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光盘及其记录/再现光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4285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在不受另一个记录层影响的情况下实现稳定的记录和再现的双层记录型光盘,以及用于该双层记录型光盘的光盘装置。在该光盘的各个区域的布局中,形成在一个记录层上的已记录部分和未记录部分之间的边界的位置是这样设置的,即使得该位置相对于形成在另一记录层上的已记录部分和未记录部分之间的边界的位置总是相距某个预定间距量。此外,到远离入射表面的记录层的测试记录或数据记录总是通过较近记录层上的已记录部分执行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非常小的光斑(optical spot)记录或再现数据的记录/再现光盘装置(记录型光盘装置),以及与该记录型光盘装置一起使用的双层光盘。
技术介绍
在利用非常小的光斑记录或再现数据的光盘领域,除了在其上预先形成有模压的数据凹坑阵列的只再现光盘ROM(只读存储器)介质外,能够记录数据的光盘如CD-R(可记录致密盘)和DVD-R(可记录数字通用盘)已被广泛使用。另外,可重写记录的数据的CD-RW(可重写CD)和DV D-RW(可重写DVD)也已被使用。此外,已经开发了作为下一代DVD的可以利用蓝光记录的光盘格式,称作HD DVD-R。在本说明书中,可以记录或重写数据的光盘通称为记录型光盘。在记录型光盘上,用于跟踪的螺旋沟槽轨道(或者说预刻槽)被形成在光盘基板上,并且由包括有机材料的多层薄膜形成的记录层被形成在具有螺旋沟槽轨道的光盘基板上。数据是这样的记录的,即通过将高功率激光束汇聚到记录层上并使记录层部分变形,从而形成记录凹坑。在记录之后,由于利用与ROM介质相同的数据格式可以获得具有与其上形成有模压的数据凹坑阵列的ROM介质类似的特性的伺服信号,所以具有可以利用只再现驱动设备来容易地执行再现的优点。此外,近来,在这种记录型光盘中,已开发并制造了这样的光盘介质,其通过形成双记录层,并且在同一基板入射表面上记录或从该入射表面再现,从而增大了记录容量。例如,在DVD-R中,已制造出了这种双层介质。在只再现ROM介质中,同样在DVD-R中,双层光盘已被广泛的制造出。然而,为了使记录光盘能够具有双层,必须要解决它们的特有的问题。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双层光盘具有两个记录表面,称作第零记录层和第一记录层。利用激光束对这两个记录层的访问是分别从入射表面4执行的。当对相对远离入射表面4的第一记录层执行记录时,汇聚光束总是穿过第零记录层。然后,在第零记录层的未记录部分5和已记录部分6中,一般来说,透射率是不同的。因此,如果通过第零层的未记录部分和已记录部分对第一记录层执行记录操作,则将到达第一记录层的汇聚光束的功率在记录期间会改变,脱离最优状况,并且难以在良好状况下进行记录。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10-26957中描述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在第一记录层的全部都被记录后,才执行对第零记录层的记录,从而使得总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执行对第一记录层的记录。此外,对于DVD-R的双层介质,当在第一记录层上执行数据记录时,该记录是通过第零记录层的处于已记录状态的部分执行的。在在第零记录层上的记录是在全部第一记录层已被记录后才执行的方法中,必须分别向两个记录层中的每一层提供用于记录控制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域,该控制数据记录区域一般设置在光盘的内周部分,因此处理被复杂化。此外,整个双层光盘的记录状态不能通过仅再现记录层之一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域来检查。在数据被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上时,在记录总是通过第零记录层的已记录部分被执行的格式中,在设置在光盘的内周部分或外周部分的用于优化和检查记录条件的测试区中,因为相应的第零记录层不总是被记录,所以必须利用通过在未记录状态中的测试记录检查得到的最优记录条件来估计已记录部分中的最优记录条件。此外,如果两个记录层之间的间隔变窄,则可能发生下述其他问题。即,如图8所示,记录或再现是通过汇聚激光束(用实线示出)而在一个记录层上执行的,来自另一个记录层的反射作为相干光(用虚线示出)返回到用于记录或再现的光头。在图8中,在右侧示出了激光束被汇聚到第零记录层的情形,在基本中间和左侧示出了激光束被汇聚到第一记录层的情形。在激光束被汇聚到第零记录层时,来自第一记录层的相干光变为与虚汇聚点出现在后侧距离为记录层之间的间隔两倍的位置的情形中相同的反射光,而当激光束被汇聚到第一记录层时,来自第零记录层的相干光变为与虚汇聚点出现在前侧距离为记录层之间的间隔两倍的位置的情形中相同的反射光。如果记录层之间的间隔较宽,则由于这些相干光可以被认为是来自远离实际汇聚点的虚汇聚点的反射光,所以到达光头中的光电探测器的相干光的百分比较小,并且基本上不成问题。但是,如果记录层之间的间隔变窄,从而到达光电探测器的相干光量变为相当可观的水平,则会发生问题。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在反射光是在已记录部分6和未记录部分5之间的边沿部分处产生的情形中(图中右侧示出的)汇聚光束的两个位置。在这种情形中,在相干光中产生了光功率不平衡。在用于记录型光盘的光头中采用了推挽法,在该方法中,从预刻槽产生的反射光的横截面中的不平衡被探测为跟踪误差信号。因此,如果光头接收到不平衡的相干光,则是跟踪误差信号的偏移的可能性较高。如果这种偏移量变显著,则记录操作和再现操作都不能稳定地实现。相干光的这种不平衡不仅可能在已记录部分和未记录部分之间的边界处产生,而且也可以在通常在用于控制信息记录的光盘内周部分上设置的只再现的凹坑区域3和未记录区域5之间的边界处产生(图中的左侧的汇聚光束位置)。如上所述,已知的记录型光盘具有以下问题对控制数据记录区域的处理被复杂化,并且为了获知记录状态,必须访问两个记录层的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另外,其他已知记录型光盘具有必须估计最优记录条件的问题。