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的卧式转炉侧炉口新砌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6599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的卧式转炉侧炉口新砌筑结构,包括转炉本体、侧炉口、填充料、钢板、方砖、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所述转炉本体的一侧设有侧炉口,所述转炉本体和侧炉口的外侧均设有钢板,所述转炉本体位于钢板的内表面砌筑有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所述侧炉口的上方及下方位于钢板的内表面砌筑有方砖,所述侧炉口的两侧位于钢板的内表面砌筑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所述侧炉口的位于方砖与钢板之间设有填充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采用楔形砖替代直型砖砌筑侧炉口内圈后,侧炉口砖外小内大,在受热膨胀后,炉砖将夹得更紧,相邻的炉砖之间有相互阻碍耐火砖向外滑移的作用力的优点。用力的优点。用力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稳定性的卧式转炉侧炉口新砌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转炉炉口
,具体为一种高稳定性的卧式转炉侧炉口新砌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昆鹏公司)10万吨阳极铜/年项目,吹炼阶段采用PS卧式转炉,将含铜约55%的冰铜经过造渣期,造铜期两个阶段吹炼到含铜98.5%以上的粗铜。本公司共3台卧式转炉,内衬使用镁铬质耐火砖。
[0003]转炉炉口工艺操作和温度变化频繁,清理炉口结渣和加冷料时会对内衬产生的巨大机械冲击力。转炉炉口由于结构复杂,结构强度弱等问题,使得炉口内衬是转炉最易受损的薄弱的部位,本公司原有的侧炉口为传统的方砖砌筑方式,砌筑方式见图1、图2。
[0004]经过大量检索发现:中国技术专利专栏:申请号CN202010973075.3,公开号CN112082380A,一种卧式转炉炉口内衬砌筑结构,包括多个过渡砖(1)、多个拱砖(2)、多个锁紧砖(3)、多个舌头砖(4)、多个侧墙砖(5),卧式转炉炉口包括四个内侧面,卧式转炉炉口相对的两个内侧面通过多个锁紧砖(3)砌筑成锁紧砖层,卧式转炉炉口相对的另外两个内侧面通过多个侧墙砖(5)砌筑成侧墙砖层,锁紧砖层的底部与侧墙砖层的底部齐平,锁紧砖层的底部与侧墙砖层的底部通过多个拱砖(2)砌筑拱砖层,拱砖层的底部通过多个过渡砖(1)砌筑过渡砖层;锁紧砖(3)与侧墙砖(5)通过舌头砖(4)砌筑连接。本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卧式转炉炉口内衬砌筑难度大、侵蚀过快、使用寿命低等问题。
[0005]但对比文件中炉子服役过程中,炉内温度高,侧炉口砖的热端膨胀量大于冷端,相邻砖的压力有使其自然向外脱出的力,另外,在清理炉口结渣过程中,炉口机冲击力作用到侧炉口耐火砖上,炉砖内衬易发生向炉内滑移或者脱出。选取水平位置清理炉口结渣时对图1、2中侧炉口内圈的方砖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
[0006]根据以上受力分析示意图可知,方砖在服役过程中,由于冷端及热端热存在膨胀差,造成热端厚度略大于冷端,上下相邻的炉砖对它的压力有将炉砖向外推的力学分量,当炉口机冲击力F与上下炉砖压力的分量合力大于炉砖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后,该砖将发生向热端(炉内)方向的位移,直至脱出掉落。
[0007]如果侧炉口发生部分掉落,上下炉口砖失去侧炉口砖的压力作用,也会逐渐掉落,最后造成炉口大面积掉砖,发生漏铜事故,需停炉进行炉修,影响转炉生产和炉寿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卧式转炉侧炉口新砌筑结构,具备采用楔形砖替代直型砖砌筑侧炉口内圈后,侧炉口砖外小内大,在受热膨胀后,炉砖将夹得更紧,相邻的炉砖之间有相互阻碍耐火砖向外滑移的作用力的优点,解决了方砖在服役过程中,由于冷端及热端热存在膨胀差,造成热端厚度略大于冷端,上下相邻的炉砖对它的压力有将炉砖向外推的力学分量,当炉口机冲击力F与上下炉砖压力的分量合力大于炉砖受到
