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座椅和整合到座椅中的安全气囊模块的支承系统及操作支承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3359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06
一种支承系统,支承系统具有座椅(12)和整合到座椅(12)中的安全气囊模块(14),安全气囊模块具有侧向安全气囊(22)和安全气囊控制装置(23)。座椅(12)是至少在第一座椅位置与第二座椅位置之间可调节的,并且侧向安全气囊(22)具有第一充气状态和第二充气状态。安全气囊控制装置(23)被配置成使得:在需要情况下,当座椅(12)处于第一座椅位置时,侧向安全气囊(22)采用第一充气状态;并且当座椅(12)处于第二座椅位置时,侧向安全气囊(22)占据第二充气状态。此外,示出了一种用于操作支承系统(10)的方法。方法。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座椅和整合到座椅中的安全气囊模块的支承系统及操作支承系统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承系统,该支承系统具有可调节的座椅和整合到座椅中的安全气囊模块。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操作支承系统的方法。
[0002]具有安全气囊模块的支承系统是已知的并且通常在机动车辆中使用,以便在支承情况下、例如在事故中拦截或者支撑车辆乘员,由此降低受伤风险并且由此提高车辆乘员的安全性。
[0003]将来,对支承装置的灵活性的要求将会提高,因为随着自主驾驶和/或自动驾驶的日益普及,由车辆乘员占据的座椅位置可以根据行驶情况比目前的情况明显更大地变化。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提供改进的保护效果的支承系统。
[0005]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提出一种支承系统,所述支承系统具有座椅和整合到座椅中的安全气囊模块,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具有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在此,所述座椅是至少在第一座椅位置与第二座椅位置之间可调节的。此外,所述安全气囊具有第一充气状态和第二充气状态。在此,所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被配置成使得:在需要情况下,当所述座椅处于所述第一座椅位置时,所述安全气囊采用所述第一充气状态;并且当所述座椅处于所述第二座椅位置时,所述安全气囊占据所述第二充气状态。
[0006]第一座椅位置或第二座椅位置的存在可以通过靠背倾斜度来确定,其中靠背倾斜度可以通过倾斜角度来确定,该倾斜角度对应于座椅的靠背与座椅表面之间的角度。当倾斜角度等于或小于特定阈值时存在第一座椅位置,并且当倾斜角度大于特定阈值时存在第二座椅位置。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座椅位置描述了第一座椅调节范围,并且第二座椅位置描述了第二座椅调节范围,第一座椅调节范围和第二座椅调节范围可以通过靠背倾斜度的阈值彼此区分。阈值尤其可以根据座椅的相应安装情况、车辆几何形状和/或另外的支承元件的定位来选择。
[0007]通过这种设计,安全气囊的状态与座椅位置相关联,使得安全气囊在支承情况下(例如在事故中)提供与座椅位置相适配的保护效果,尤其其中所提供的保护效果与坐在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座椅位置相适配。以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由支承系统提供的保护效果并且因此提高安全性,尤其是提高坐在座椅上、并且其与安全气囊的相对位置取决于相应的座椅位置的车辆乘员的安全性。尤其可以以这种方式补偿乘员与座椅的靠背之间的相对移位,该相对移位在第二座椅位置中相对于第一座椅位置出现并且因此引起安全气囊模块相对于乘员的相对移位。
[0008]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充气状态是在安全气囊激活之后在支承情况下安全气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安全气囊最大程度地充气,即安全气囊的体积是最大的。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安全气囊是与座椅整合的侧向安全气囊,从而车辆乘员可以被侧向支撑。侧向安全气囊是相对于车辆乘员侧向地、尤其是垂直于座椅方向和/或驾驶方向布置的安全气囊。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设计方案中,所述第一充气状态和所述第二充气状态的彼此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侧向安全气囊的不同的几何形状、不同的体积、不同的取向、和/或不同的形
状,尤其其中所述安全气囊的体积在所述第二充气状态下比在所述第一充气状态下更大。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各种保护效果。
[0011]例如,确定相对于座椅、相对于靠背或在座椅或者靠背处的固定部位的取向。
[0012]尤其,安全气囊可以在第二充气状态下进一步朝座椅表面的方向延伸,以便补偿在第二座椅位置中出现的在乘员与靠背之间的相对移位。替代地,安全气囊可以在第二充气状态下进一步朝座椅的头枕的方向延伸,以便在第二座椅位置中附加地保护乘员的头部。此外可以提出,安全气囊在第二充气状态下不仅在朝座椅表面的方向上、而且在朝座椅的头枕的方向上具有更大的膨胀。
[0013]为了可靠地实现期望的充气状态,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可以具有用于释放第二充气状态的释放装置。
[0014]例如,所述安全气囊具有至少一个限制带,所述限制带与所述安全气囊的壁永久相连接,其中所述限制带在所述第一充气状态下被固定在所述释放装置上并且在所述第二充气状态下从所述释放装置松脱,并且其中所述释放装置被配置用于选择性地释放所述限制带。借助于限制带可以可靠地对第一充气状态进行建模。
