.按照权利要求4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记录层的膜厚设置为第一记录层的膜厚的1.5~2.5倍。6.按照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反射层的膜厚设置为第一反射层的膜厚的至少5倍。7.按照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反射层的导热系数设置为比第一反射层的导热系数高。8.按照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标记形成在由导向槽的凹凸产生的槽部,在第二基板上的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标记形成在由导向槽的凹凸产生的槽间部。9.按照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基板上形成的导向槽的深度为1900~2700,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的导向槽的深度为1300~1700。10.按照权利要求9记载的光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下的第一记录层的吸光度为0.5~0.8、第二记录层的吸光度为0.8~1.4。11.按照权利要求9记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八代彻见上竜雄中村有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