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5264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包括双层管、五通阀、氮氧化物转换器、臭氧发生器和测量室,所述双层管的内管和外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内管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排气管;所述五通阀上设置有第三进气管、第二片排气管、第三排气管、第四排气管和第五排气管,所述第三进气管与所述第一排气管连通;所述测量室上设置有第五进气管,所述第五进气管与所述第五排气管连通;所述氮氧化物转换器上设置有第四进气管和第六排气管,所述第四进气管与所述第五排气管连通,所述第六排气管与所述第五进气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路系统,气路结构简单,获得三种检测状态的数据,提高检测精度。提高检测精度。提高检测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氮氧化物检测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NO不稳定,在空气中因紫外线和臭氧的作用很快转变为NO2,产生刺激作用。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NO浓度高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病症,严重影响人体等生物的健康和寿命。
[0003]现有技术中,在许多场所均需要对NO或氮氧化物含量进行监测,严格控制和掌握气体中NO或氮氧化物的含量,以确保对其进行吸收、消除或转化,避免对人体或生物体造成伤害。现有技术中NO的检测或监测主要是利用紫外检测法,即NO在过量的臭氧氧化下转变为激发态的NO2,激发态NO2返回基态NO2过程中会发出波长为600
‑12
00nm的光,通过光电倍增管检测光强,判断NO2的量,换算出NO含量。
[0004]现有技术中,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结构复杂,在且检测中,很难实现进行对比,也别是样气检测本身的对比,这样影响检测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气路结构简单,获得三种检测状态的数据,提高检测精度。
[0006]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包括双层管、五通阀、氮氧化物转换器、臭氧发生器和测量室,所述双层管的内管和外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内管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排气管;
[0007]所述五通阀上设置有第三进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第四排气管和第五排气管,所述第三进气管与所述第一排气管连通;
[0008]所述测量室上设置有第五进气管,所述第五进气管与所述第五排气管连通;
[0009]所述氮氧化物转换器上设置有第四进气管和第六排气管,所述第四进气管与所述第五排气管连通,所述第六排气管与所述第五进气管连通;
[0010]所述臭氧发生器上设置有第八排气管,所述第八排气管与所述测量室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气管与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三排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管连通。
[0012]优选地,所述第四进气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第五排气管和第八排气管上分别通过三通阀连接有第七排气管和第九排气管,所述第七排气管和第九排气管上均分别设置有一电磁阀。
[0013]优选地,所述第四排气管封闭。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的有益效果是:气路结构简单,获得三种检测状态的数据,提高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方案的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零气检测时气路示意图,
[0017]图3为NO2检测时气路示意图,
[0018]图4为NO氮检测时气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包括双层管10、五通阀20、氮氧化物转换器30、臭氧发生器70和测量室40,测量室40的出气口上连接有排气泵60,排气泵60上连接有臭氧筹集器70。所述双层管10的内管11和外管1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管01和第二进气管02。内管11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排气管1。通过设置双层管10,将进入测量室40内的气体中的水气去除,避免水汽吸收测量室中在样气检测中产生的光,影响检测效果。
[0021]如图1所示,所述五通阀20上设置有第三进气管03、第二排气管2、第三排气管3、第四排气管4和第五排气管5。所述第三进气管03与所述第一排气管 1连通,实现双层光10的内管11与五通阀20连通,经过双层管内管11的气体直接进入五通阀20。
[0022]如图1所示,所述测量室40上设置有第五进气管05,所述第五进气管05 与所述第五排气管5连通,实现通过五通阀20的气体直接进入测量室进行测量。
[0023]如图1所示,所述氮氧化物转换器30上设置有第四进气管01和第六排气管 6,所述第四进气管04与所述第五排气管5连通,所述第六排气管6与所述第五进气管05连通。第四进气管04和第六排气管6的设置,使得经过五通阀20出来的气体首先进入氮氧化物转换器30,将NO转化为NO2,然后进入测量室进行测量。这里的氮氧化物转换器30主要部件为钼炉,原理为钼作为催化剂,在 315度高温下,将NO2转换为NO和O2。在第五进气管05上设置有流量计,用于检测通过第五进气管05进入测量室40内的气体的流量。
[0024]所述臭氧发生器70上设置有第八排气管8,所述第八排气管8与所述测量室连通,实现向测量室内加入过量的臭氧,确保将样气中的NO转化为激发状态的NO2,然后实现检测。
[0025]如图1,所述第二排气管2与所述臭氧发生器70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三排气管3与所述第二进气管02连通。通过第三排气管3实现对双层管的外管12 里面供入适量气体,确保双层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的压力,确保双层管能够实现对经过其内的气体中水气的去
除,进入双层管10的气体能够顺利从内管中顺利排出。第二排气管2的设置,实现向臭氧发生器70供入适量气体,确保臭氧发生器内部压力。所述第四排气管4封闭,作为备用管使用。
[0026]如图1,所述第四进气管04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第五排气管5和第八排气管8上分别通过三通阀连接有第七排气管7和第九排气管9。所述第七排气管 7和第九排气管9上均分别设置有一电磁阀。第七排气管7和第九排气管9用于在不同气体周期中对管道中残余气体的排出使用,确保检测精度。
[0027]如图1所示,图1中箭头方向为气体进入双层管10后再通过五通阀20的气路图,在各个不同的检测周期中,本段气体的气路均不会改变。
[0028]为对本技术方案的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的理解和检测原理的理解,下面对检测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029]如图2所示,本图2中检测主要是用于对检测设备自身进行校准使用,通过本操作,为本设备提供一个对比的零信号,所以一般也称本步骤的检测器为零气。首先空气(零气)进入一个具有博孚氧化剂过滤器,过滤器将空气中的NO全部氧化为NO2,然后不含有NO的空气经过第一进气管01进入双层管10,进入双层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氧化物检测设备的气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管、五通阀、氮氧化物转换器、臭氧发生器和测量室,所述双层管的内管和外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内管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排气管;所述五通阀上设置有第三进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第四排气管和第五排气管,所述第三进气管与所述第一排气管连通;所述测量室上设置有第五进气管,所述第五进气管与所述第五排气管连通;所述氮氧化物转换器上设置有第四进气管和第六排气管,所述第四进气管与所述第五排气管连通,所述第六排气管与所述第五进气管连通;所述臭氧发生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亚举李保生郭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