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碰撞吸收构件的光盘驱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6736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盘驱动器,包括:主框架;板单元,安装在主框架上以向上和向下运动;滑动部件,可运动地布置在主框架上,该滑动部件在主框架上运动的同时使板单元向上和向下运动;碰撞吸收构件,介于滑动部件和板单元之间,用于吸收传递到板单元的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一种光盘驱动器。更具体地讲,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碰撞吸收构件的光盘驱动器
技术介绍
通常,光盘驱动器选择性地记录和/或再现在例如裸压缩盘(CD)或者数字通用盘(DVD)的光学记录介质中的信息。尤其是,因为使用非接触类型的拾取单元记录或者再现信息,所以这种光盘驱动器对数据的重复再现能力很好。但是,使用该拾取单元的光盘驱动器也有缺点,例如容易受振动或者碰撞的影响。而且,在许多近来的光盘驱动器中,当盘高速旋转时,对其高速旋转而造成的振动的抑制或防止越来越重要。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应用典型减震装置的传统光盘驱动器。如图1所示,典型的光盘驱动器包括主框架10和拾取板20,拾取板20安装在主框架10上,其方式是拾取板20可向上和向下运动。拾取板20包括转盘21和拾取器22,盘放置在转盘21上,拾取器22在沿着放置在转盘21上的盘的径向运动的同时选择性地记录和/或再现信息。盘托架30安装到主框架10上,用于滑进和滑出光盘驱动器。减震装置40位于拾取板20和主框架10之间,用于防止由干扰和噪声导致的振动,所述干扰和噪声由于驱动偏心盘导致的内部振动引起。减震装置40包括三个橡胶减震器41、42和43,分别安装在拾取板20的前部的两侧和后部的中间。橡胶减震器41、42和43在拾取板20和主框架10之间执行缓冲功能。因此,由干扰导致的振动不被传递到拾取板20。当驱动偏心盘时产生的内部振动也不被传递到外周。因此,当通过光盘驱动器记录或再现信息时,可防止产生错误。但是,上述传统的减震装置可具有以下问题(1)使用三个橡胶减震器41、42和43增加了材料成本;(2)对邻近物的污染,例如,用于驱动拾取器22的DC电机23可能会被污染物,例如从橡胶减震器产生的硫磺所污染,并且导致其失效。而且,当光盘驱动设备受到相对强烈的碰撞,例如当光盘驱动设备掉落时,橡胶减震器41、42和43不可能完全吸收碰撞。这种情况下,拾取板20可能弯曲,因此,妨碍驱动盘驱动器。因此,需要这样一种改善的光盘驱动器,其具有改善的碰撞抵抗、低的材料成本并且防止对邻近部分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是提出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点,并且提出至少下述优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是提供具有提高的碰撞抵抗的光盘驱动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光盘驱动器,其通过减少结构组件的数量可降低材料费用,并且通过减少使用的橡胶的数量来防止由于例如硫磺的杂质导致的相邻部件的污染。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目的可通过提供一种光盘驱动器来实现,该光盘驱动器包括主框架;板单元,安装在主框架上以向上和向下运动;滑动部件,可运动地布置在主框架上,该滑动部件在主框架上运动的同时使板单元向上和向下运动;碰撞吸收构件,介于滑动部件和板单元之间,用于吸收传递到板单元的碰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板单元可包括拾取板,其包括转盘和拾取器,盘放置在转盘上,拾取器沿着盘的径向运动。而且,副框架可形成在拾取板的前部,并且可包括在副框架前部的碰撞吸收构件。碰撞吸收构件可与副框架一体地形成。碰撞吸收狭槽分别形成在碰撞吸收构件的两个侧壁中。用于加强刚度的至少一个加强肋可形成在碰撞吸收构件的下部。至少一个凸轮狭槽可形成在滑动部件上,并且与所述凸轮狭槽对应的至少一个凸轮突起可形成在碰撞吸收构件的前部,从而在板单元与滑动部件互锁的情况下,板单元向上和向下可运动。该光盘驱动器还包括安装在主框架上的盘托架,用于滑进和滑出光盘驱动器。滑动部件在与盘托架互锁的主框架上运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盘驱动器还可包括减震装置,吸收在主框架和拾取板之间产生的振动。该减震装置包括一对铸模拉紧部分,与主框架的两个侧壁一体地形成;一对铸模拉紧导向部分,从副框架的前部的两侧突出,从而铸模拉紧导向部分位于铸模拉紧部分的底部并且在铸模拉紧部分上被支持。一个橡胶减震器安装在拾取板的后部的中间。从以下公开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中,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目的、优点和显而易见的特点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清楚。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特定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图1是传统光盘驱动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驱动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B是图2A的滑动部件和碰撞吸收构件部分的详图;图3是图2A所示的光盘驱动器的组装状态的透视图;图4A和图4B是从图2A中摘取的碰撞吸收构件部分的透视图,用于解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将被理解为指代相同的部件、特征和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说明书中定义的内容,例如详细的结构和部件用于帮助全面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对在此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将省略公知的功能和结构的描述。