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道底盘及自卸工程车,属于工程车辆技术领域。一种滑道,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顶部的前、后滚动件,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能够通过前、后滚动件沿机架前后位移,并能够在后移至极限位置后沿后侧滚动件翻转一定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包括该滑道的底盘及包括该底盘的自卸工程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滑道中的底板可先相对于机架滑动,而后相对于机架翻转,以减小底板与翻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较小的力将底板及底板上的物料翻转,方便使用者操作倒料;因此装载有该滑道的自卸工程车在倒料时可减小车厢重心与翻转重心之间的距离,从而相对于现有的翻转卸料方式具有省力的优点。具有省力的优点。具有省力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道、底盘及自卸工程车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滑道、底盘及自卸工程车。
技术介绍
[0002]工程中常用的小车是通过车厢向后翻转实现物料的倾倒,通常的结构设计是将车厢尾部与车架尾部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当需要卸料时,将车厢向后抬起并向后翻转。然而采用上述结构时,当货物中的物料较多时,加上货箱的重心与翻转轴心的距离较大,就需要很大的力才可以抬起货箱,因此上述卸料方式存在比较费力,给使用者带来较大负担的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方便使用者卸料的滑道、包含该滑道的底盘以及包括该底盘的自卸工程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工程车的卸料方式存在卸料不便、费力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滑道、底盘及自卸工程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滑道,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顶部的前、后滚动件,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能够通过前、后滚动件沿机架前后位移,并能够在后移至极限位置后沿后侧滚动件翻转一定角度。
[0006]优选的,所述前、后滚动件为滑轮组,所述滑轮组两两一组转动设置在机架顶部。
[0007]优选的,所述底板底部设有滑道板,所述滑道板设有与后侧滚动件卡合的滑道槽;所述底板前端的一侧设有翻转手把套,另一侧设有门钩环。
[0008]优选的,所述机架前端设有把轴承套。
[0009]一种底盘,包括上述的滑道,还包括置于机架底部的行走系统、置于机架前端的转向系统、置于机架底部用于供电的电池组以及控制器,所述转向系统通过把轴承套与机架相连。
[0010]一种自卸工程车,包括上述的底盘,还包括设置在底板顶部的车厢,所述机架前端设有与门钩环匹配的锁死组件。
[0011]优选的,所述锁死组件包括锁死钩以及限位板,所述锁死钩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设置于机架上,另一端设有钩头,所述钩头背面设有导向面,所述限位板铰接于机架上,且其远离机架一端设有缺口,该缺口与钩头配合用于门钩环锁死;其中,所述销轴设有扭簧,所述扭簧两端分别与锁死钩和机架侧壁固连。
[0012]优选的,当所述底板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门钩环置于钩头和缺口之间。
[0013]优选的,所述车厢后端设有可开启的后盖板,所述后盖板上端铰接于车厢,所述底板底部设有能够旋转的锁死轴,所述锁死轴的一端设有卸料门锁环,所述锁死轴远离卸料门锁环的一端设有卸料门锁环把手。
[0014]优选的,所述车厢后端上沿设有铰接架,所述铰接架设有开口向上的铰接孔,所述
后盖板通过铰接轴与铰接孔相连。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滑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该技术中,通过设置该滑道,底板可通过前、后滚动件相对于机架滑动,并在滑动至机架最后端时,相对于后侧滚动件翻转,以减小底板与翻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较小的力将底板及底板上的物料翻转,方便使用者操作倒料。
[0017]2、该技术中,该自卸工程车上装载有本技术的滑道,因此车厢可首先相对于机架滑动,而后相对于后侧滚动件翻转,从而可减小车厢重心与翻转重心之间的距离,即相对于现有的翻转卸料方式具有省力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底板相对于机架滑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1]图4为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机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自卸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图7的后视图;
[0026]图9为图7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图7的仰视图;
[0028]图11为自卸车倒料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2为图1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3为图11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0031]图14为图11的仰视图;
[0032]图15为图11另一侧边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6为图15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7为车厢锁死在机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8为图17中C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9为图17的后视图;
[0037]图20为图19中D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1为图17另一侧边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22为图21中E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3为图17的前视图;
[0041]图24为图23中F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25为底板与箱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26为图25的侧视图;
[0044]图27为图25的后视图;
[0045]图28为图25的仰视图。
[0046]图中:10.机架;11.把轴承套;20.前、后滚动件;30.底板;31.滑道板;311.滑道槽;
32.翻转手把套;33.门钩环;40.行走系统;50.转向系统;60.车厢;61.后盖板;62.锁死轴;63.铰接架;631.铰接孔;64.铰接轴;70.电池组;71.控制器;80.锁死组件;81.锁死钩;811.钩头;812.导向面;82.限位板;821.缺口;83.销轴;84.扭簧;90.卸料门锁环;91.卸料门锁环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4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9]实施例:
[0050]参照图1
‑
3、图5、图6,一种滑道,包括机架10以及设置在机架顶部的前、后滚动件20,还包括底板30,底板能够通过前、后滚动件沿机架前后位移,并能够在后移至极限位置后沿后侧滚动件翻转一定角度,使用时,底板30可通过前、后滚动件沿着机架前后移动,并在后移至极限位置时沿着后侧滚动件翻转一定角度,从而方便底板上物料从机架上卸下,本技术中用于驱动底板沿机架10旋转的力矩较小,具有省力、操作负担小的优点。
[005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前、后滚动件20为滑轮组,滑轮组两两一组转动设置在机架10顶部,相应的,可在机架上设有用于安装该滑轮组的槽体,且可将前、后两个滑轮组分为前侧的支撑滚轮以及后侧的翻转滚轮,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道,包括机架(10)以及设置在机架顶部的前、后滚动件(2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板(30),所述底板能够通过前、后滚动件沿机架前后位移,并能够在后移至极限位置后沿后侧滚动件翻转一定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滚动件(20)为滑轮组,所述滑轮组两两一组转动设置在机架(10)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0)底部设有滑道板(31),所述滑道板设有与后侧滚动件卡合的滑道槽(311);所述底板前端的一侧设有翻转手把套(32),另一侧设有门钩环(3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前端设有把轴承套(11)。5.一种底盘,包括权利要求1
‑
4任一项所述的滑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机架(10)底部的行走系统(40)、置于机架(10)前端的转向系统(50)、置于机架底部用于供电的电池组(70)以及控制器(71),所述转向系统通过把轴承套(11)与机架相连。6.一种自卸工程车,包括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板(30)顶部的车厢(60),所述机架(10)前端设有与门钩环(33)匹配的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湘建,安维勇,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鑫天鸿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