[0015]此外,安全气囊模块可以包括流出开口,该流出开口优选是可自适应地控制的,从而可以影响安全气囊的内压。在此尤其提出,流出开口在安全气囊的第一充气状态下打开并且在第二充气状态下闭合。
[0016]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流出开口布置在安全气囊外壁中,其中安全气囊外壁中的流出开口与释放装置中的另外的流出开口相对应,如果限制带没有被释放并且固定在释放装置上,那么释放装置的另外的流出开口被释放/打开。因此,气体可以经由释放装置的另外的流出开口和安全气囊外壁中的流出开口从安全气囊流出。如果限制带被释放并且从释放装置松脱,则释放装置的另外的流出开口被闭合。例如可以通过可移动的栓元件来实现对释放装置的另外的流出开口的封闭。因此,没有气体可以经由流出开口从安全气囊流出。
[0017]替代地,流出开口可以布置在安全气囊外壁中,其中流出开口配设有封闭元件,该封闭元件例如通过封闭元件限制带与封闭元件释放装置相连接,其中封闭元件释放装置在存在第一座椅位置时释放封闭元件限制带,从而封闭元件释放安全气囊外壁中的流出开口。而在存在第二座椅位置时,封闭元件限制带保持固定在封闭元件释放装置上,使得封闭元件藉由封闭元件限制带保持在封闭流出开口的位置中或者被拉到封闭流出开口的位置中。
[0018]为了简单地改变座椅位置,所述座椅可以具有座椅表面和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可调节的靠背,所述靠背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倾斜可调节的倾斜角度,尤其其中所述靠背与所述座椅表面之间的倾斜角度更小在所述第一座椅位置中比在所述第二座椅位置中更小。
[0019]为了可靠地确定座椅位置,座椅可以具有角度传感器,该角度传感器与安全气囊控制装置相连接以用于信号传输并且该角度传感器被配置成用于确定倾斜角度。
[00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至少局部地、尤其完全地整合在靠背中,由此可以实现紧凑的结构。
[0021]安全气囊模块、尤其是安全气囊控制装置可以具有气体发生器,以便给安全气囊充气。
[0022]此外,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操作支承系统、尤其是前述支承系统的方法来实现,所述支承系统具有座椅和整合到座椅中的安全气囊模块,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具有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控制装置。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0023]a)获知所述座椅是处于第一座椅位置、还是处于第二座椅位置;以及
[0024]b)在需要情况下,当所述座椅处于所述第一座椅位置时,通过所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使所述安全气囊展开到所述第一充气状态;并且当所述座椅处于所述第二座椅位置时,使所述安全气囊展开到所述第二充气状态。
[0025]针对支承系统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同样适用于该方法,并且反之亦然。
[0026]例如,在展开之时或之前,当座椅处于第二座椅位置时,激活用于释放第二充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支承系统,所述支承系统具有座椅(12)和整合到所述座椅(12)中的安全气囊模块(14),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具有与座椅整合的侧向安全气囊(22)和安全气囊控制装置(23),其中所述座椅(12)是至少在第一座椅位置与第二座椅位置之间可调节的,其中所述侧向安全气囊(22)具有第一充气状态和第二充气状态,并且其中所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23)被配置成使得:在需要情况下,当所述座椅(12)处于所述第一座椅位置时,所述侧向安全气囊(22)采用所述第一充气状态;并且当所述座椅(12)处于所述第二座椅位置时,所述侧向安全气囊(22)占据所述第二充气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状态和所述第二充气状态的彼此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侧向安全气囊(22)的不同的几何形状、体积、取向和/或形状,尤其其中所述侧向安全气囊(22)的体积在所述第二充气状态下比在所述第一充气状态更大。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装置(23)具有用于释放所述第二充气状态的释放装置(26)。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安全气囊(22)具有至少一个限制带(32),所述限制带与所述侧向安全气囊(22)的壁(30)永久相连接,其中所述限制带(32)在所述第一充气状态下被固定在所述释放装置(26)上并且在所述第二充气状态下从所述释放装置(26)松脱,并且其中所述释放装置(26)被配置用于选择性地释放所述限制带(32)。5.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安全气囊(22)在安全气囊外壁中具有流出开口,所述流出开口被布置成与所述释放装置(26)的另外的流出开口相对应,其中所述释放装置(26)的另外的流出开口在所述第一充气状态下被释放并且在所述第二充气状态下被闭合。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12)具有座椅表面(16)和相对于所述座椅表面(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
申请(专利权)人:奥迪汽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