的最大静摩擦力后,该砖将发生向热端(炉内)方向的位移,直至脱出掉落,如果侧炉口发生部分掉落,上下炉口砖失去侧炉口砖的压力作用,也会逐渐掉落,最后造成炉口大面积掉砖,发生漏铜事故,需停炉进行炉修,影响转炉生产和炉寿的提高的问题。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高稳定性的卧式转炉侧炉口新砌筑结构,包括转炉本体、侧炉口、填充料、钢板、方砖、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所述转炉本体的一侧设有侧炉口,所述转炉本体和侧炉口的外侧均设有钢板,所述转炉本体位于钢板的内表面砌筑有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所述侧炉口的上方及下方位于钢板的内表面砌筑有方砖,所述侧炉口的两侧位于钢板的内表面砌筑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所述侧炉口的位于方砖与钢板之间设有填充料。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的高和宽相等,且所述第一楔形砖的长度为第二楔形砖的长度的1.5倍。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的上端面宽度为61.7mm,下端面宽度为80mm,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的高为400mm,所述第一楔形砖长为225mm。
[0013]优选的,所述方砖的长为225mm,宽为100mm,高为450mm。
[0014]优选的,所述转炉本体内的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在钢板的内表面相互交叉,且呈环形阵列分布。
[0015]优选的,所述侧炉口上的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交叉分布。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使用楔形砖砌筑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增强侧炉口稳定性:
[0018]采用楔形砖替代直型砖砌筑侧炉口内圈后,侧炉口砖外小内大,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在服役过程中,热端厚度始终小于冷端,在受热膨胀后,炉砖将夹得更紧,相邻的炉砖之间有相互阻碍耐火砖向外滑移的作用力,当炉口机对其产生冲击力F时,有上下炉砖压力的分量和静摩擦力阻止炉砖向外脱出,而且阻碍炉砖向外滑移的阻力还会随着冲击力F的增大而增大,不可能发生耐火砖向外脱出,提高了侧炉口砖的稳固性;
[0019]采用新型的侧炉口砌筑方式,使用与炉身砖厚度相同的楔形砖替代直型砖进行侧炉口内圈砌筑,最内圈的侧炉口砖可以与炉身砖错缝连接,错缝砌筑后,侧炉口砖内圈的楔形砖与炉身砖错缝砌筑成为整体,进一步使其稳固性提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传统侧炉口砌筑方式内视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传统侧炉口砌筑方式侧视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传统侧炉口砌筑方式侧炉口砖受力分析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侧炉口内视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侧炉口砖受力分析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楔形砖主视外观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的第二楔形砖主视外观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的第一楔形砖和第二楔形砖侧视外观示意图。
[0029]图中:1、转炉本体;2、侧炉口;3、填充料;4、钢板;5、方砖;6、第一楔形砖;7、第二楔
形砖。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性的卧式转炉侧炉口新砌筑结构,包括转炉本体(1)、侧炉口(2)、填充料(3)、钢板(4)、方砖(5)、第一楔形砖(6)和第二楔形砖(7),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炉本体(1)的一侧设有侧炉口(2),所述转炉本体(1)和侧炉口(2)的外侧均设有钢板(4),所述转炉本体(1)位于钢板(4)的内表面砌筑有第一楔形砖(6)和第二楔形砖(7),所述侧炉口(2)的上方及下方位于钢板(4)的内表面砌筑有方砖(5),所述侧炉口(2)的两侧位于钢板(4)的内表面砌筑第一楔形砖(6)和第二楔形砖(7),所述侧炉口(2)的位于方砖(5)与钢板(4)之间设有填充料(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性的卧式转炉侧炉口新砌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形砖(6)和第二楔形砖(7)的高和宽相等,且所述第一楔形砖(6)的长度为第二楔形砖(7)的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云王昌会王洋洋唐玉荣赵璧李汝云葸军黄荣军袁彬雄周愉
申请(专利权)人: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