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2174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粗砂垫层、无砂混凝土层和干硬性水泥砂浆层,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层铺设有彩色防滑透水砖和盲道,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上设有树池,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一侧通过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同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隔开、其另一侧通过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同建构筑物隔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的
,尤其是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人行道指的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它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在城市里人行道是非常普遍的,一般街道旁均有人行道。有些地方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隔着草地或者树木。在乡村人行道比较少。在发达国家许多地区的法律要求人行道上移除所有不便利残疾人使用的设施,因此在过马路的地方人行道专门降低到马路同一个水平,以便轮椅过马路。人行道作为城市道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使用功能已不再单纯是行人通行的专用通道,它在城市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城市交通的疏导、城市景观的营造、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公用设施的依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0003]现有的人行道耐用性不行,使用年限较短,因此,需要一种耐用、使用年限较高的人行道路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通过设置粗砂垫层、无砂混凝土层和干硬性水泥砂浆层,有效地提高了人行道抗压能力,增强了人行道的耐用性,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年限。
[0005]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0006]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粗砂垫层、无砂混凝土层和干硬性水泥砂浆层,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层铺设有彩色防滑透水砖和盲道,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上设有树池,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一侧通过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同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隔开、其另一侧通过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同建构筑物隔开。
[0007]所述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和所述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底部均设有水泥砂浆卧底,所述水泥砂浆卧底的厚度为2—4cm;所述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和所述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均通过三角形支撑块进行支撑固定。
[0008]所述粗砂垫层的厚度为4—6cm,所述无砂混凝土层的厚度为14—16cm,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层的厚度为1—3cm。
[0009]所述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乳化沥青头层油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乳化沥青粘层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均为17—19cm,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5—7cm,所述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3—5cm。
[0010]所述树池由树池边框围合形成。
[0011]本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中的人行道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中的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中的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0016]如图1

3所示,图中1

17标记分别表示为: 粗砂垫层1,无砂混凝土层2,干硬性水泥砂浆层3,彩色防滑透水砖4,盲道5,树池6,树池边框7,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水泥砂浆卧底10,三角形支撑块1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3,乳化沥青头层油层14,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5,乳化沥青粘层16,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7。
[0017]实施例: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人行道路面结构一侧通过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同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隔开,人行道路面结构另一侧通过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同建构筑物隔开,并且建构筑物底面高于人行道路面结构顶面,人行道路面结构顶面高于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顶面。如图2和图3所示,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为长方体状,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的朝向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的一面顶部倒有圆角;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为一面上设有斜面的长方体状,该斜面朝向人行道路面结构,并且该斜面顶部倒有圆角。
[0018]如图1

3所示,人行道路面结构主要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粗砂垫层1、无砂混凝土层2和干硬性水泥砂浆层3,干硬性水泥砂浆层3上铺设有彩色防滑透水砖4和盲道5,彩色防滑透水砖4顶面刚好位于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的斜面底部;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的朝向一侧人行道路面结构的一侧同无砂混凝土层2、干硬性水泥砂浆层3和彩色防滑透水砖4接触,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的另一侧设有三角形支撑块11,用于支撑固定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底部还设有水泥砂浆卧底10,用于固定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3、乳化沥青头层油层14、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5、乳化沥青粘层16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7;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的朝向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的一侧同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3、乳化沥青头层油层14、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5、乳化沥青粘层16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7接触,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的另一侧设有三角形支撑块11,用于支撑固定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底部还设有水泥砂浆卧底10,用于固定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
[0019]如图1所示,人行道路面结构上设有树池6,树池6由树池边框7围合形成,树池边框7的一侧同无砂混凝土层2、干硬性水泥砂浆层3和彩色防滑透水砖4接触,树池边框7的另一侧同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接触。
[0020]本实施例中,粗砂垫层1的厚度为5cm;无砂混凝土层2采用C15的无砂混凝土,其厚度为15cm;干硬性水泥砂浆层3采用1:1.5的干硬性水泥砂浆,其厚度为2cm;彩色防滑透水砖4的厚度为6cm;树池6为1.25m*1.25m的方形树池;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和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底部的水泥砂浆卧底10均采用1:3的水泥砂浆卧底,并且其厚度均为3cm;乙1型混凝
土路缘石8和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侧边的三角形支撑块11尺寸均为10*10cm,并且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侧边的三角形支撑块11为现浇C15砼三角形支撑块;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8的宽*高*长为12cm*30cm*49.5cm,圆角半径为1.5cm,采用的混凝土标号为C30;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9的上宽/下宽*高*长为8cm/10cm*30cm*49.5cm,斜面高度为15cm,圆角半径为1.5cm,采用的混凝土标号为C30;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2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3的厚度均为18cm;乳化沥青头层油层14采用PC

2型的乳化沥青,用量为1.0L/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5采用AC

20C的沥青混凝土,其厚度为6cm;乳化沥青粘层16采用PC

3型的乳化沥青,用量为0.5L/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7采用AC...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粗砂垫层、无砂混凝土层和干硬性水泥砂浆层,所述干硬性水泥砂浆层铺设有彩色防滑透水砖和盲道,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上设有树池,所述人行道路面结构一侧通过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同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隔开、其另一侧通过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同建构筑物隔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和所述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底部均设有水泥砂浆卧底,所述水泥砂浆卧底的厚度为2—4cm;所述乙1型混凝土路缘石和所述乙2型混凝土路缘石均通过三角形支撑块进行支撑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路面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子涛刘似玉史爱超于庆栋祁俊卿纪超连文致王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场道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