此外,已知记录型光盘还有记录层之间的间隔变得越窄,相干光影响越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减少了上述问题的光盘和光盘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两层记录层的双层光盘,在所述记录层上形成有可记录螺旋轨道,并且所述记录层上的记录或再现是从同一入射表面透过透明基板执行的;从每个记录层的内周一侧到外周一侧,轨道被划分成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外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并且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和外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具有用于检查该区域内的记录条件的测试区。所述双层光盘在与每个测试区所在的记录层不同的记录层上具有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设置位置是这样的在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所述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设置位置与所述测试区的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位置分开的间隔大于等于预定间距值。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方面,在该双层光盘中,所述保护区是其上记录有哑数据的区域或者其上未形成记录数据的区域,并且设置在靠近所述入射表面的记录层上的所述保护区是用于记录哑数据的区域。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两层记录层的双层光盘,在所述记录层上形成有可记录螺旋轨道,并且所述记录层上的记录或再现是从同一入射表面透过透明基板执行的;从每个记录层的内周一侧到外周一侧,轨道被划分成只再现凹坑区域、未记录区域、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和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在每个记录层上的边界A和边界B的两个边界设置地址位置是这样设置的在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所述两个边界设置地址位置与不同记录层上的边界A、边界B和边界C的三个边界设置地址位置分开的间隔大于等于预定间距值,其中所述边界A是所述未记录区域和所述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之间的边界,所述边界B是所述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和所述用户数据记录区域之间的边界,而所述边界C是所述只再现凹坑区域和所述未记录区域之间的边界。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方面,在该双层光盘中,所述两层记录层之间的间隔小于40μm,并且用于在所述光盘上记录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两层记录层的双层光盘,在所述记录层上形成有可记录螺旋轨道,并且所述记录层上的记录或再现是从同一入射表面透过透明基板执行的;从每个记录层的内周一侧到外周一侧,轨道被划分成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外周控制数据记录 区域;并且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和外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具有用于检查所述区域内的记录条件的测试区;其中,所述双层光盘在与每个测试区所在的记录层不同的记录层上具有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设置位置是 这样的:在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所述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设置位置与所述测试区的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位置分开的间隔大于等于预定间距值。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9-12 2005-2637141.一种具有两层记录层的双层光盘,在所述记录层上形成有可记录螺旋轨道,并且所述记录层上的记录或再现是从同一入射表面透过透明基板执行的;从每个记录层的内周一侧到外周一侧,轨道被划分成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和外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并且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和外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具有用于检查所述区域内的记录条件的测试区;其中,所述双层光盘在与每个测试区所在的记录层不同的记录层上具有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设置位置是这样的在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所述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设置位置与所述测试区的内周一端和外周一端的地址位置分开的间隔大于等于预定间距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光盘,其中,所述保护区是其上记录有哑数据的区域或者其上未形成记录数据的区域,并且设置在靠近所述入射表面的记录层上的所述保护区是用于记录哑数据的区域。3.一种具有两层记录层的双层光盘,在所述记录层上形成有可记录螺旋轨道,并且所述记录层上的记录或再现是从同一入射表面透过透明基板执行的;从每个记录层的内周一侧到外周一侧,轨道被划分成只再现凹坑区域、未记录区域、内周控制数据记录区域和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其中,在每个记录层上的边界A和边界B的两个边界设置地址位置是这样设置的在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中丰大久保修一渡部一雄柏原裕小川昭人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