图2A是示例性地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驱动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滑动部件130和碰撞吸收构件160的详细视图。图3是图2A所示的光盘驱动器的组装状态的透视图。参照图2A到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驱动器包括主框架110、安装在主框架110上向上和向下运动的板单元120、在主框架110上运动的同时使板单元120向上和向下运动的滑动部件130和盘托架140。盘可被布置在安装在主框架110上的盘托架140上,盘托架140用于滑进和滑出主框架110。减震装置150用于抑制在主框架110和板单元120之间产生的振动。碰撞吸收构件160介于板单元120和滑动部件130之间。主框架110具有滑动壁111和112,并且主框架110与板单元120、滑动部件130和盘托架140结合。板单元120包括拾取板121和副框架125。拾取板121包括转盘122,盘被放置在转盘122上。拾取器123在沿着放置在转盘122上的旋转的盘的径向运动的同时记录和/或再现信息。驱动源的DC电机124驱动拾取器123。拾取板121安装在主框架110上,可向上和向下运动,拾取板121的上部可通过盘的夹持位置所确定。副框架125固定在拾取板121的前部,因此副框架125与拾取板121一起向上和向下运动。将在之后描述的碰撞吸收构件160被布置在副框架125的前部。滑动部件130安装在主框架110上,从而滑动部件130可向右运动和向左运动。滑动部件130在主框架10上向右运动和向左运动,并与盘托架140互锁。滑动部件13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两个凸轮狭槽131,凸轮突起163形成在将在之后描述的碰撞吸收构件160上。所述突起163插入凸轮狭槽131中。在这种结构中,当滑动部件130向右或者向左运动时,凸轮突起163沿着凸轮狭槽131运动。因此,滑动部件130使副框架125和拾取板121向上或者向下运动。盘托架140安装在主框架110上,用于滑进和滑出主框架110。盘通过盘托架140装载到主框架110的内部或者从主框架110的内部卸载。盘托架140在装载到主框架110的内部或者从主框架110的内部卸载的同时,使滑动部件130向右或者向左运动。滑动部件130向右或者向左的运动使副框架125和拾取板121向上或者向下运动,从而夹持盘或者松开盘。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盘驱动器,包括:主框架;板单元,安装在主框架上以向上和向下运动;滑动部件,可运动地布置在主框架上,该滑动部件在主框架上运动的同时使板单元向上和向下运动;碰撞吸收构件,介于滑动部件和板单元之间,用于吸收传 递到板单元的碰撞。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5-1-27 10-2005-00073581.一种光盘驱动器,包括主框架;板单元,安装在主框架上以向上和向下运动;滑动部件,可运动地布置在主框架上,该滑动部件在主框架上运动的同时使板单元向上和向下运动;碰撞吸收构件,介于滑动部件和板单元之间,用于吸收传递到板单元的碰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驱动器,其中,板单元包括拾取板,包括转盘和拾取器,盘放置在转盘上,拾取器沿着盘的径向运动;副框架,形成在拾取板的前部,包括在副框架前部的碰撞吸收构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驱动器,其中,碰撞吸收构件与副框架一体地形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驱动器,其中,碰撞吸收狭槽分别形成在碰撞吸收构件的两个侧壁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驱动器,其中,用于加强刚度的至少一个加强肋形成在碰撞吸收构件的下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驱动器,其中,至少一个凸轮狭槽形成在滑动部件上,并且与所述凸轮狭槽对应的至少一个凸轮突起形成在碰撞吸收构件的前部,从而在板单元与滑动部件互锁的情况下,板单元向上和向下可运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盘驱动器,还包括减震装置,吸收在主框架和拾取板之间产生的振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驱动器,其中,减震装置包括一对铸模拉紧部分,与主框架的两个侧壁一体地形成;一对铸模拉紧导向部分,从副框架的前部的两侧突出,从而铸模拉紧导向部分位于铸模拉紧部分的底部并且在铸模拉紧部分上被支持。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驱动器,其中,减震装置还包括减震橡胶,安装在拾取板的后部的中间。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盘驱动器,还包括盘托架,安装在主框架上,用于滑进和滑出光盘驱动器,其中,滑动部件在与盘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赞范金太勉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